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深陷“多雨+高温”的叠加模式,河北、内蒙古等地遭遇破纪录的特大暴雨,北京怀柔、密云局部地区也未能幸免,城市内涝与洪涝灾害频发。面对这场自然与城市交织的严峻考验,相关部门迅速发布了详尽的《暴雨洪水过后安全防护指南》。然而,这份看似为公众提供庇护的指南,实则如一面明镜,无情地映照出城市建设中那些被忽视的“隐秘角落”,深刻揭示了在天灾面前,我们所面临的“人祸”隐忧。
这场接踵而至的极端降雨,已不仅仅是气候变化的单一表征,更是对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与应急管理体系结构性短板的严峻拷问。它不仅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威胁,更暴露出城市发展模式与自然风险之间的深层矛盾,以及我们能否真正构建一个“韧性城市”的未来。
这份安全防护指南的每一条细则,都无声地指证着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当指南强调“务必饮用烧开后的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不吃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时,它直接暴露了城市供水系统和食品供应链在洪水冲击下的防污能力不足。当其要求“先清洁再消毒”室内外环境、及时清除蚊蝇孳生地时,这无疑是对城市排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滞后的反向证明。如果城市基础设施足够健全,能够有效抵御洪水侵袭,这些细致入微的灾后防护措施,本不应成为公众亟需依赖的生存法则。指南的必要性,恰恰是城市规划未能充分预见并有效应对极端降雨情景的有力证据。
过去,城市发展往往过度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例如,曾有“百湖之城”美誉的武汉,其城区湖泊数量从1949年的127个锐减至2005年的38个,近90个湖泊被填平。这些原本承担蓄水、调洪功能的天然“海绵”被硬质化路面和高楼大厦取代,导致雨水径流无法有效下渗和调蓄,远远超出城市现有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从而加剧了内涝风险。尽管我国自2015年起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旨在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理念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但北京建筑大学宫永伟教授指出,目前试点城市的建成度至多为40%至50%,且其设计标准多为应对20至100年一遇的降雨,面对近年来频发的超标准极端暴雨,现有系统仍显力不从心。这背后,是资金投入不足、技术瓶颈、部门协作不畅以及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等深层次问题。
此外,城市地下水位的异常回升也成为新的隐忧。北京石景山地下水位三年累计升幅超7米,贵阳岩溶盆地暴雨后单日水位可暴涨2米,甚至直接顶裂商场地下室。这并非简单的地下水资源恢复,而是城市在地下空间开发中对水文地质条件评估不足、缺乏前瞻性抗浮设计和主动泄水减压技术普遍应用的结果。当城市地下空间因水位上升而面临结构破坏、防洪排涝体系“釜底抽薪”的风险时,一场本应是自然现象的暴雨,便因人为规划的缺失而演变为更严重的灾害。
构建“韧性城市”绝非一蹴而就,也无法寄希望于单一工程的“万能论”。它要求我们从系统化和智慧化角度进行全过程、多目标、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从雨水径流的源头减排、过程治理到末端控制,从水安全、水生态到水资源,都需要水文、气象、城市规划、市政排水、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协同合作,解决复杂的内涝问题。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调动资源,有效实施抢险救灾。
暴雨洪水警示我们,城市发展不能仅求地上繁华,更需深耕地下隐秘角落。只有真正将“韧性”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链条,正视并弥补“人祸”的短板,才能让城市在未来面对极端气候挑战时,拥有从容应对、快速恢复的强大生命力。让每一次暴雨,都成为我们重新审视和提升城市韧性的契机,而非仅仅是灾后防护指南的被动发布。让城市真正成为能够自我调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绵”,而非在洪水中不堪一击的“混凝土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