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36.4万亿美债压顶!以军一炸,28万亿美债成废纸?
新闻动态
36.4万亿美债压顶!以军一炸,28万亿美债成废纸?
发布日期:2025-07-10 16:15    点击次数:162

2025年的夏天,两条线在所有人的屏幕上撞到了一起,然后像受惊的野马一样分道扬镳。一条是油价,垂直冲上云霄。

另一条是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同步洞穿了5%的铁幕。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一个帝国金融体系的末日心电图。

这幅崩塌的图景,并非由中东某次空袭引爆。真正的炸药,埋藏于帝国循环系统的内部,那套曾被誉为“金融永动机”的完美逻辑,如今正走向终结。

这套魔法循环曾经天衣无缝。财政部印一张“白条”(国债),美联储就开动印钞机买下来,把新鲜的美元注入市场。

美元流向华尔街和硅谷,再被它们用于收购全球的资源和技术,确保其科技王座的绝对稳固。最后,通过向全世界倾销高价的科技产品,比如芯片,再把散落出去的美元连本带利收回来。

这个循环有两个支点。第一,是全世界都信赖的美国国家信用,它的载体就是美债。第二,是别人无法复制的科技优势,它的载体就是那些高利润产品。然而现在,两个支点都在发出断裂的声响。

第一个支点,国家信用,首先被债务本身压得喘不过气。超过36万亿美元的国债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整个国家一年不吃不喝生产出来的所有东西,都还不起这笔债。

到2025年,单是支付国债利息的钱,就将历史性地超过庞大的军费开支,这等于说,为这张“白条”提供担保的收入,已经连付利息都变得勉强。

当一台印钞机印出来的钱,甚至不够支付它过去欠下的利息时,这台机器的信用也就走到了尽头,如果说天文数字般的债务是慢性病,那么华盛顿的政治混乱,就是加速病情恶化的催化剂。

特朗普政府那套无法预测的执政风格,让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他前一天还在默许以色列对伊朗动手,第二天就能在社交媒体上对世界喊话,说“中国可以去买伊朗的石油”,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种孩童般的随性,把美国的盟友们搞得目瞪口呆,更让那些手握巨额美债的海外债主们冷汗直流。当一个帝国的战略决策变得像轮盘赌一样随机时,谁还敢把身家性命押在它的信用上?

评级机构穆迪在那年五月挥下的降级屠刀,不过是给这具早已冰冷的尸体补上了一张死亡证明。更致命的信号,来自市场内部。当白宫异想天开,试图发行一种四十年期、利率却低到可怜的国债时,华尔街用脚投了票。

欧洲的银行家们嘲笑这是“一个政治瘾君子在透支曾孙辈的未来”,而嗅觉灵敏的对冲基金,则早已把资金从债市撤出,像逃离火灾现场一样涌入了黄金和石油。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美债抛售潮中,跑得最快的不是宿敌,也不是盟友,而是美国人自己。一个季度内,本土投资者抛售的美债规模高达1.5万亿美元,把中日这些海外大户远远甩在身后。

当自家人都不再相信自家的“白条”时,它的价值也就只剩下了纸面意义,这场信任危机甚至蔓延到了骨髓里。

到2024年底,已有超过三十个州通过法案,为黄金和白银的货币地位背书,为美元可能的“身后事”提前准备B计划。

当组成这个国家的各个州都开始悄悄铺设后路时,美债作为全球避险天堂的光环,便彻底熄灭了,如果说债务危机是循环的起点出了问题,那么科技霸权的松动,则意味着这个循环的终点也无法闭合了。

美国经济自从走上金融化的道路,就放弃了大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只保留了金字塔尖上那些能赚取超额利润的产业。

英伟达的人工智能芯片,就是这套模式的终极体现。凭借技术上的绝对垄断,它能把一块成本并不算高的芯片,以十倍甚至更高的溢价卖给全世界。这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在回收之前超发的美元。

可惜,这样的“拳头产品”正变得越来越少。美国依然是科技界的巨人,但在许多曾经由它定义的赛道上,绝对的领先优势正在快速消失。

而那个最大的追赶者——中国,几乎在除了最尖端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外,所有领域都已实现了突破,在部分领域,追赶者甚至已经变成了领跑者。这意味着,美国能用来高价回收美元的“魔法商品”正在枯竭。

当印出去的美元无法顺畅地通过贸易流回国内,泼出去的水就真的成了泼出去的水,这个帝国的资产负债表上,便出现了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窟窿。

面对内部融资失灵和外部利润回流受阻,华盛顿的对策只剩下了“耍赖”。它强行挥舞关税大棒,逼迫贸易伙伴增持美债,结果却引发了全球供应链的剧烈动荡,外资持有美债的比例反而从34%断崖式下跌至29%。

当两个核心支点同时布满裂痕,世界各国的反应也变得微妙起来。牌桌上的玩家们,心照不宣地分成了几派。

一些国家,像阿根廷和津巴布韦,早就被美元周期性的潮汐冲刷得奄奄一息,它们被深度绑定,无力反抗,只能被动接受。

更多聪明的玩家,尤其是美国的欧洲盟友和富裕的亚洲经济体,则选择了两头下注。它们嘴上依然承认美元的地位,但在行动上,却在积极地推动本币结算,并把外汇储备中的黄金比例一加再加,为自己的金融体系建立防火墙。

而另一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力量,则干脆把“去美元化”的口号喊上了台面。它们不仅在贸易中减少美元使用,更在各种国际场合公开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

于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悄然出现:全世界范围内,那些用各种方式对冲、挑战美元霸权的国家,其经济体量和人口总和,已经压过了那些维持现状的国家。这说明,维系了半个多世纪的全球金融信任结构,已经从根基上发生了动摇。

正是在这种全球信任已经极度脆弱的背景下,一枚炸弹的威力才会被无限放大。6月13日,当以色列的钻地弹摧毁伊朗核设施时,它炸穿的不仅仅是地下掩体,更是全球市场对美国掌控中东局势的最后一点信心。

不到十二个小时,伊朗的报复排山倒海般袭来。密集的导弹、关键港口的封锁,以及最致命的一招:宣布无限期停止所有石油出口。

霍尔木兹海峡,这条全球石油贸易的咽喉要道,瞬间被掐断。国际油价像脱缰的野狗,从每桶70美元狂飙至120美元。

连锁反应席卷全球:沙特的能源官员开始在公开场合讨论,未来的石油合约,也许可以用人民币和欧元的一揽子货币来计价。全球央行则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疯狂增持黄金。

这场由地缘冲突点燃的金融风暴,将美国经济推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死角。油价飙升把国内的通胀率直接推向了12%的恐怖高位。

美联储被逼到了墙角,面临一个无解的难题:是该疯狂加息以抑制通胀,还是降息来拯救那个即将被利息压垮的联邦政府?无论向左还是向右,前方都是一场深不见底的经济衰退。

在华盛顿的走廊里,一种绝望的共识正在蔓延:中东上空每多升起一枚导弹,美国国债就离“废纸”更近一步。

而全世界的投资者,正用他们的方式做出最终裁决——他们抛售美债,买入黄金。他们绕开美元,使用人民币。他们用一种近乎蔑视的沉默,回应着大洋彼岸那日渐声嘶力竭的咆哮。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