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老林,你公司……真的破产了?”电话那头,妻子的声音带着哭腔,像一把钝刀,一下下割着林志远的神经。
他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却驱不散心头的阴霾。六十岁,本该安享晚年,却背负着上百万的债务,公司轰然倒塌,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曾经意气风发的林总,如今只剩一个代号:老赖。
他该何去何从?城市里,四面楚歌,他像一只被困的野兽,唯一的出路,或许只有逃离。
01
林志远挂断电话,手机屏幕一片漆黑,映出他疲惫而苍老的脸。眼角深深的皱纹,下巴上几天没刮的胡渣,都无声地诉说着这段时间的煎熬。他经营了三十年的服装厂,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终究没能挺过来。最后一批货款没能收回,银行的催债电话一个接一个,供应商的货款拖欠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林总,人都走光了。”小王是厂里最后一个走的员工,他红着眼眶,手里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里面是他最后一点家当。他跟了林志远十年,从一个毛头小子到技术骨干,如今也只能各奔前程。
林志远点了点头,喉咙干涩得发不出声音。他看着小王走出办公室,关上门的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他一个人的喘息声。一百二十万的债务,像一座大山压在他心头,让他每晚都喘不过气来。家里的房子抵押了,车子卖了,存款早就填了无底洞。妻子对他失望透顶,儿子儿媳也对他避之不及,生怕被这笔债务牵连。
“爸,你就不能想想办法吗?”儿子林昊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带着指责和不耐烦。“你都六十了,还折腾什么?现在好了,我们也要跟着你一起受罪!”
林志远知道儿子说的是气话,可这些话像钢针一样扎在他的心上。他一生要强,从一个农村娃白手起家,好不容易在城里站稳脚跟,给家人创造了优渥的生活。现在,他成了家里的负担,成了亲戚朋友口中的笑柄。
他想起一个老战友的建议:“老林,你不如找个地方躲躲风头。债总有办法还的,但你得先活下来。”
躲?他林志远一辈子光明磊落,何曾想过“躲”这个字?可现在,除了躲,他还能做什么?每天面对债主的催促,面对家人的埋怨,他觉得自己像个溺水的人,越挣扎陷得越深。
他想起老家。那个偏远的小山村,他已经三十年没回去了。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只有青山绿水,宁静得像是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或许,在那里,他可以找到一丝喘息的机会。
他拿出泛黄的身份证,上面印着他的籍贯——云雾山村。一个他早已模糊了记忆的地方。他决定,就去那里。他要躲,但不是永远躲着,他要寻找一个机会,一个翻身的机会。他要证明,林志远还没倒下!
他简单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带上仅剩的几千块钱。临走前,他给妻子发了条短信:“我回老家一趟,别担心。”他没有勇气面对妻子的眼泪和儿子的责备。他知道,这趟回去,可能是漫长的,也可能是没有尽头的。
02
火车晃晃悠悠地开了十几个小时,又转乘大巴,最后在一辆摇摇晃晃的乡村面包车上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林志远终于抵达了云雾山村。
一下车,一股带着泥土和植物清香的湿润空气扑面而来,让他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不少。村口那棵巨大的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只是树下的石凳上坐着的不再是儿时玩伴,而是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穿着体面,却又显得格格不入的外来人。
林志远深吸一口气,努力挤出一个笑容,走到一位老人面前,小心翼翼地问:“大爷,请问林家老宅往哪边走?”
老人眯着眼睛打量了他半天,突然一拍大腿:“你、你是志远?林家老二志远?”
