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作为国民党、国民党军的最高领导人,他的军事指挥能力真的很差吗?为什么在同毛泽东一次次对局中总是落于下风?除去国民党军不得民心之外,有没有更深的原因呢?
蒋介石的军事能力差吗?
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连续取得济南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战役的胜利,摧毁国民党军数百万军队,这让众人不禁怀疑蒋介石军事指挥能力。
但倘若蒋介石的能力真的一般,又怎能统领国民党军上上下下几百万人马呢?
就事实而言,蒋介石还是有一定军事指挥能力的,勉强能够及格,远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首先在国民革命军东征时期,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自然是整个革命军的领袖。
在东征过程中由于黄埔学生作战勇敢又得益于老百姓的积极拥护,东征战斗一路连胜,很快打得陈炯明的部队泣不成军。
在东征战役里蒋介石率领2000多人的队伍,以少胜多打败了对方近万名的敌军,也是值得称赞一番的,由此可见蒋介石在军事指挥上还是有一定水准的。
再有就是中原大战,当时的蒋介石已经建都南京成立了政府,自己是国军领袖,可是底下的一众军阀谁都不服他。
1930年之后汪精卫、阎锡山率先亮出反蒋大旗,在战争初期反蒋联盟有近80万人的部队,而蒋介石只有30万军队。
而且整个反蒋联盟装备精良,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最初蒋介石的部队处处落于下风,但几场战役下来蒋介石逐渐稳住的阵脚。
1930年7月蒋介石在津浦一线发起大反攻,1个月后成功击退晋军,此时恰逢汛期,夺路而逃的晋军死伤不计其数,这一战直接奠定了蒋介石的位置。
同年11月,阎锡山宣布解甲归田,中原大战以蒋介石大获全胜而告终。
面对民国初期军阀割据的迷局,面对刚组建政府各路军阀虎视眈眈的局面,蒋介石都能够脱颖而出,足见其手段之强硬,军事造诣之深厚。
蒋介石如此高的军事造诣,为什么面对毛主席会屡战屡败?
既然蒋介石,有如此高的军事造诣,为什么在面对毛主席带领的红军、解放军时会屡战屡败呢?很重要的一点是国民党愈发的不得民心,国军的战斗力日渐低迷。这与蒋介石存在着很大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蒋介石任人唯亲,致使人心涣散。
首先是蒋介石自己发动了412清党,白色恐怖到处蔓延,而此次惨绝人寰的行动致使不少青年才干失去生命,这就导致众多有志之士不会投奔蒋介石,国民党军的队伍建设出现了大的断层。
其次就是蒋介石对手下众将领的纵容,民国四大家族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他们吸中国老百姓的血,搜刮民脂民膏,蒋介石对此是一清二楚的,但他并未阻止,他需要这种行为以获得更多的支持。
他虽有一些手腕但显然不够,那么只能依靠只写下三滥的手段了,并且国民党军队里面派系林立,贪腐行为更是家常便饭,这也是蒋介石为了稳固自己“委座”之位的一种手段。
他深知自己的根基不稳,只能依靠此法来削弱手下的实力,从而保障自己站在权力顶端,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线的士兵待遇越来越差,战斗力愈发的打折扣。
面对如此境况,即使蒋介石有通天的军事才能,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谋略能力,对大势的判断,明显落余下风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蒋介石的战略能力,对大势的判断对比毛泽东是明显差好几个档次的。拿辽沈战役举例: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深入,国共双方有生力量的此消彼长越发的明显,最初不少人还不以为然,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便显现出来了。
从蒋介石1946年7月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到1947年1月,人民解放军已歼灭国民党正规军56个旅,平均每月歼敌8个旅。到这年6月,也就是解放战争刚满一年之时,已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算上保安部队,杂七杂八的部队34万,共计112万人。国民党军队愈发觉得兵力不足,无力应付当前的局势了。
正是在这年6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同相继南下的陈毅、粟裕和陈赓、谢富治两大野战军,在江淮河汉之间组成“品”字局,互为倚靠,牢牢吸引了国民党南线160个旅中的约90个旅回援,将主要在解放区内线作战的局面转变成要在国民党统治区外线作战的局面,使得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的军队进攻解放区后方变成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沿基地。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的主动权牢牢的攥在自己手中。这是对全国解放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
