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同样大捷,彭德怀的嘉奖为何“温差”巨大?两封电报道尽长津湖悲
产品展示
同样大捷,彭德怀的嘉奖为何“温差”巨大?两封电报道尽长津湖悲
发布日期:2025-08-04 23:58    点击次数:170

1950年12月,冰冷的朝鲜战场,两封特殊的嘉奖电报,从志愿军司令部发出。它们都宣告了第二次战役的伟大胜利,却字里行间透着截然不同的温度。

彭德怀总指挥给西线第38军的,是激动人心的“万岁军!”字样,赞誉其无与伦比的战果。而给东线第9兵团的,则只是一句沉甸甸的肯定,少了那份激昂,多了几分克制与痛惜。

这并非彭总厚此薄彼。恰恰相反,这温差,指向了同一场大捷背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英雄主义。一种是教科书式的歼灭,一次酣畅淋漓的战术胜利。

另一种,则是在地狱般环境下,用生命和意志硬生生凿出的战略奇迹。两者共同构成了清长大捷的完整图景,缺一不可。

西线:教科书式的范本?

清川江畔,西线部队的部署显得从容而充分。第13兵团,作为第一批入朝的老兵。

辖下38、39、40、42、50、66军,总计约23万人。他们已在第一次战役中适应了朝鲜的环境。

休整与物资补充到位,补给线也能保障30万大军的运转。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准备着。

当时,“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误判了中方决心与实力。他贸然发起“圣诞节攻势”。

东西两线美军,被志愿军拉成了孤军深入的态势。这无疑为中方分割包围创造了绝佳条件。

11月25日,清川江战役按计划打响。彭德怀指挥着第13兵团。

战场侦察几乎无死角。各部队任务明确,配合紧密。

第38军承担了关键的穿插任务。这支部队用14个小时,强行军70多公里。

他们克服重重阻碍,最终于11月27日晚抵达三所里。这一举动,犹如一把尖刀,彻底切断了美第8集团军的退路。

各军协同作战,对美军形成了严密的包围圈。教科书般的运动战,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诠释。

西线战役最终取得大捷。美第8集团军全面溃败,志愿军顺势收复平壤。

第38军,因其在穿插任务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彭德怀总指挥亲笔嘉奖:“三十八军万岁!”。他们自此得名“万岁军”。

西线的胜利,是基于充分准备和精妙指挥的辉煌战果。彭总的“万岁”,是对这场战术成功的最高赞誉。

东线:零度以下的奇迹

与西线截然不同的是,东线长津湖战场,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非人磨砺。第9兵团,司令宋时轮。

辖下20、26、27军,约15万人。他们原本是攻台预备队。

官兵多是南方人,习惯了温暖。10月23日才接到入朝命令。

11月6日,军委急电,要求他们放弃在东北休整换装计划。部队必须直接从丹东等地入朝。

当部队抵达山海关时,紧急命令再次传来。部队被要求直接入朝。

后勤补给站根本来不及建立。东北军区副司令贺晋年,见到南方士兵仅着单薄“三件套”。

他紧急调拨了5万套棉衣裤。即便如此,仍有约5万官兵没有分到御寒衣物。

重武器因美军空袭,基本被毁。他们只能携带轻武器前进。

11月上旬,在零下30多度甚至40摄氏度的严寒中,第9兵团仓促开赴前线。

宋时轮司令面对部队极度疲惫、准备不足的困境。他向彭德怀请求推迟进攻2天。

彭德怀与毛泽东同意了这一请求。他们认为这可以迷惑敌人,争取战机。

11月27日晚,第9兵团对美陆战1师和第7师发起突袭。

战斗异常惨烈。新兴里,第27军集中兵力,攻击美第7师第31团。

这个团被称为“北极熊团”。至12月1日,第27军将其建制性全歼。

并缴获了该团团旗,这是抗美援朝中唯一一次成建制歼灭美军团级单位。

然而,战斗中也伴随着遗憾。作为预备队的第26军,因内部整编、通讯不畅和行军困难。

连续三天(4、5、6日)未能按时抵达下碣隅里战场。这错失了协同主力围歼陆战1师的战机。

为阻止美军南逃,第20军在水门桥上演了三次炸毁与修复的较量。美军凭借强大的工业能力。

最终从日本空投钢木桥梁部件,于6日凌晨完成了修复。

最悲壮的一幕,发生在死鹰岭。部署在水门桥以南高地的伏击部队。

第20军、第27军共三个连。因极端严寒,这些将士全部冻亡在阵地上。

他们保持着战斗姿态,却未能向逃窜的美军开一枪一炮。他们被后人称为“冰雕连”。

长津湖战役持续到12月6日。美陆战1师遭受重创,减员超过40%。

他们在美国海空力量接应下,从兴南港狼狈撤退。第9兵团收复咸兴、兴南港。

在战略上,成功将美军逐出朝鲜东北部。但自身也付出了巨大伤亡,总减员高达48156人。

其中,战斗减员19202人,非战斗减员(主要为冻伤亡)高达28954人。

宋时轮司令在战后总结时,主动将侦察不准、攻击推迟、追击不力等问题归咎于自身。

晚年提及长津湖战役,他仍表达了对牺牲将士的深切悲痛。这份胜利,太过沉重。

东线的胜利,战术上虽有遗憾,但在战略上达成了目标。彭总的沉默与克制。

源于对近3万非战斗减员的将士的巨大痛惜。这份胜利,无法用“万岁”来欢呼。

胜利,不止一面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西两条战线,看似独立,实则宿命般交汇。

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总指挥的战略意图,一开始就明确。

就是用第9兵团在东线死死拖住美第10军。防止其增援西线,或包抄志愿军侧后。

东线的惨烈战斗,客观上保障了西线主力能够放手一搏。

取得了清川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两线作战,相互成就。

正是东线第9兵团不计代价的“钉死”作战。才为西线第13兵团的穿插包围。

创造了安全稳定的战略环境。没有东线的惨烈牺牲,西线的“完美胜利”无从谈起。

两条战线,一条打出了志愿军运动战的巅峰水平。一条展现了人类意志力的极限。

它们共同构成了“清长大捷”这枚勋章的正反两面。一面是荣耀,一面是血痕。

笔者以为

彭德怀总指挥的两封电报,并非厚此薄彼。它们是对两种不同形态胜利的精准写照。

一封是为战术上的辉煌成就而喝彩,那是一种痛快淋漓的胜利。

另一封,则是向超越极限的人类精神,致以最沉痛的敬意。那是一种用生命铸就的奇迹。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它证明了胜利既可以来自于周密的策划与完美的执行。

也可以来自于在绝境中,用意志和牺牲铸就的奇迹。这两种胜利,共同定义了那支军队的军魂。

中国人民志愿军,既是“万岁军”,也是“冰雕连”。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