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2025年8月4日视察哈尔科夫前线时,再次抛出“俄军阵中发现中国雇佣兵”的论调,并扬言“将对此作出回应”。这并非他首次炒作此类指控,早在今年4月,他就曾声称“核实”有中国籍人员被俄招募参战,甚至煞有介事地公布了所谓“被俘中国雇佣兵”的审讯片段。然而,这些所谓的“铁证”在事实面前不堪一击,例如那张广为流传的“中国退役士兵在乌东”的照片,最终被证实不过是中国游客在圣彼得堡参加军事主题旅游项目的普通留影。针对泽连斯基的最新指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于8月6日迅速回应,重申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劝和促谈”的一贯立场,并强调已多次发布安全提醒,要求中国公民远离武装冲突区域,避免以任何形式卷入冲突,尤其应避免参加任何一方军事行动。
泽连斯基此番“雇佣兵”指控的再度甚嚣尘上,其背后逻辑显然与乌克兰在乌东部战线的军事颓势以及特朗普设定的“俄乌和平谈判最后期限”于8月5日失效的外交僵局脱不开干系。此举无疑是基辅方面为战场失利寻找替罪羊的惯用伎俩,试图将乌军的节节败退归咎于“俄罗斯靠人海战术取胜”,并借此将中国等国与俄罗斯“捆绑”,渲染“反西方同盟”的叙事,以期倒逼北约加快输送F-16战机和远程导弹。然而,事实是,俄罗斯独立媒体数据显示,来自48个国家的1500多名外国人已加入俄军序列,而乌克兰“国际军团”在2022年便招募了84个国家逾1.1万人。这清晰表明,冲突中的外国人员参与并非单一指向,而是全球雇佣兵市场在战火中的畸形繁荣。中国始终致力于劝和促谈,并与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共同推动“和平之友”小组,开展穿梭外交寻求停火方案,其和平立场坚定不移,不容任何恶意揣测与污蔑。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冲突背景下,境外势力对中国公民的恶意炒作,以及“雇佣兵”这一诱惑可能通过虚假信息、高额回报等手段侵蚀部分公民判断力,将其推向危险境地,这不仅直接威胁公民个人生命财产安全,更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损害国家声誉。因此,构建一套严密的公民境外参战防范机制,已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筑牢这道防线,需要多维度协同发力,而非单兵突进。
首先,法律威慑是不可动摇的基石。中国法律对公民境外参战行为有着明确的界定与严厉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以及“为敌人指示攻击目标”等行为均属于间谍行为。对于实施此类行为并构成犯罪的,第五十三条规定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即便尚不构成犯罪,第五十四条也规定由国家安全机关予以警告或处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并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值得注意的是,该法第五十五条也体现了宽大处理的政策,即在境外受胁迫或诱骗参加间谍组织、敌对组织,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如能及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机构如实说明情况,或者入境后直接或通过所在单位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如实说明情况,并有悔改表现的,可以不予追究。这为误入歧途者提供了迷途知返的法律路径。然而,对于那些明知故犯、情节严重者,法律的利剑必将毫不留情地落下。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七条明确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当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第十一条则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违反本法和有关法律,拒绝履行国防义务或者危害国防利益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虽然该法主要侧重于国家防卫体系的构建,但其确立的公民国防义务原则,为禁止公民擅自参与境外军事冲突提供了上位法依据。再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条明确,对于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其第二十九条关于“故意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灾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以及第三十六条关于“违反国家规定,制造、买卖、储存、运输、邮寄、携带、使用、提供、处置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的规定,在特定情况下也可适用于与境外军事冲突相关的非法活动。这些法律条款共同构筑了防范中国公民境外参战的坚实法律屏障,明确界定了行为性质、可能面临的罪名及处罚,并有效震慑潜在的违法行为。
其次,强化公民教育和心理干预是釜底抽薪的关键。这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提升认知”,更需要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方案。例如,可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职业技术学校、劳务输出基地以及社区,定期开展“海外安全与国家安全普法讲座”。这些讲座应邀请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官员、国家安全机关专家、资深国际法学者以及心理咨询师,结合近年来发生的真实案例(如“非法持有暴恐音视频案”、“境外间谍策反案”等),深入剖析境外高薪诱惑背后的陷阱、虚假信息的辨别方法以及参与境外冲突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和人身风险。
针对境外务工人员和留学生等高风险群体,可借鉴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为境外员工提供“心理健康讲座”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的心理支持机制。这包括:
线上心理咨询平台: 设立24小时热线和在线咨询服务,由具备国家认证资质的心理专家提供一对一或团体辅导,帮助他们应对远离家乡、文化差异、工作强度大等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避免因精神脆弱或经济困境被不法分子利用。“同伴支持”网络: 鼓励在海外的中国公民建立互助小组,分享经验,互相提醒,形成非官方但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心理支持网络。定制化安全手册: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险特点,编制详细的《中国公民境外安全防范指南》,涵盖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应急处置流程以及心理调适建议。
同时,应鼓励并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如海外华人社团、留学生联谊会、退役军人协会等,发挥其在信息传播、风险预警和心理支持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这些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海外安全信息共享网络和互助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自律的群防群治合力。这些具体且富有针对性的举措,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公民被诱惑或误导的土壤,提升其自我保护和风险规避能力,从而有效维护国家形象与公民安全。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与领事保护是不可或缺的外部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为维护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法人、非法人组织正当权益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明确了驻外外交机构的职责和协助范围。通过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打击跨境非法军事活动、人口贩运以及虚假信息传播,维护地区稳定与国际秩序。当“雇佣兵”的诱惑试图侵蚀中国公民的底线时,国家法律的利剑、教育的启迪、心理的防线以及国际合作的合力,将共同守护每一位中国公民的平安与国家的尊严。
终极反思: 雇佣兵现象,本质上是全球化背景下,个体生存困境与地缘政治博弈交织的产物。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经济压力与虚假承诺结合,人性的脆弱便可能被无限放大。我们筑牢防线,不仅是为了维护国家形象,更是为了捍卫每一个中国公民作为“人”的尊严与生命权。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能否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构建一个能够实时预警、精准干预、并能提供替代性生存路径的智能系统,让那些被“诱惑”蒙蔽双眼的人,在踏入深渊前,能看到另一束光。毕竟,最有效的防线,不是高墙,而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