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宣称大获全胜的军事行动,最终却需要派遣外交代表团满世界去解释战果,这本身就足够说明问题了。最近,印度媒体还在鼓吹多来几次这样的“辛杜尔行动”,认为这是为国产武器打响实战广告,进而推动出口的绝佳机会。这个想法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现实却狠狠地给了一记耳光。
一厢情愿的实战广告
8月14日,《印度防务研究网》的文章点燃了舆论,其核心逻辑很简单:俄罗斯武器在叙利亚打出了名声,土耳其无人机靠纳卡冲突畅销全球,印度为什么不能复制这条路?既然“辛杜尔行动”取得了“胜利”,就该趁热打铁,多打几次,让世界看看印度制造的威力。
这个逻辑链条看似无懈可击,但前提是你得真的打赢,而且是用自己的装备打赢。印度方面宣称,在今年的冲突中击落了巴基斯坦五架战机和一架预警机,甚至用国产的阿卡什防空系统实现了近乎百分之百的拦截率。这些战报听起来辉煌无比,可证据却迟迟不见踪影。
没有敌机残骸的照片,没有清晰的卫星影像,更没有任何中立的第三方出来证实。国际社会对这一套说辞早已不陌生。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2019年的巴拉科特空袭,当时印度同样宣称大获全胜,结果卫星图显示只炸了几棵树,沦为笑柄。这次的“胜利”,似乎也在重蹈覆辙。
主角缺席的国产大戏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印媒极力鼓吹要拉上战场做宣传的“光辉”战斗机,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冲突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诡异的沉默。这款耗费了印度四十年心血、被誉为“印度制造”象征的战机,连真正的前线都没去过。原因很简单,印度空军自己都不信它。
“光辉”战机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万国牌”组合体。其气动设计有法国幻影的影子,发动机是美国通用电气的,雷达系统来自以色列,能挂载的导弹则是俄制和以色列制。这种大杂烩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兼容性问题,今年就因软件冲突发生了三次训练事故。
它的维护成本也高得离谱,每飞行一小时,地勤就需要花上150个小时进行维护,而对面的歼10C仅需50小时。连印度空军飞行员自己都对其充满了排斥和嫌弃,谁都想开性能更稳定的苏-30MKI或阵风,没人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去为一个不成熟的国产项目冒险。
印度政府出于政治考量,强压着空军签署采购合同,但空军也只是将其部署在二线部队,执行一些训练和表演任务。自家飞行员都不敢拿来实战的飞机,又怎么可能说服外国客户掏出真金白银来购买呢?
赔本赚吆喝的反向带货
这场“辛杜尔行动”不仅没能给印度国产武器打广告,反而无意间为竞争对手做了一次完美的实战宣传。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使用的中国产歼10CE战机,搭配霹雳15E远程空空导弹,在超视距空战中有效压制了印度的法制阵风战机。
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的ZDK03预警机和Link-17数据链构建起了一套高效的作战体系,让印度那些来自不同国家、彼此不兼容的“万国牌”装备难以形成合力。阵风的火控系统无法与苏-30MKI兼容,这在现代体系化作战中是致命的短板。
连印度陆军副总参谋长拉胡尔·辛格中将都公开承认,印军在电子战和数据链等关键领域,比巴基斯坦落后了至少十年。这种来自印军高层的坦白,比任何外部评论都更能说明问题。国际买家看到的是,印度的作战体系支离破碎,而它的对手却拥有全套的“交钥匙解决方案”。
这种局面让法国也感到愤怒。作为阵风战机的供应商,法国本就不满印度将其尖端装备用于高风险的地区冲突。如果印度继续拿法国技术当“陪练”,为自己性能堪忧的国产武器垫背,势必会引发供应商的制裁。
结语
国际军火市场是个极其现实的地方,只认实打实的战绩和可靠性。美国靠着F-35的技术优势和盟友体系通吃高端市场,俄罗斯的武器在叙利亚战场上获得了新生,连土耳其都靠着无人机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印度想要在这个残酷的市场里分一杯羹,靠的绝不是夸大的战报和自欺欺人的宣传。
强行通过制造冲突来“刷战绩”,不仅无法掩盖自身军工体系的先天缺陷,反而会暴露更多问题,加速客户的流失。与其寄望于一场无法被证实的“胜利”,不如踏踏实实解决装备研发周期过长、系统不兼容、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根本性问题。否则,再来几次“辛杜尔行动”,宣传效果可能还是一样,只是帮对手的武器清单上再添几个亮眼的战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