林志远一愣,随即热泪盈眶:“大爷,是我!我是林志远!”他没想到,三十年过去,还有人能认出他。
这位老人是村里的老支书,林志远小时候没少被他训斥。老支书上下打量着林志远,叹了口气:“你小子,这么多年不回来,我还以为你把家都忘了呢。”他看到了林志远眼底的沧桑,也看到了他刻意掩饰的疲惫。
老支书带着林志远来到林家老宅。那是一间破旧的土坯房,屋顶的瓦片东倒西歪,院子里杂草丛生,早已没有了人烟。屋子里的家具被蛀得七零八落,空气中弥漫着潮湿和霉味。
“你爸妈走了之后,这屋子就没人住了。你兄弟姐妹都在外面,也没人管。”老支书的声音有些感慨,“你回来是……散心?”他小心翼翼地问,生怕触及林志远的痛处。
林志远苦笑一声:“散心也好,躲债也好,反正回不去了。”他没有隐瞒,直接道出了自己的窘境。老支书听完,只是默默地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多说什么。
接下来的几天,林志远开始清理老宅。他用仅剩的钱买了些工具,修补屋顶,清除杂草。村里的人偶尔会过来帮忙,但更多的是带着好奇和同情。他们知道林志远以前是个“大老板”,如今落魄回乡,心里多少有些唏嘘。
清理到后院的时候,林志远发现了一片被荒废的果园。果树已经很高大,枝干粗壮,但杂乱无章,果实稀疏。他走到一棵老树下,伸手摸了摸树皮,粗糙而布满青苔。
“这是你爷爷当年种的果园。”老支书不知何时来到他身后,声音低沉,“都是些老品种,以前村里人都会种。后来城里人喜欢那些个头大、颜色鲜的洋品种,这些老东西就没人要了,也都砍了。你爷爷这几棵,是村里最后几棵了。”
林志远看着这些其貌不扬的果树,它们像是被遗忘的时光,默默地矗立在那里。他拿起一个掉落在地上的果子,灰扑扑的,看起来卖相极差。掰开一尝,一股浓郁的果香瞬间充盈口腔,甜中带酸,口感扎实,是他在城里从未尝过的味道。
他心里一动。难道,这就是他的机会?
03
林志远开始研究这些老品种的果树。他向老支书请教,向村里几位上了年纪的老农讨教。他们告诉他,这些果树品种名字各异,有“糖心苹果”、“蜜梨”、“脆柿”,都是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留下来的老品种。它们生长周期长,产量不高,外观也不如现代品种光鲜亮丽,但味道却极其纯正,带着一种天然的野性和芬芳。
“现在谁还种这些老东西啊。”一个老农叼着烟袋,摇了摇头,“长得慢不说,果子还小,城里人不喜欢。我们都改种新品种了,产量高,好卖。”
林志远没有气馁。他知道,有时候,越是“落后”的东西,越可能蕴藏着独特的价值。他从村里借了几本泛黄的农业技术书籍,又用手机上网查阅资料。他发现,这些老品种果树的栽培技术相对简单,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小,更符合现代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
然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是两回事。他这个“城里老板”从未干过农活,刚开始修剪枝条,不是剪多了就是剪错了。施肥也把握不好量,差点把一棵果树给烧死。他被晒得皮肤黝黑,手上磨出了血泡,腰酸背痛,每天晚上都累得倒头就睡。
村里人看他的眼神,从最初的同情,变成了看热闹。有人说:“看吧,城里人就是吃不了苦,过两天准跑。”也有人说:“他一个搞服装的,懂什么种果树?这不是瞎折腾吗?”
