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行业25年不变的“铁饭碗”被打破了! 2025年5月,证监会一纸新规终结了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时代,管理费不再固定,而是跟着业绩浮动。 基金赚钱你才多收钱,基金亏钱管理费直接砍半!7月4日,第二批11只浮动费率基金火速上报,医药、高端装备等主题产品首次亮相,还有基金公司自掏腰包跟投锁仓三年。 而就在过去一个月,首批26只产品被疯抢226亿,3只爆款狂吸15亿以上,中小公司产品收益惨遭头部碾压……这场费率革命背后,藏着普通人逆袭基金“躺赚”模式的机会。
浮动费率基金的管理费收取规则非常具体。 投资者持有一年以内赎回的,无论业绩好坏,管理费统一按1.2%收取。 持有一年以上赎回的,管理费分三档执行:基金年化收益率(R)显著跑输业绩比较基准(Rb)3个百分点以上(即R<Rb-3%),管理费降至0.6%;年化收益率显著跑赢基准6个百分点以上且取得正收益(即R>Rb+6%且R>0),管理费升至1.5%;其他情况一律按基准档1.2%收取。
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直接影响费率浮动。 首批26只产品均对标主流宽基指数,如沪深300、中证800等,部分产品采用复合基准(如“沪深300×60%+中证港股通×20%+中债指数×20%”)。 基金经理必须严格控制行业偏离度和跟踪误差,若连续两年跑输基准需公开说明原因。
2025年7月4日,第二批11只浮动费率基金上报证监会。 其中2只为股票型,9只为偏股混合型。 与首批全市场选股产品不同,第二批新增4只行业主题基金,覆盖高端装备、医药、制造业三大领域,例如景顺长城高端装备股票型基金。 部分产品采用发起式安排,即基金管理人主动跟投,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首批26只浮动费率基金的募集数据已明确公布。 截至6月底,24只产品完成募集并成立,合计募资226.8亿元;华商基金、信达澳亚基金旗下2只产品仍在募集中。 24只已成立产品单只平均募集规模9.45亿元,显著高于年内主动权益类基金4.4亿元的平均水平。 具体规模分布为:3只超15亿元,4只超10亿元(10亿-15亿元之间),14只超5亿元(5亿-10亿元之间)。
头部基金公司的产品募集优势明显。 中欧、华夏等头部机构旗下产品平均收益达21.8%,而中小机构产品超半数收益低于5%。 2024年已有3家小型公募退出浮动费率产品竞争。
多家基金公司通过自购表达信心。 中欧基金自购旗下浮动费率产品1000万元并锁定三年;天弘、华安等公司也跟进自购,承诺长期持有。
投研体系正在重构以适应新规。 易方达、富国等头部机构将基金经理奖金与三年滚动业绩挂钩,中欧基金取消“规模提成”改为纯业绩报酬模式,研究团队人员配置增加30%。
销售渠道同步调整策略。 兴证全球基金对投顾进行培训,强调“持有体验”而非短期销量,部分机构推出“持有满1年免赎回费”政策。
首批浮动费率基金已产生实际费率分化案例。 中欧时代共赢A1因2024年实现42.64%的逆市收益,管理费收入较固定模式增加25%;工银远见共赢A1因收益仅0.47%,管理费降至0.6%。
投资者需注意浮动费率基金的细节成本。管理费浮动仅针对管理费部分,申购费、赎回费、托管费等仍照常收取。 短期持有(不满1年)无法享受浮动费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