“学术舞台变秀场知识退场,表演撑场?”
"当你晃动着身体解释世界时,我们在屏幕这头晃得有点想睡……”
每当偶然刷到马骏教授的视频,总有种奇妙的体验明明是讲战史,结果你感觉自己像被卷进了一场充满“表演艺术”的战斗。他站台上,肢体语言比内容还丰富,声调时高时低,仿佛下一秒会掏出个话筒来唱一首《军港之夜》。看热闹的观众可能还在笑,而认真想学知识的却有点茫然这“演讲”里除了气场,信息量好像并不大?
马教授的“舞台功力”已不是一时之功。他早年间在百家讲坛上小试牛刀,后来又出版了不少颇有地摊读物风格的书籍。再到如今在这片信息飞速流转的网络丛林里,他的表演风格也“与时俱进”——少点知识,多点煽情,努力用情绪调动屏幕前的“你我他”。更多人渐渐发现,他的战略分析、武器知识和国际关系解读,好像和台下的普通军迷“正好打成平手”。
实际上,这类“舞台亮相”并非马骏一人的独角戏。同一时代的网红学者群体如张维迎、许小年等人,或是早年留洋归国的“开智先锋”、或是被时代“托举”的讲坛红人,他们都有过令人艳羡的高光时刻。但如今,他们似乎大多褪去了学术的严谨和深度,转而偏向于攻击体制、吹捧西方、制造噱头。这类表演背后二字算计,而非专业。
我们不否认他们当年的某些贡献,但时代滤镜终究会褪色。不论是装作煌煌巨著的地摊书,还是伪装专业的表演言论,终归会被公众视野拨开云雾。而我们观众也并非“全是傻子”,有点剧情值得看的时候,才会鼓掌。
与其因高光时刻迷失,不如拿出真正的知识和逻辑,站在舞台上,让掌声响亮且持久,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