1947年年底至1948年年初,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对整个战争发展的形势做过全局性的判断。然而,他们的判断却是截然相反的。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于1947年12月召开的会议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里,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到达了一个转折点。”他解释道:“这是蒋介石统治集团20年反革命统治从开端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
12月8日,毛泽东在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同蒋介石的力量对比问题直到今年中央发出二一指示仍未能解决,仍要考虑退出延安,并且之后的确退出了,时至今日现在这个问题才解决。20年来没有解决了力量对比问题,今天解决了。”
这是12月毛泽东做出了一个重大预判,是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大预判,是根据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做的大判断。那时,国内的局势仍然扑朔迷离,很多人仍然察觉不到转折点的到来,即使有这样的感觉,也不敢下这样的结论。
对形势的判断,是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不同的判断,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决策。有了12月会议大预判作为依据,怎样消灭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问题,已然提到日程上来。那么,该怎样策动战略决战的问题,也该着手考虑了。
蒋介石对当时国内的形势又是怎样判断的呢?他没能意识到,也不愿意相信战争的转折点到来,没有、不敢也不想承认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优势已经悄然发生转变。他考虑问题的思路和方针还是还是那一套老传统,未有任何改变。
1948年1月,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他对国内局势的判断,读起来简直让人发笑,他虽然承认“前线国军”一直处于被动作战,孤立无援的局面。但仍在刻意强调国军取得的战果
第一:攻占共匪的政治中心延安
第二:沂蒙山区的肃清和烟台海口的收复。
众所周知延安是共匪盘踞多年的政治中心,沂蒙山地区是共匪机械制造和军需物资储藏的总部,而胶东半岛上的烟台则是共匪海上唯一的交通补给线;但是国军凭借着英勇无畏的精神,达成其在地形上最险阻和在作战上最艰难的目标,终于攻克了延安,肃清了沂蒙山区,最后收复了烟台,对共匪积年所经营的巢穴、所储备的物资,所凭借以号召全部匪军的首脑部次加以摧毁;从此共匪的政治中心和神经中枢丧失了,他所赖以生存的经济据点沦陷了。他对在交通的最后出海口断绝了。
国军虽然付出惨痛代价,但是完成了所有既定目标,关内匪军因为首府丢失,经济断绝,只能到处流窜,沦为流寇。刘伯承、陈毅等匪患虽仍猖狂无比,但他流窜到黄河以南,就是无巢之蜂、无穴之鼠,前面没有目的地,后面没有归路,只能打圈转磨,盲目行动。国军对此匪部自更容易追缴。可以说剿匪全役最艰难的工作,在过去一年,业已经完成。
从这份报告里我们可以明确看出,蒋介石缺乏宏观的战略眼光,不能对局势进行全局性的,准确的分析。更不能洞见未来的发展局势,只能疲于应付局部地区的战况,盲目的自信,认为东北和华北局势仍可力挽狂澜,对刘伯承、陈毅的进剿。这从他日后在辽沈、淮海两大战役中多次想同解放军“决战”中我们仍能洞察到。其战略预判,后人看起来实在可笑,但他依然觉得可行性很高,可同现实相比差的十万八千里。
而后,他又在日记中记载道:“十六时到沈阳。十八日到行辕会议,听取报告。对敌情及其报告全不明了,殊为忧虑。与宜生(傅作义字) 谈及增援东北事宜,彼反要求增加华北兵力为言,殊出意外。”其实,对解放军情况和动向“全不明了”的何止是东北行辕,蒋介石自己不也是如此吗?但这就是蒋介石的一贯作风,他向来是将责任推给他人,从不做自我检讨。
傅作义要求增派兵力,恰恰说明双方鏖战一年有生力量此消彼长的现实情况。此时的国民党各个军团在战场上都出现了兵力不足的窘境,都自顾不暇了,谁还愿意抽调兵力去增援“兄弟部队呢?”这已然是既定的事实。然而,蒋介石却固执己见,深感意外,这只能说明他对战场的情况,对前一无所知。
此时,各个战场上要求增援的电报接踵而来,直呼兵力不足,恳请委员长救援,以东北战场最为明显。2月19日,东北“剿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致电蒋介石:
1.辽阳失守后,判断匪军很有可能继续攻击沈阳、锦州外围各小据点,国军士气低迷,期盼关内增兵,改变当下颓势。
2.职指挥之暂编第50师,暂编第60师两部各仅有实力约4个营,第56两个半团。连同交警第12总队共计6个团兵力,现任高桥、北戴河长达200公里铁道之守备及秦皇岛、葫芦岛、两港、锦西、榆关各要点之固守,兵力分散不易集中,至第62军,第92军两部队于关内活动,且北宁路两段守备,实在没有多余兵力,故兵团对锦作战,只能精神上支援。此刻,国民党军的兵力已严重分散,各地都无法抽调兵力,处处设防又处处守备薄弱,其窘境至此清晰可见。