林志远把这些议论声都听在耳里,但他没有反驳。他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只有做出成绩,才能堵住悠悠众口。
他每天清晨就起床,巡视果园。观察每一棵树的生长状况,记录下它们的细微变化。他买来有机肥,按照古法进行堆肥。他学习如何识别病虫害,用最原始的物理方法进行防治。他甚至在村里人的指导下,学着编织草人,驱赶偷吃果实的鸟儿。
第一个月,他发现一棵蜜梨树的叶子开始发黄,他急得团团转。他查阅资料,咨询老农,最终判断是缺铁。他跑到镇上,买来铁肥,按照说明小心翼翼地施用。几天后,梨树的叶子果然渐渐恢复了绿色。那一刻,他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他开始尝试嫁接。他从老支书那里要来一些稀有的老品种枝条,小心翼翼地嫁接到他果园里的树上。这项技术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精细的操作,他失败了很多次,但他没有放弃。每一次失败,都让他对果树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日子一天天过去,果园里的杂草渐渐少了,果树也变得更加整齐。枝头上,青涩的果实开始逐渐饱满。他每天都会去观察这些果实,想象着它们成熟后的样子。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果实,更是他重生的希望。
他开始构思未来。如果这些老品种果实真的像他想象的那样受欢迎,他该如何推广?如何销售?他没有资金,没有人脉,只有这片老果园,和一腔孤勇。
04
秋风渐起,果实开始泛黄,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林志远每天都沉浸在果园里,看着那些饱满的果实,心中充满了期待。他小心翼翼地采摘下第一批成熟的果子,摆放在竹筐里,色彩斑斓,虽然大小不一,但每颗都透着一种质朴的生机。
他把果子带到村里,分给老支书和几位帮过他的老农品尝。
“咦?这糖心苹果,还是小时候的味道!”老支书咬了一口,眼睛亮了起来,“甜,脆,还有一股子清香!现在市面上可买不到这种味道了。”
其他老农也纷纷点头称赞。他们的肯定,给了林志远莫大的鼓舞。但他知道,村里人的肯定还不够,他需要市场的认可。
他带着几筐果子,坐车去了最近的县城。他想去农贸市场看看,能不能找到销路。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大爷,你这果子,长得也太丑了吧?”一个水果摊老板拿起一个糖心苹果,皱着眉头说,“你看这,又小又绿,还有虫眼。现在谁还买这种果子啊?人家都喜欢那种又大又红的。”
林志远解释说:“老板,你尝尝,这是老品种,味道特别好。”
老板不耐烦地摆了摆手:“味道好有什么用?现在是看脸的时代,卖相不好,没人买账。你这果子,我一块钱一斤都不敢收,砸手里了。”
林志志远感到一阵沮丧。他跑了好几个水果店,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回复。他甚至尝试在街边摆摊,但路过的人看一眼果子,就匆匆走开了。偶尔有人停下来,也是问:“这果子是不是没打药啊?怎么长这样?”当他解释是老品种时,对方也只是摇摇头,觉得他是在推销滞销品。
整整一天,他一筐果子都没卖出去。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村里,看着那些没人要的果子,心里充满了挫败感。难道,他真的选错了路?这些老品种,注定没有市场吗?
夜里,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自己曾经在城市里挥斥方遒的日子,那时候,他只要一个电话,就能解决成千上万吨的订单。而现在,几筐果子都让他束手无策。
他想起了自己的债务,想起了家人失望的眼神。如果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他又怎么能还清那上百万的巨债?
他开始反思。也许,他的销售方式错了。这些老品种果子,它们的价值不在于量,而在于它们的稀有和独特的风味。它们不应该和那些大路货一起在农贸市场竞争。
他想到了互联网。虽然他是个老派商人,但这些年在城里也耳濡目染,知道年轻人喜欢在网上买东西。他听说过“直播带货”、“社群团购”这些新名词。但他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对这些一窍不通。
他找到村里唯一一个大学生村官小李。小李是个热心肠的年轻人,听了林志远的困境,也替他着急。
“林大爷,您这果子确实是好东西。咱们村里以前就靠这个出名的。”小李说,“不过您得换个思路。现在城里人讲究原生态、有机健康,您这果子正好符合他们的需求。咱们可以试试线上销售。”
林志远眼睛一亮:“线上销售?怎么搞?”
小李给他讲了注册电商平台、拍摄产品照片、撰写文案、以及利用社交媒体推广等一系列操作。林志远听得一愣一愣的,感觉像是在听天书。但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出路。
“小李啊,这些东西我真是不懂。你看,能不能帮我?”林志远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
小李爽快地答应了:“没问题,林大爷。我帮你搭个架子,您只管把果子种好就行!”
