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刚刚看完那场乒超的比赛,简直像被泼了一桶凉水令人难以接受。陈熠那一场20比0领先,心里大概念着老师说的“稳住,别掉链子”,结果呢?一转眼就变成了“逆转翻车现场”。全场都在看,就像看郭德纲的脱口秀,从高潮到低谷,谁都没想到年轻的小伙子,起初那个风势还挺猛,瞬间就崩塌了。
我还记得当时现场陈熠那犹如攥紧的拳头,一副“我能赢”的架势。你要说他是“瑞满”,那也是刚闯入四强的“小拳王”啊,潜力不用多说。但是,比赛的细节一松劲,他就原形毕露。就像你对一个人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看的很清楚,可能就差在那一瞬间的心态上。那股急躁、那点追求完美的执念让他在最后那几个球的处理上逐渐失衡。
谁都知道,在这样的比赛中,心态才是真正的“杀手”。问题是他没有学会控制自己,哪怕在场上再怎么拼搏,那点紧张感就像偷溜进了房间的老鼠,一会儿窝里横,一会儿外面崩。这不是一句“还得多锻炼多磨砺”就能解决的事。有些难题,根本不是练了几场球就能克服的,尤其是在这么关键的比赛节骨眼上。
你想想,王艺迪那老将的底气何其足。人家在我的理解里,就是那种没有退路的战士,经验丰富到某种程度,面对年轻人敢拼敢抢。比赛中,她的每个重点球都像在说:“别试了,我演练十几年,输给你还会在意吗?”你看得出来,那份从容不迫,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积累。陈熠呢?还在路上。
刚刚我还跟朋友吐槽,你说这年轻人啊,起初对自己信心满满,可遇到点风浪就散架。当时我就觉得,他的抗压能力还跟学生比赛差点意思。比赛进行到第三局,王艺迪渐入佳境,陈熠那急躁爆发一瞬间,球没有击准,掉线也是几率太大——像极了平时训练时磨得差不多,临到比赛时一急一失。关键时候就暴露出自己的短板:心态没打住,细节上出错,技术上的疏忽,心里就像攥住了棒棒糖一样紧,怕碎了。
更令人唏嘘的是,哪怕临场调整能力再强,也改变不了那种“会不会崩”心理上的不安。不说别的,挺多搞职业的都清楚,这心态一出问题,抓不住那一点刹那间的感觉。你说,陈熠起步还算不错,潜力也不是没有,20多岁的年纪可塑性大,关键是还没学会在压力面前怎么稳住自己。
而且,你真得说,这个比赛题材很有代表意义。乒超就像一个放大器,反映出这些年轻人的成长烦恼。有的时候,真不是技术差,而是心理差。王艺迪迟早得退役,靠的不是一两场比赛的数据积累,而是那份从容不迫的沉着。看人家一场比赛,输或赢,到底是谁真正赢了一场?可能就是那份心境的控制。
后来我越想越觉得,反观现在的青年棋手,真不能光靠天赋,心态弱的偶尔就和“老鸟”差距大得惊人。这个时代,比赛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心里稳,谁就不怂。反正我看完这场比赛,心里一个疑问挺大:陈熠这几年拼了不少,机会也不少,但真能经得起时间和压力的洗礼吗?看他和大迪、王艺迪的比拼,说白了还是“担当”和“心气”的比拼。
我甚至觉得,可能这次失利,不止是技术上的“小意外”,更多是心理上的“断崖式崩溃”。在场上那种“我努力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扭曲,很容易变成自我怀疑,这是年轻人最怕碰到的问题。问题是,站在公开场合,输掉比赛的人都只会留下“你还差那么一点”,没人会告诉你“其实你心还没稳住”。毕竟,差那么一点,就能看出差距。
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陈熠以后还要面临的,可能绝不仅仅是技术的修炼,更多的是心态的建设。临阵磨枪和临阵心态,是一辈子的问题。可惜,现场哪来那么多“磨砺”的时间?比赛不等人,压力如山。要我说,这一场败局,只剩一件事:你到底准备好面对下一个挑战没有?还是只剩一腔焦虑和抱怨?反正我是在很久以前就看出,踏上职业这条路的,不仅要善战,更要能抗压。否则,谁都能走到今天,谁都能失败在明天。
乒超的赛场就是这样,打得不错也是一瞬间,崩盘也是一瞬间。别说年轻,就算老将,也得把心练到炉火纯青,才能不在关键时刻崩盘。看着陈熠的样子,我就想问一句,这次的“20领先”到底算什么?给你打广告也好,别人看热闹也罢,这真是一面镜子,照得到你我都看清一些问题。下次还会有人买账吗?还是说,硬肠子全都因为一时的光辉,忽视了更长远的成长?
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大概不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