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乌克兰从航母奠基者到安225设计师,多少技术专家迁入中国
产品展示
乌克兰从航母奠基者到安225设计师,多少技术专家迁入中国
发布日期:2025-08-08 16:17    点击次数:161

当年苏联解体的时候,乌克兰曾是名副其实的军工大国,可是一转眼,竟然一下子陷入了尴尬境地。曾经参与设计航母、制造大型运输机的那些顶尖工程师,曾经的辉煌也变得遥不可及,生活一度变得异常艰难。

这些人最终选择了中国,原因嘛,主要是看中了中国在发展航空航天、军事工业方面的速度和潜力。中国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而且技术上也有快速追赶的趋势,让他们觉得未来有希望能重新展现才华。此外,待遇和工作环境也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毕竟在中国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心里都明白这是一次难得的转机。

苏联解体那会儿,乌克兰突然变了个模样,之前可是苏联军事工业的核心地带,造船、飞机、导弹啥的都拿手。

一下子,那些曾经享有盛名的军工厂站,突然之间没有了国家的订单,也没了资金来源,经济立马就垮了。

那会儿,他们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在往下走,物价也是一路飙升,很多高科技企业几乎都熬不住了。

在这种环境下,那些曾被视作国宝级的科学家、工程师们,日子过得真不容易。

就拿瓦雷里·瓦西里耶维奇·巴比奇来说,这位老人还真不普通,他出生在1941年的乌克兰,从小就对造船感兴趣,后来考入了尼古耶夫造船学院。

毕业以后,他去了黑海造船厂,担任首席设计师。莫斯科号、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甚至那艘最出名的未完工项目瓦良格号,这些苏联的航母设计和建造几乎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他甚至还负责过核动力、飞行甲板、舰载机升降系统这些核心部分,这样的技术大师,苏联解体以后居然也得为生活发愁。

为了养活自己,他靠写书、翻译技术资料,甚至为电视剧设计道具,赚点零花钱,听着真挺让人唏嘘的。

明明掌握了世界一流的航母技术,可偏偏没个地方用得上,心里肯定憋屈得很,尤其对瓦良格号那未完成的梦想,那份遗憾可想而知。

就在乌克兰那些技术人員到處遇壁的時候,地球的另一端,中国正拼命地推动发展大业。

到了新世纪,中国的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可谓是突飞猛进,特别是在航空母舰、先进航空发动机这些大件上,真的是迫切需要大量的人才。

恰巧在2002年,徐增平先生把瓦良格号顺利买回中国,打算把它改装成训练舰。

这艘还没完工的庞然大物,正是巴比奇的心头宝,也是他耗费大量心血、最得意的作品。等中国打算把这半成品变成真正的辽宁舰时,巴比奇的好机会就到手了。

那会儿美国也打算请巴比奇过去,还开出了百万年薪的高待遇,可是他一听就拒绝了。他决定留在中国,去了山东省科学院,成为了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在这儿,他完全投入到辽宁舰的改造工程中去了。

可以说,他带领中国航母从一开始的仿制,到逐步走上自主设计建造的道路,真是一路走来不容易。

不仅是航母,关于核潜艇的技术,他也给出了不少帮助和推动。

其实巴比奇的遭遇,不过是当时许多乌克兰专家真实写照里的一个样本罢了。

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的军工体系一下子就四分五裂,有些地方政府甚至都难以按时支付科学家的工资。

安-225梦幻运输机的设计师维克托·托尔马乔夫,他是在安-124的基础上研发出全球最大型的运输机的。

光是用双垂尾的设计来减轻大型货物运输时气流的干扰,让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顺利飞上天,这项技术就让人觉得特别厉害。

就是这么一位81岁高龄的杰出设计师,在2019年居然在基辅的街头被认错成了货币骗子,还被警察打了一顿。

他的后背和头部都受了伤,脸上满是淤青,还得了脑震荡。这种对待方式,和巴比奇在中国受到的尊敬和重视,真是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

那会儿,许多网友看了都蛮心疼的,还纷纷喊话老先生,赶紧来中国发展吧,别在乌克兰那边受气受累啦。

正是这种巨大反差,让中国的吸引力变得无敌了。中国不仅为乌克兰专家开出了挺有竞争力的工资,更关键的是为他们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不少报道都说,中国安排了让他们住得舒坦的房子,有的地方甚至直接修了个乌克兰专家城或者专门的生产区域。

据说在1991到1994年期间,大概有200多位乌克兰的技术专家带着家人来到中国工作,现在保守估算,可能有几千名专家和家人一块儿来这里生活和工作。

不少乌克兰的专家在中国待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有他们的家人,都慢慢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学会了汉语,也融入了本地的社会圈子。

尤其重要的是,在这里他们真能把自己的专业研究继续做下去,接触到最前沿的设备和技术,这点对那些渴望在自己领域继续大显身手的科研人员来说,真是挺有吸引力的。

许多乌克兰的专家选择来到中国,不只是为了谋生,更为了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将自己的抱负和掌握的技术用在最需要的位置上。

像马达西奇公司的航空发动机专家,他们就来到了重庆的新厂,负责发动机生产,将苏联时代最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带到了中国。

他们不仅帮忙指导技术,还亲自参与了生产和研发的具体工作。

这类合作极大地补足了中国在航空发动机这个“工业心脏”上的短板,也推进了歼-15舰载机这些重要项目的研发进程。

乌克兰的专家带来的技术可不是一般的,他们在多个行业都为咱们中国提供了宝贵支援,甚至一度被俄罗斯媒体调侃说中国捡了乌克兰的大便宜。

这些技术涉及陆地、海洋、空中多个层面,对中国整体军工体系的提升和升级起到了挺关键的推动作用,让咱们中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模仿学习到自主研发的跨越式发展。

可以说,苏联解体以后,乌克兰的军事技术人才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也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提供了促动力。这事儿对两边来说,都是双赢的局面。

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在军事科技方面出现了巨大空缺,人才也一度成了难题。这时,中国趁着这个机会积极介入,不少好处都尝到头了,目前还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策略,保持着吸引力。

这招不仅帮他们的技术得以延续,也极大促进了中国国防工业的蓬勃发展,确实是个聪明的决策。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