有了小李的帮助,林志远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开始学着拍照,学着写简单的介绍。他知道,这又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但他已经没有退路,只有背水一战。
05
在小李的帮助下,林志远注册了一个线上店铺,取名“云雾山老林果园”。他和小李一起,用手机给果子拍了许多照片,又写了一段充满情怀的文案,讲述了这些老品种果树的故事,以及它们纯正的口感和天然的种植方式。
一开始,店铺的生意惨淡。几天都接不到一个订单。林志远每天守着手机,焦急地刷新着页面,但屏幕上显示的依然是冰冷的“0”。他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没人愿意为这些“丑陋”的果子买单?
小李建议他尝试直播。林志远一听就懵了:“直播?让我一个老头子对着手机说话?我可不会。”
“林大爷,您就讲讲您种果子的故事,讲讲这些老品种的特点,讲讲您这些年的经历。真实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小李鼓励他。
林志远硬着头皮,在小李的指导下开了第一场直播。他对着手机屏幕,手足无措,磕磕巴巴地讲着。直播间里只有寥寥几个人,偶尔有人发弹幕:“这大爷真有意思,卖的什么果子啊?”“这果子看着不怎么样啊。”
他感到尴尬和沮丧。直播了半个小时,一个订单都没有。
正当他准备放弃时,小李突然给他发来一条消息:“林大爷,您看,有一位博主转发了您的直播链接!她是专门推荐小众农产品的!”
林志远赶紧看了一眼,果然,直播间的人数开始缓慢增长。没过多久,一个ID名叫“田园小食光”的博主进入了他的直播间,并发了一条弹幕:“林大爷,您这果子看起来很有故事!能给我寄几斤尝尝吗?”
林志远激动得手抖,赶紧按照小李教的流程,给这位博主寄去了几斤果子。他心里充满了期待,又有些忐忑。万一博主不喜欢怎么办?
几天后,“田园小食光”发布了一条视频。视频里,她详细介绍了林志远的果园,展示了那些看起来不怎么好看,却味道惊艳的老品种果子。她还特意强调了果子的天然无公害,以及林志远这位“六十岁返乡创业大爷”的励志故事。
视频发布后,林志远的线上店铺瞬间涌入了大量流量。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短短一天时间,就把他第一批采摘的果子全部销售一空!他看着后台不断跳动的订单数量,激动得眼眶都红了。
然而,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
当天晚上,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阴沉的声音:“林志远,你以为你躲到乡下就没事了吗?我们已经找到你了!你欠的一百二十万,什么时候还?别以为你搞点小打小闹就能糊弄过去!三天之内,看不到钱,我们就去你村里找你!”
林志远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他万万没想到,债主竟然这么快就找到了他。他以为自己能在这里安安静静地发展,等有了钱再解决债务问题。现在,他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了。
他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却又被这突如其来的威胁笼罩。他只有几千块钱的启动资金,现在刚卖了一批果子,除去成本也只赚了几千块,距离一百二十万的巨款简直是杯水车薪。
他该怎么办?是继续躲下去,还是勇敢面对?如果债主真的来了村里,他的生活将彻底失去平静,村民们会怎么看他?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一点点声誉,会不会毁于一旦?
他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乱如麻。一百二十万,就像一道天堑,横亘在他和光明之间。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仿佛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徒劳。他能靠这些老品种果树,真的还清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债务吗?
06
绝望像藤蔓一样缠绕着林志远,让他几乎窒息。他一夜未眠,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他才勉强起身。他知道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债主的威胁像一把悬在他头上的剑,他必须想办法。
他找到小李,把电话的事情告诉了他。小李听完也脸色凝重:“林大爷,这事儿得想个万全之策。不过您也别太担心,咱们的果子不是卖得挺好吗?这是个好的开始!”
