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有人竟如此贬低国民党军队抗战,真相到底如何?看看央媒这篇文章
产品展示
有人竟如此贬低国民党军队抗战,真相到底如何?看看央媒这篇文章
发布日期:2025-09-11 11:34    点击次数:69

最近,网上关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的讨论又掀起了波澜。

有一位叫郭松民的人,接连发表了两三篇文章,其观点那叫一个惊人,直接把国民党军队抗战说得一文不值。他说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 “打得实在太烂”,还称 “没有一次是进攻战役”,甚至断言 “均以失败告终”。

这可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下子就把网络舆论给搅得沸沸扬扬。大家都在议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咱们就好好捋一捋。

要知道,全面否定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表现,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咱们都知道,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浴血奋战抵御外敌的悲壮历程,国民党军队作为当时中国的正规军事力量,在抗战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郭松民这么一说,那不是相当于把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努力和牺牲都给一笔勾销了?所以,这个事儿必须得掰扯清楚。

央视新闻的这篇文章,题为《“如尚有一兵一卒,必与日军拼命到底” 勿忘淞沪抗战》。

题目中引号里面的话,明显是引用国民党一位将士的话,意在告诉我们,国民党军队在淞沪抗战中的表现,是值得铭记与赞扬的。

开头第一段话,“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这是客观地指出国民党军队在武器上处于劣势,“中国将士浴血抗击”,这是说明国民党将士们勇敢无畏,不怕牺牲。完全符合事实。

咱们再来淞沪抗战,这可是国民党军队抗战中的重要一笔。1932 年 “一・二八” 事变爆发,日军那是来势汹汹,妄图迅速拿下上海,进而侵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当时驻守上海的 19 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带领下,那是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抵抗的大旗。你想想,日军装备精良,武器先进,飞机、装甲车那是狂轰滥炸,还口出狂言,说什么 “四个小时攻下闸北”。可 19 路军呢,高射炮等装备都还没到位,就凭着一股热血,以血肉之躯顽强抵抗。

在战斗中,涌现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啊!就说那些敢死队队员,他们把一颗颗手榴弹捆在一起,瞅准时机,先炸坏日军的装甲车履带。然后,冒着纷飞的炮火和弥漫的硝烟,毫不犹豫地冲上装甲车,把炸弹投进去。这一去,往往就是粉身碎骨,和敌人同归于尽啊!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保家卫国的决心。还有 19 路军 60 师 119 旅 1 团 1 营营长陈正伦,在闸北青云路一带的战斗中,头部不幸中弹。他简单包扎完伤口后,根本不顾身边士兵的劝阻,眼神坚定,再次冲上阵地,继续指挥战斗。可是,命运无情,没过多久,他再次被日军的子弹击中,当场壮烈阵亡。在这一场场激烈的战斗中,十九路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击毙日军 100 多人,还炸毁敌人 5 辆装甲车,成功击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

当时的上海北站,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向东可直达吴淞、宝山等长江入海口要塞,向西贯通苏南、皖南,向南连接杭州湾沿岸,是物资运输和兵力调动的主动脉。所以,日军自然将北站列为重点摧毁的目标,这里也成为了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在这危急时刻,中央航空第六中队副队长黄毓全,当时还在新婚蜜月中呢。但国难当头,他没有丝毫犹豫,告别了心爱的妻子,主动请命参战。黄毓全率领着 9 架战机,在空中与日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1932 年 2 月 5 日,正值农历除夕,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可日军的飞机再次前来轰炸。黄毓全毫不畏惧,奋起迎战,然而不幸的是,他在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 28 岁。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片蓝天之上,成为了抗日英烈中的璀璨星辰。

在中国军队的严防死守下,日军的进攻计划一次又一次地被挫败。

他们占领闸北、包抄吴淞要塞的企图彻底破灭,指挥官也因为作战不力被免职回国。可日军哪肯善罢甘休,随后接任的指挥官下令,要在 24 小时内攻下吴淞口。19 路军的将士们毫不退缩,拼死守护着这片土地,让日军始终无法登陆,最终被迫休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工人举行了抗日同盟罢工,各界人民也纷纷组织反日救国会。大家踊跃参加抗日义勇军、运输队、通讯队、救护队等,积极为前线作战提供支援。宋庆龄、何香凝等爱国人士,带着满满的物资来到前线慰问将士们。宋庆龄还称赞 19 路军国难当头、临危不惧。她们还发动上海的妇女,短短 5 天内就缝制了 3 万多套全新的棉衣,给前线的战士们送去了温暖。全国各地民众以及海外华侨,也纷纷慷慨解囊,捐献物资,仅仅现钱就达到 700 多万元,这几乎相当于 19 路军 10 个月的军饷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强大凝聚力。

