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迹斑斑的甲板上,几个水兵正蹲着用砂纸打磨防滑层。有人突然停下手,盯着远处冒黑烟的烟囱嘟囔:"这老伙计该不会真要进废铁厂吧?"旁边老班长把扳手往工具箱里一扔,金属碰撞声惊飞了桅杆上的海鸥。
俄罗斯国防部最近开了场闭门会议,讨论库兹涅佐夫号的命运。这艘六万吨的钢铁巨兽,现在像极了村里那台总冒黑烟的拖拉机——修修补补三十年,每次大修都够买台新机器。联合造船集团的工程师私下算过账,光2017年至今的维修费,足够造三艘最新型护卫舰。
2018年那个阴冷的十月早晨,PD-50浮动船坞突然断电下沉的场景,至今让摩尔曼斯克的工人们心有余悸。七十吨重的起重机像积木般砸向航母,在右舷留下个四米多长的大口子。当时正在喝早茶的舰长差点把茶杯捏碎:"咱们这船是招了哪路神仙?"更邪门的是第二年十二月,焊接火花引燃了舱室里的油棉,价值三亿卢布的新设备在浓烟中化为灰烬。
这艘船年轻时可真是条好汉。1991年那会儿,它带着二十多架舰载机在地中海遛弯,吓得北约舰队连夜调整演习区域。如今机库里停着的苏-33战机,蒙皮都开始泛黄。有个机械师开玩笑说,现在起飞前得先给弹射器喂两片止疼药——虽然这船压根没用弹射器。
黑海造船厂的老厂长伊万诺维奇,至今收藏着库兹涅佐夫号的龙骨图纸。他总爱跟新兵蛋子念叨:"知道为啥这船能扛到现在?当年焊接时掺了乌克兰老师傅的伏特加!"可惜老师傅们早就散落在独联体各国,现在负责维修的团队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五岁。
莫斯科号巡洋舰沉没那天,北方舰队司令部的气氛比暴风雪还冷。参谋们盯着电子沙盘发呆,突然有人指着库兹涅佐夫号的模型说:"要不把它的防空系统拆下来装新舰上?"话没说完就被司令员用文件夹拍了后脑勺。这些年在叙利亚战场,航母虽然没正经参战,可光是停在那儿就牵制了美军两个航母战斗群。
海军学院的教授们最近吵得不可开交。支持派搬出美国"中途岛"号服役四十七年的例子,反对派立即甩出维修成本对比表——库舰每航行一小时要烧掉两万美金,够买辆崭新坦克。有个参加过车臣战争的老将军拍桌子怒吼:"没有航母还算什么大国?"马上有人小声嘀咕:"现在打仗谁还比谁甲板长?"
船厂工人们倒是有套实用哲学。钳工瓦西里边拧螺丝边跟徒弟说:"修这船就像给我老伴补牙,钱花得肉疼,可总不能让她喝一辈子粥吧?"结果第二天就接到通知,整个维修队要调去北德文斯克搞核潜艇。老师傅们临走前,把维修手册整整齐齐码在舰长室里,封面还压着枚苏联时代的硬币。
圣彼得堡海军博物馆里,库兹涅佐夫号的微缩模型突然成了热门展品。家长们指着它跟孩子说:"看,这就是你爸当年服役过的海上城堡。"有个戴勋章的退伍兵在模型前站了整整三小时,临走时突然对着玻璃柜敬了个礼,把保安都整不会了。
西方军事观察家发现个有趣现象:俄罗斯最近试射的锆石导弹,靶船轮廓活脱脱是缩小版航母。五角大楼的专家挠着头皮琢磨:"毛子这是要革自家航母的命?"倒是印度海军来了精神,悄悄打听能不能把库舰的滑跃甲板技术买回去。
摩尔曼斯克的渔民最近总看见奇怪景象:几个穿海军制服的人,每天黄昏准时出现在废弃码头,举着望远镜朝船厂方向张望。有天风暴来袭,他们仍像雕塑般立在暴雨中。渔老大递过去瓶伏特加:"兄弟,别瞅了,钢铁造的玩意终归要生锈。"为首的中校接过酒瓶猛灌一口:"可记忆不会锈啊。"
船厂的龙门吊突然开始拆除那天,港区食堂的大妈多煮了三十人份的红菜汤。老工人们闷头喝汤不说话,只有电视机里在放苏联时期的阅兵录像。有个年轻水兵突然指着屏幕喊:"快看!咱们的库兹涅佐夫号!"所有人齐刷刷抬头,画面里崭新的航母正劈开北大西洋的浪花,甲板上的水兵们昂首挺胸,阳光把船身的红星照得发亮。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