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后,荣获最高军衔的参与强渡大渡河的18勇士是哪一军衔?
“金沙江水拍打着云崖,暖意融融;大渡桥横跨铁索,寒意逼人。”这段诗句,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壮阔景象。强渡大渡河,无疑是这一伟大征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大渡河的激流中,十八位勇士英勇地跃入江水,谱写了一曲革命者无畏前行的豪迈篇章,这首壮歌至今仍被后人传唱不息。
昔日的英勇渡河十八勇士,渡河成功后命运如何?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之中获得最高军衔的是哪位?
十八勇士渡大渡河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堪称红军长征历程中的一次关键转折点。自此,毛主席得以重新执掌军事指挥大权,红军的战术部署亦随之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红军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巧妙地在敌军阵线间穿梭,实现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一系列惊世壮举,从而牢牢掌握了长征过程中的战略主动权。
至五月,红军已将敌军主力远远甩在长江以南,眼前仅剩横亘的大渡河天险,阻挡着红军的步伐。
经侦查分析,中央军委作出决策,在敌人防御力量相对薄弱的安顺场发起强攻。此次行动的先锋部队,由被誉为“长征路上开路先锋”的红一师一团担任。
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接到指令之际,部队已疾驰至安顺场渡口毗邻的马鞍山一带。据此,他迅速下令,部队即刻对安顺场渡口进行细致侦查。
实际上,自四渡赤水之战以来,敌方对我红军的行进路线已完全陷入迷雾之中。
侦查完成后,刘伯承与聂荣臻亦迅速抵达红一团驻所,与杨得志会合,共商退敌良策。经三人反复商议,最终决断:由杨得志亲自率领一营兵力,进攻安顺场渡口,并夺取船只,强行渡河。
当时的敌军未曾料到红军的行动竟会如此迅猛,防备显得异常松散,帐篷内甚至不时传来欢快的戏曲声。
在此情势下,我营如同雷霆万钧,瞬间扑向敌阵。短短半小时之内,便将安顺场渡口之敌一个营全数剿灭。
强渡行动已取得阶段性胜利,然而,敌军的主力仍盘踞在对岸。
在进一步的侦查过程中,杨得志发现对岸亦布设了一整个营的兵力,同时主力部队则位于河岸附近,驻守在相去不远的距离上。
因此,红一营的勇士们必须迅速攻占对岸敌人占据的阵地,并巧妙地运用敌人的防御工事进行火力支援,确保红一团顺利渡河。此后,再与敌军主力展开激烈对抗。
为实现此目标,必得有先行者奋勇渡河。
安顺场渡口正对之处,河面宽阔达三百米,河深近二十米,水流迅猛,河床遍布暗礁与乱石。
平日里渡河便已是险象环生,更遑论需在枪林弹雨中奋力前行。
杨得志深知现实不容他有丝毫迟疑,若拖延时间过长,对岸的敌军极有可能增强火力配置,那时渡河的难度将更为严峻。
目前,我营驻扎于安顺场渡口,营长孙继先迅速集结了一支由17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整装待发,即将向大渡河彼岸发起猛攻。
然而,此刻的渡口仅有一艘渡船可供使用,而且仅有四位船工愿意冒险,不惜生命之危,来协助他们渡河。
在紧急关头,孙继先果断决策,派遣一营二连连长熊尚林及九名勇士率先强行渡河,而他本人则率领剩余的八名战士紧随其后。
5月25日的拂晓时分,熊尚林率领一支精干的队伍,渡河向彼岸进发。
此时天色已大明,对岸之敌迅速察觉到我方勇士渡河的动向,随之,敌方的碉堡与防御工事中便喷射出密集的弹雨。
渡船多处中弹漏水。
此刻,孙继先亲自指挥渡口部队,为熊尚林等同仁提供坚实的火力支援。与此同时,杨得志调度一团其余作战单位,对敌实施远程射击。甚至,红一师的“神炮手”赵章成也亲自上阵,加入了激烈的战斗。
在渡口部队猛烈火力的严密支援下,一支部队勇猛出击,抢在敌军之前成功登陆,并迅速构筑起临时防线,随即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与此同时,渡船已返回渡口,搭载孙继先及另外八位勇士,再度驶向对岸。
十八勇士在对岸成功集结,他们迅速挫败了敌军的进攻,士气高涨,奋勇激战,将敌军驱赶得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彼岸的枪响逐渐微弱,一营的战士们陆续渡河而来,至此,一营在彼岸的阵地愈发坚不可摧。
在这场弹雨如织的激战中,勇闯大渡河的十八位勇士,奇迹般地无一伤亡。
这十八位勇敢的渡河战士后来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呢?