小李的话给了林志远一丝安慰。他决定,既然已经暴露,那就干脆破釜沉舟,加快步伐。他要让这些老品种果树,成为他翻身的唯一筹码。
他开始和小李商量更长远的规划。首先,他要扩大种植规模。他找到老支书,承包了村里几块闲置的土地。这些土地荒芜已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开垦和改良。他没有钱,但村里有的是劳动力。他向村民们承诺,只要大家愿意来帮忙,他会按照市场价支付报酬,并且在果园盈利后,会给参与的村民分红。
一开始,村民们并不相信他。毕竟,谁会相信一个“破产老板”能带着大家发财?但林志远没有放弃,他挨家挨户地去劝说,把自己对老品种果树的信心和未来的规划,一遍遍地讲给他们听。最终,有几户村民被他的诚意和执着打动,决定跟着他干。
接下来是资金问题。扩大规模需要购买树苗、肥料、工具,还需要雇佣工人。他把线上销售赚到的几千块钱全部投入进去,但这远远不够。他想到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众筹。
他让小李在网上发布了一个众筹项目,讲述了他的创业故事,以及他希望通过种植老品种果树,带领村民致富的愿望。他承诺,参与众筹的人,将来可以优先获得他的果园产品,并享受一定的折扣。
众筹项目发布后,反响平平。毕竟,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一个破产老板,谁会相信他能成功?但在“田园小食光”博主再次转发和力荐后,情况出现了转机。那位博主在视频里真诚地呼吁大家支持林大爷,并表示她会持续关注和监督。有了她的背书,众筹金额开始缓缓上涨。
最终,他筹到了十万元。这笔钱对于一百二十万的债务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但对于果园的初期发展来说,却是雪中送炭。
有了资金和人手,林志远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将果园分为不同的区域,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进行精细化管理。他坚持使用有机肥,甚至自己摸索出了一套用中草药提取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他白天和村民们一起干活,晚上则在昏黄的灯光下,查阅资料,学习最新的农业技术。
他还利用自己在服装行业的经验,开始注重果子的“包装”和“品牌”。他和小李设计了独特的包装盒,上面印着云雾山村的风景画,以及“老林果园”的标志。他还给每一种老品种果子都起了富有诗意的名字,比如“思乡糖心果”、“云雾蜜露梨”、“古道脆柿”。
第二年,果园迎来了大丰收。老品种果树的产量虽然不高,但它们的品质却出类拔萃。林志远的果子通过线上渠道,迅速走红。特别是那些品尝过的人,纷纷在网上留言,称赞这些果子“找回了童年的味道”、“是真正的水果,不是工业品”。
口碑效应迅速发酵。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老林果园”。一些高端超市和有机食品店也主动联系他,希望能够采购他的果子。甚至有一些餐饮企业,提出要用他的果子开发特色菜品。
他不再满足于散装销售。他将部分果子深加工,制作成果酱、果干、果酒。这些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进一步提升了“老林果园”的品牌价值和利润空间。
当他把第一笔三十万元的还款打给债主时,对方显然愣住了。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才传来一句:“林志远,你……你真行!”
