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有些生意做久了,就不是生意,是PUA。
甲方觉得你离了他就活不下去,所以提要求的时候肆无忌惮,仿佛在你头顶按了个遥控器,按一下,你就得蹦一下。
直到有一天,你把遥控器电池抠了,他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那个没穿裤子的。
中澳铁矿石这门生意,就是这么个局。二十多年了,我们作为全球最大的买家,愣是活成了跪着要饭的,价格人家说多少,我们就得捏着鼻子认多少。
直到2024年9月30号,中矿集团一纸通告,暂停所有美元结算的澳洲铁矿石进口。
就这么一个动作,一个“爱过,下一个”的姿态,九天,仅仅九天,那个一直牛气冲天的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就麻溜地跑回来说,哥,我错了,以后三成订单,咱用人民币结。
这事儿表面看是一次贸易反杀,往深了扒,这根本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分手后前任求复合”的大戏,教科书级别的。
一
这记闷拳,打的不是拳击,是七伤拳,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我们不得不打。
为啥?
因为再不打,国内的钢铁厂就要被活活耗死了。
咱们的钢铁产能,占了全球一半多,是名副其实的钢铁侠。但这个钢铁侠有点惨,上游的矿石价格被澳洲几大巨头攥在手里,下游的客户又因为全球经济不景气,天天喊着降价。
两头受气,利润比刀片还薄。
这几年,螺纹钢、热轧卷板的价格曲线,比大A还绿,跟跳楼机似的往下栽。企业基本都是在靠信仰和贷款硬撑。
这种背景下,中矿集团去找必和必拓,说哥们,2026年的长协价,能不能稍微降点,给兄弟们一口活路。
这要求,合理吧?卑微吧?
结果人家怎么说?降价?不可能。我们还要涨15%。
理由一套一套的,说俄乌冲突推高成本,美联储降息刺激需求,所以未来的普氏指数肯定要上天。
这套逻辑,翻译过来就是:我预判了你的预判,所以我要提前涨价收割你。
这已经不是商业谈判了,这是赤裸裸地告诉你,规矩我定,你只管掏钱。
他们凭什么?就凭你离不开他。真的离不开吗?
过去我们确实是。但现在,掀桌子的底气,我们攒够了。
澳矿之所以能这么横,核心武器就一个:普氏指数。这玩意儿听着高大上,其实就跟饭圈打榜一样,不是按真实成交量来的,而是几个西方金融机构的小圈子游戏,他们想让它涨,它就能坐上火箭。
商战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我们过去总想着防守,结果被人家按在角落里摩擦。
这次暂停进口,就是我们第一次主动出拳。哪怕短期内自己也疼,也得让对方知道,这个擂台,不是你家开的。
二
必和必拓为什么怂得这么快?从“爱买不买”到“哥我错了”,中间发生了什么?
很简单,他们看到了账本,也看到了自己的棺材本。
第一,中国市场是他们的命根子。必和必拓的财报,就像一份体检报告,可以P得很漂亮,但“对单一市场严重依赖”这个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中国打个喷嚏,澳洲矿山就得感冒。
今年前三季度,我们铁矿石进口量已经开始收缩了。更要命的是,非洲的西芒杜高品位铁矿快投产了,那边可是我们自己有股份的“亲儿子”。亲儿子要上桌吃饭了,你这个又贵又不听话的“干儿子”,还想拿捏谁?
必和拓本来想玩一把胆小鬼游戏,赌我们不敢真断供。结果扭头一看,隔壁的力拓都快把人民币结算协议递到我们脸上了。再撑下去,丢的就不是利润,是整个中国市场的未来。这买卖,傻子才干。
第二,人民币现在是越来越香了。
过去,大家认美元,因为美元是硬通货,拿到就能去全世界买买买,服务属于“喂到嘴里”级别的。但现在,老美自己一顿骚操作,把美元的信誉玩得稀碎,今天加息明天降息,拿着美元跟抱着个定时炸弹没啥区别。
反观我们这边,股市市值破百万亿,经济增速全球领跑,全球资本都跟闻着腥味的猫一样往里冲。必和必拓拿了人民币,转手就能投中国的国债,利息比美债高,风险比美债低。这笔账,他们内部的精算师算得比谁都明白。
所以,这不是妥协,这是识时务。在真金白银面前,所有的傲慢都是纸老虎。这种看似突然的转变,背后没有瞎积薄发,只有冰冷的利益计算。
三
必和必拓点头了,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路上的一大步,但离终点,还隔着一个马里亚纳海沟。
想让全球玩家都心甘情愿地用人民币打牌,我们还有三道坎要过,而且一个比一个硬。
第一个坎,是“想换换不了”的麻烦。
人民币好,但不好换。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下的兑换都有限制。这就像你给朋友安利一款新游戏,画面牛逼,玩法创新,但前提是得用你家的专用游戏机才能玩,而且这台游戏机还经常限号。朋友只会说一句:打扰了。
美元为什么是硬通货?因为自由。人家拿到钱,想投美股投美股,想买石油买石油,想换成欧元日元抬腿就换。咱们要是解决不了这个“丝滑兑换”的问题,人民币就永远只是个备胎。
第二个坎,是数字人民币的“快种快收”问题。
这玩意儿从2014年就开始搞了,到现在十多年了,还在小范围试点。本来以为这是个弯道超车的神器,能绕开SWIFT系统,结果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阻力在哪?在习惯,在利益。但不能因为难就不推。完全可以先从国企、央企和事业单位开始,强制统一使用,先把基本盘做起来,再慢慢向外渗透。总比现在这样,雷声大雨点小,强得多。
第三个坎,是金融开放的“精神分裂”。
我们一方面希望全世界都来用人民币、持有人民币资产,另一方面又怕外资进来冲击我们的金融安全,把自己搞得像个想开门迎客又怕家里遭贼的矛盾体。
你看数据,中国债券市场,境外投资占比才2.3%,而美国这个数字是超过30%。大量境外机构收了人民币,第一反应就是跑到香港的离岸市场换成美元。这水留不住,池子再大也没用。
所以说白了,这次9天的博弈,我们赢了面子,也赢了一部分里子,成功地把一个嚣张的供应商拉回了谈判桌。
但想让人民币真正成为全球牌桌上的主角,光靠一两次“掀桌子”是不够的。这背后是兑换的便利性、数字化的速度和金融市场的开放魄力,是一整套复杂又磨人的系统工程。
这就像一场漫长的创业,不是站在风口,是站在火山口。每一步都得走得稳,走得准。
这一局,我们扳回了一城,但真正的硬仗,现在才刚刚开始。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