牺牲勇士
渡河十八勇士的英勇壮举,随后赢得了上级的高度赞誉,他们所展现出的无畏革命精神,亦成为全军学习的楷模。
彼时,党政军各报,诸如《红星》报、《战士报》等,纷纷报道了那十八勇士在大渡河畔的英勇壮举。
除孙继先、熊尚林外,
罗会明、刘长发、张表克、张桂成、萧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郭世苍、张成球、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等十六位勇士,均因各自的杰出贡献而荣获不同等级的表彰。
然而,除孙继先与熊尚林外,那十六位勇士未曾再续写辉煌篇章。
他们在战场之上英勇捐躯,或在红军艰苦行军途中,因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而无力抵御,这无疑令人深感惋惜。
终抵陕北,仍名列册的原红一团一营二连连长熊尚林,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亦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38年春季,熊尚林身为八路军某部营长,再度与昔日在强渡大渡河战役中指挥若定的老领导孙继先重逢。
熊尚林,一位外表粗犷的汉子,性格同样直率坦诚。
正因具备这样的性格特质,他无所畏惧于鲜血与牺牲,凭借满腔的热血与勇气,在抗日战争中与日军于平型关展开了激战。
熊尚林随部队翻越太行山脉,勇往直前进入冀东地区,随后又遵从组织安排,成功开辟了平北抗日根据地。
坐落在中国北方的这座要城,在遭受日军侵占之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重兵把守之地。而位于北平周边的抗日根据地,其境况更是艰苦卓绝。
1942年,无疑是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承受巨大压力的一年。
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均遭受日军疯狂扫荡的猛烈冲击。熊尚林同志辛勤开辟的平北抗日根据地,亦被敌人频繁穿插,分割为若干零散区域。
即便身处如此严酷的环境,熊尚林依然带领着数十名战友英勇奋战,与侵略者及伪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抗争。
凭借这区区数十名战士,熊尚林在长城沿线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同时大力宣扬党的抗日思想和政策。随后,他竟以惊人的力量扭转了战局。
短短数月间,原本仅有几十人的队伍,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壮大,最终演变成了声名显赫的平北独立团。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危险似乎无处不在。1942年6月18日,熊尚林在随部队转移的过程中,不幸在张家口崇礼县遭遇不幸。
硝烟弥漫的岁月孕育了熊尚林这样一位勇往直前的真英雄,他将满腔热血毫无保留地倾注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堪称真正的英雄!
今朝,昔日勇闯大渡河的十八壮士,仅存孙继先孤身一人。他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并荣获中将军衔,成为十八勇士中军衔最为显赫者。
然而,关于他作为“十八勇士”之一的身份,却引发了不少争议。
最高授衔,争议不断。
穿越大渡河的激流之后,孙继先紧随部队的脚步,跋涉于崇山峻岭之间,横渡无边的草地,与无数红军勇士共历重重艰险与困苦,最终抵达了陕北的怀抱。
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孙继先荣膺任命,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二团的参谋长职务。
1938年,鉴于抗战的迫切需求,孙继先肩负重任,被任命为一二九师挺进队的队长。他毅然深入敌方腹地,着手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并在津浦铁路沿线地区持续展开战斗活动。
在此过程中,孙继先率领部队成功创立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
不仅为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提供支援,同时亦不断壮大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在冀鲁边地区稳固根基,挫败了日军的多次进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解放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孙继先所属的部队融入华东野战军的行列,历经莱芜之战、孟良崮之役、渡江之战以及解放舟山群岛等多场激战,终迎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光辉时刻。
1955年,在我国举行的大规模授衔仪式上,孙继先荣膺中将军衔,位列“十八勇士”之列,成为当年军衔等级最高的杰出代表。
1958年10月,孙继先荣膺第二十训练基地司令员的职务,肩负起新中国首个导弹综合实验靶场建设的重要使命。
在和平盛世降临之际,中央政府启动了对革命时期诸多英勇事迹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其中“十八勇士勇闯大渡河”的壮举,更是被精选为典范,予以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
在一次军委的扩大会议上,有人不期而发一问:关于红军勇闯大渡河的壮举,宣传中对于参与渡河的勇士数量存在分歧,究竟是一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此乃众说纷纭。
即便是在十八勇士勇渡江河的壮举中,孙继先作为前沿的指挥官,亦不应被计入勇士之列。
孙继先亦莅临此次会议,一旁熟知此事的同志向他提醒道:“孙司令员,您也该发表一下见解。”
孙继先低声自语:“我能表达什么呢?难道能宣称自己是个勇士吗?”