同年3月,人民解放军已发展为50个纵队(等同于国军整编师)132万余人,算上民兵等部队16万余人,战斗力显著提升。国民党正规军有104个师,181万余人,还有杂牌部队184万余人,人数虽然占优,但士气低落,战斗力堪忧,除大别山和淮河以北地区外,其他地方均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蒋介石这时不好好思考如何改变当下兵力不足、士气低沉的局面,脑子还想的是去和对解放军“清剿”,这足以说明他太不清醒了。
毛泽东和军委则一直冷静分析、观察着战场态势,仔细的计算着双方有生力量对比实际情况,敏锐的洞察到这种变化背后的实际意义,迅速做出决断。这个决断的关注点仍然是如何消灭国军的有生力量,尤其是其精锐部队,这对战争全局是成败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当时,国民党军战斗力强悍的部队都集中在华北和东北。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思考甚远,已然考虑到了日后打战略决战的问题了。
在南线,国民党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是第5军和第18军。毛泽东的目光早早地就锁定在这两支部队上。5月20日,他致电全军:“夏季作战的重心是各方协助粟兵团歼灭5军,只要5军歼灭,便取得了集中最大力量歼灭第18军的条件,只要打掉这两个军,中原战局即可顺利发展。”
在北线,他警醒各部队要防止国民党主力(新一军、新六军)撤回关内,致电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希望你们务必抓住这批敌人,如敌人从东北大量向华中转移,则对华中作战不利。如何能够绞心脑汁地将国民党军队在北线的主力留在东北,不让其往南转移,以便解放军能够集中优势兵力,逐一歼灭,早就成为毛泽东思考问题了。”
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深入,发动战略决战这个全新的问题,此时早已成为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要考虑的问题了。而在这之前,考虑这样的问题是达不到条件的,有些问题是需要随着战争的发展反复验证,才能逐步弄清楚。
而蒋介石面对这严峻的形势显然缺乏最基本的认知,更谈不上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部署。他依然固执己见于自己的老观念,将大城市视为法宝,迟迟不肯做决定,断然放弃。以便集中兵力转入防御,即便有时灵光一现,也仍然犹豫不决。稍微遇到一点困难便就此作罢,在不利局面呈现在眼前的情况下,他仍然妄想指挥部队同解放军决战。这同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在1947年上半年能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坚决、果敢的放弃延安、临沂等地,绝对不在不利情况下与敌决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很大程度上已经预示了他在三大战役中失败的命运。
辽沈战役之前,曾担任东北第7兵团司令官兼71军军长的刘安琪说:“与共军之交战,之所以处处失败,主要原因是战略上的失误,国军专注于守土而不打击敌人有生力量的策略,以为自己能控制多少区域,多少组织,甚至还故意将兵力分散,用这种方法来充面子。”他还说道:“从东北到徐州,兵力越来越分散,守土似乎要大于打击敌人。”“委员长太爱面子,想掌握若干城市用以赚取国际声望。”这当然也是“马后炮”的高见,经过一场关乎命运的较量,有了对比,才更能看清楚彼此统帅的才能。
蒋介石自己在辽沈战役败北时,接受美国纽约《前锋论坛报》记者采访时说:“3年以来,国军处处设防,备多力分,形成处处薄弱之局。共匪乘此弱点,乃以‘大吃小’之战法,集中优势兵力攻我薄弱之处,于是屡屡被其逐一击破,因而造成如今之被动局势。”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蒋介石、国民党军之败局早已注定,蒋介石既不得民心,无法让老百姓拥护,又不得人心,任人唯亲,纵容手下贪腐,致使队伍逐渐丧失战斗力。同时自己又缺乏战略目光,对大势缺乏正确的预判。面对困境仍然固步自封、恪守己见,不愿意做出决断,更无壮士断腕之魄力,其失败也就无可厚非了。
最后我想用毛泽东的一段话结束此文:
“战争就是两军指战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互有胜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错误。”
输给毛泽东这样百年一遇的对手,只能说蒋介石输得不冤。
参考来源:
人民网《军民同心见伟力 辽沈决战定乾坤》
澎湃新闻《天天听 |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辽宁频道(人民网)东野攻锦细节与范汉杰"扁担论"。
百度百科《中原大战》
本文核心事件与人物均基于权威史料等,确保历史主线真实可信。在绝对尊重历史定论与人物核心形象的前提下,对细节、对话及心理活动进行合情合理的艺术加工,旨在增强感染力,绝无虚构或颠覆重大史实。本文旨在弘扬爱国精神,传递积极向上的文化自信。笔者才疏学浅,疏漏之处敬请指正。部分素材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