林志远挂断电话,长长地舒了口气。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一百二十万的债务,还剩下九十万。但他已经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力量。他不再是那个躲在乡下苟延残喘的失败者,他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创业者。
他用事实证明,即便身处绝境,只要不放弃,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就能绝处逢生。他种下的不仅仅是果树,更是希望和尊严。
07
林志远的名气越来越大,“老林果园”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典型。每逢丰收时节,村里的小路变得热闹起来,运送果品的车辆络绎不绝。订单量持续攀升,林志远意识到,小规模的作坊式经营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他需要更规范化、规模化的运作。
他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团队。除了小李这个得力助手,他还从外面招聘了一些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和电商运营人才。他不再凡事亲力亲为,而是将重心放在了果园的整体规划、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上。
他引进了先进的灌溉系统,改善了土壤条件。他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从果树的生长到果实的采摘、包装,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确保每一颗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果子都是精品。他还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研究老品种果树的基因特性,探索更高效、更绿色的种植技术。
随着果园的壮大,林志远开始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他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向村民们提供免费的果树苗和技术指导,并承诺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他们的果实。许多原本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看到了家乡发展的希望,纷纷返乡,加入到林志远的果园事业中。
云雾山村,这个曾经被遗忘的小山村,因为林志远的果园而重新焕发生机。村里通了更宽阔的水泥路,家家户户的收入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老人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他们不再为儿女的前途担忧,因为年轻人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林志远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他定期向参与众筹的消费者寄送果品,并邀请他们来果园参观体验。这种透明、真诚的经营方式,进一步巩固了“老林果园”的品牌信任度。许多消费者成了他的忠实粉丝,他们不仅自己购买,还会向身边的朋友推荐。
债务的压力依然存在,但林志远已经不再恐慌。每个月,他都会按时将盈利的一部分打给债主。从最初的几万、几十万,到后来上百万的还款,他始终信守承诺。债主从最初的怀疑、催促,到后来的惊讶、敬佩,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甚至开始主动联系林志远,表达了合作的意愿。
林志远婉拒了所有合作,他不想再与过去有任何瓜葛。他只想专注地把自己的果园做好,把自己的债务还清,然后堂堂正正地重新站起来。
08
五年时间,弹指一挥间。
这五年,林志远像一颗老树,在风雨中重新扎根,汲取养分,最终枝繁叶茂。
他陆续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当最后一笔还款打给银行,收到银行发来的结清证明时,林志远坐在办公室里,久久不能平静。他看着那张薄薄的纸,眼泪模糊了视线。一百二十万,这个曾经压得他喘不过气的数字,如今终于成为了过去。他终于可以挺直腰杆,面对所有人。
他还清债务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城里的家人耳中。
妻子王秀琴主动给他打了电话。电话里,她的声音不再是当初的哭腔和抱怨,而是带着一丝愧疚和颤抖:“老林……你……你真的做到了?”
林志远笑了,五年来第一次笑得如此轻松:“是啊,我做到了。我林志远,说话算数。”
妻子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是我不好,当初不该那么说你……老林,你回来吧,家里人都想你了。”
儿子林昊也打来了电话。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敬佩和自豪:“爸,您真是我爸!您太厉害了!我听说您的果园现在可火了,连我们这边的超市都在卖您的果子!”
林志远的心头百感交集。他知道,家人的态度转变,不是因为他有多么成功,而是因为他重新赢得了他们的尊重。他没有立刻答应回家,他告诉他们:“我还有些事情要忙,等忙完了,我就回去看看。”他想给家人一个惊喜。
还清债务后,林志志远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他计划在云雾山村建立一个集种植、加工、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珍贵的老品种果树,体验乡村的魅力,也让云雾山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
他将果园的利润大部分投入到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修缮了村小学,翻新了村里的敬老院,还成立了一个“老林果园助学基金”,资助村里贫困的大学生。他成了村里人人称赞的“大恩人”。
他不再是那个落魄的“老赖”,而是备受尊敬的“林总”,是云雾山村的“带头人”。他的故事,被当地媒体争相报道,成了励志的典范。
他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下半场。他想在云雾山村盖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一个安稳的港湾。一个他可以真正扎根的地方。
## 09
新房的选址就在果园旁边,一个可以俯瞰整个山谷的位置。林志远亲自参与了设计,他想要一个既有现代舒适感,又保留乡村韵味的小院。
房子主体结构很快就建好了,白墙黛瓦,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雅致。他特意在院子里留了一块地,栽种了几棵当年他最看重的老品种果树,它们如今已是郁郁葱葱,果实累累。
在房子即将完工的时候,林志志远给妻子和儿子发了信息,让他们过来“看看他种的果园”。他没有告诉他们盖房子的事情,想给他们一个惊喜。
当林志远开着一辆崭新的越野车,载着妻子和儿子来到云雾山村时,他们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曾经破败不堪的村子,如今变得整洁而富有生机。家家户户门前都种着鲜花,孩子们在村道上嬉戏打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爸,这……这真的是云雾山村吗?”林昊看着眼前的一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王秀琴也捂着嘴,眼眶湿润。她从未想过,这个当初被他们嫌弃的“穷乡僻壤”,竟然会变得如此美丽。
林志远带着他们参观了果园。林昊看着一望无际的果树,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果香,他彻底被震撼了。他拿起一个“思乡糖心果”咬了一口,眼睛瞬间瞪大:“爸,这果子……太好吃了!比我在城里买的那些贵几倍的进口水果都好吃!”