在孙继先眼中,“勇士”之名唯有党和人民有权赋予,绝不应由个人擅自宣称。正如古人所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孙继先一生始终秉持着这种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
在此次会议中,孙继先未曾公开发言,因此最终决议,各宣传机构在报道强渡大渡河事迹时,应统一采用“十七勇士”的表述口径。
关于是否被誉为大渡河勇士,孙继先始终保持着沉默与谦逊。
孙继先的子女们曾听闻他讲述那段过往,当“十八勇士”的称号缩减为“十七勇士”,他们心中依旧难以释怀。
面对孩子们满载疑问的目光,孙继先语气沉重而充满深情地说道:
“历经革命岁月,无数英勇的先烈不惜抛洒热血,英勇牺牲。作为幸存者,每念及此,心中便不禁涌起阵阵酸楚。若再为争当勇士而争执,实在显得毫无意义,我对此深感羞愧!”
孙继先顿了顿,接着对孩子们说:“在漫漫长征路上,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们,无不在彰显着英雄本色,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英勇的战士,每一位都是无畏的勇士!”
即便孙继先本人对此并未放在心上,然而当年目睹十八勇士勇闯大渡河壮举的杨得志,却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杨得志坚信,宣传工作中必须恪守历史真相。纵然孙继先身为指挥官,但他在渡河战役中的参战经历,乃是不容抹杀的铁证。
杨得志曾向孙继先表达:“我在国外期间,未及我之意见,相关部门便擅自将‘十八勇士’更名为‘十七勇士’。我必将在未来的回忆录中予以更正!”
倾听时心不在焉,而讲述者则满怀深情,杨得志于1985年倾注心血撰写了《横戈马上》这部回忆录。在书中,他特地为孙继先洗清了在强渡大渡河事件中的不实之誉。
勇士永垂不朽
1990年4月,孙继先在济南与世长辞。其时,他的幼子自济南返京途中,特地顺道探望了正于病榻之上休养的杨得志。
杨得志一瞥见孙东宁臂上缠裹的黑纱,立刻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声音哽咽地开口道:
“你的父亲,他不仅是我的挚友,更是我最为尊敬的战友。他是一位优秀的同志,拥有诸多令人称颂的优点。在战场上,他勇敢无畏,技艺高超,不仅擅长武术,更能挥舞大刀,展现出惊人的武艺……”
谈及长征往事,杨得志感慨道:“你父亲曾率领十七名战士勇闯河川,实则应被尊称为十八勇士,你父亲理当被计入其中。”
在孙继先临终之际,他的心中依旧牵挂着那场惊心动魄的强渡大渡河之战,然而,当年勇闯难关的十八勇士,如今却仅剩他孤身一人。
临终前,孙继先对家人说:
“在我离世之后,愿将部分骨灰撒入大渡河的波涛之中,让我与那激荡的河浪同行,向后世述说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地谱写的那段震撼人心的辉煌篇章!”
大渡河十八勇士的英雄壮举,诸多文献均有记载,其中,《大渡河畔英雄多》一文尤以其流传之广而著称。
十八勇士永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