双方停火期间,日军贼心不死,第三次更换指挥官,妄图再次进攻上海。蒋光鼐、蔡廷锴等紧急向国民政府请求支援。就在这时,张治中主动请缨,担任第五军军长,毅然驰援上海。出发之前,张治中写下了遗书,言辞恳切地表示,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他在《告全军将士书》中更是坚定地说,治中个人誓与我军将士共患难、同生死,我们如尚有一兵一卒,必与日军拼命到底。这是何等的决心,何等的气魄!

1932 年 2 月 20 日,日军再次向上海发动全线进攻。他们采取中央突破,两翼卷击的战法,由第 9 师团主攻江湾、庙行结合部,企图与南、北两侧的日军合围,击退中国守军,占领闸北和庙行。在张治中指挥下,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激战。战士们英勇无畏,炸毁日军十几辆坦克,击毙 1000 多人。日军之所以如此看重庙行,是因为一旦占领庙行,既可以切断第 5 军和第 19 路军的联系,进而占领吴淞口。而吴淞口可是上海的咽喉门户,也是拱卫南京的重要屏障啊。一旦吴淞失守,日军就可凭借海军舰队,逆江而上,直逼南京,危及当时的国民政府。所以,第 5 军全体官兵,怀着必死的决心,写下了 “不灭倭寇、誓不生还” 这样的誓词。

2 月 22 日,日军第九师团倾巢出动,在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下,疯狂进攻庙行阵地。张治中指挥第 5 军两个旅与 19 路军三面夹击,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浴血激战了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中国军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歼灭日军 3000 多人,取得了 “庙行大捷”。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让大家看到了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实力和决心。

可是,战争的形势总是残酷的。1932 年 3 月 1 日,7 万多日军向上海发动了全线攻击。当时,中国守军已不足 5 万人,兵力悬殊,武器装备也处于劣势,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最终被迫撤出上海。5 月 5 日,中日双方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这场持续 36 天的淞沪抗战,虽然最终以中国军队的撤退告终,但中国守军以血肉之躯阻挡了装备精良的侵华日军,使侵华日军受到了 “九一八” 事变以来最沉重的打击,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坚定决心和顽强信心。

再看看 1937 年的淞沪会战,这也是一场规模浩大、意义深远的战役。

从 8 月 13 日至 11 月 12 日,战事整整持续了三个月。在这场会战中,日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总司令,先后投入了三、六、九、十一、十三、十八、一○一、一一四等 12 个师团及海空军、特种兵部队近 30 万人。国民党军先以冯玉祥、后由蒋介石亲自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下设左翼军总司令陈诚、中央军总司令张治中(后改由朱绍良指挥)、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先后投入第八、九、十、十五、十九、二十一集团军 70 余个师,70 万左右的兵力。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和火力。虽然最终国民党军队因战略等多方面原因,被迫匆忙撤兵,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但此战日军也伤亡 50000 余人。而且,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除了淞沪抗战,国民党军队在其他战场上也有不少可圈可点的表现。比如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在李宗仁等将领的指挥下,中国军队消灭日军 1 万余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还有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虽然最终武汉失守,但国民革命军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毙伤敌军 40000 人、近 100000 名日军因战斗、气候、疾病等原因暂时丧失了作战能力的巨大战果,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后期存在消极抗战的情况,这也是历史事实,不容回避。但我们不能因为后期的一些问题,就全盘否定他们在抗战前期的积极努力和巨大牺牲。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国民党将士们,他们同样是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战,他们的功绩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回到郭松民的观点,他如此片面、绝对地贬低国民党军队抗战,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看待历史,应该秉持客观、全面的态度,尊重历史事实,不能被个人的主观偏见所左右。

希望大家都能以正确的历史观去了解和认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让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代代相传。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