王秀琴也尝了尝,感慨道:“老林,你真是把这些果树种活了,种出精气神了。”
林志远带他们走到新房前。当看到那栋崭新、漂亮的小院时,王秀琴和林昊都呆住了。
“爸,这……这是谁家啊?”林昊傻傻地问。
林志远拿出钥匙,打开院门,笑着说:“谁家?你老子我盖的,你妈的家,你儿子的家!”
王秀琴再也忍不住,扑到林志远怀里,放声大哭。这些年所有的心酸、委屈、担忧,都在这一刻化作了喜悦的泪水。林昊也红着眼圈,紧紧抱住了父亲。
一家人走进新房,宽敞明亮的大厅,温馨舒适的卧室,还有可以远眺山景的阳台。林志远为他们一一介绍,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幸福。
“爸,以后我就不回城里了,我跟着您干!”林昊突然说道。他已经看到了这里无限的可能。
林志远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啊,欢迎你。不过,要跟着我干,就得先从头学起,吃得了苦。”
王秀琴也笑着说:“是啊,我这老伴儿,现在可是个‘隐世高人’了,我们得好好跟他学学。”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久违的天伦之乐。窗外,夕阳西下,把整个云雾山村都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林志远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感慨万千。
10
冬去春来,新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王秀琴在村里住得很习惯,她喜欢这里淳朴的民风和清新的空气。她每天都会到果园里帮忙,虽然干的都是些力所能及的活,但她乐在其中。
林昊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村里跟着林志远学习管理果园。他发现,父亲这些年不仅学会了种果树,还学会了如何经营一个全新的事业。父亲的智慧、毅力、以及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都让他深感佩服。他从父亲那里学到的,远比在大学和职场上学到的更多。
林志远的故事,在村里成了传奇。许多年轻人受到他的鼓舞,也开始在家乡寻找创业机会。云雾山村不再是凋敝的空心村,而是充满了活力和希望的“网红村”。
每年,林志远都会带着家人去城里探望曾经的亲戚朋友。当他们看到西装革履、精神矍铄的林志远,以及他身后那辆印着“老林果园”标志的越野车时,都露出了惊讶又羡慕的眼神。那些曾经对他避之不及的债主,如今都成了他的合作伙伴,主动寻求与“老林果园”的合作。
林志远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知道,所有的荣誉和财富,都源于他当初那个看似绝望的决定,以及这五年来不懈的奋斗和坚持。
他常常会独自一人,漫步在果园里。看着那些郁郁葱葱的老品种果树,他仿佛能感受到它们蓬勃的生命力。这些树,见证了他从谷底爬起的每一步,也承载了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他回想起五年前,自己带着几千块钱,狼狈地逃到这个偏远的山村。那时,他以为自己的人生已经彻底完蛋了。可谁能想到,正是这片被遗弃的老果园,这些无人问津的老品种果树,成为了他涅槃重生的希望。
六十岁,他没有倒下,反而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春。他不仅还清了百万债务,盖了新房,更重要的是,他找回了尊严,赢得了家人的爱和尊重,也为这个曾经贫瘠的乡村带来了新的希望。
他深知,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更不是偶然。它需要勇气去面对失败,需要智慧去发现机遇,更需要一颗永不放弃的心。
林志远的故事,在云雾山村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而他,这位从城市逃离的“老赖”,最终在乡村的土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的老品种果树,不仅仅是果实,更是希望、坚持和新生的象征,在云雾缭绕的山谷中,散发着永恒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