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河北平山,左起舒同、聂荣臻、杨成武、聂鹤亭
《罗荣桓传》中有一段记载:
有一位曾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干部,历任重要职务,但在处理个人生活问题上屡有失当,进城以后,又犯有不服从组织分配的错误。罗荣桓曾经亲自找他谈话,批评了他的严重错误,严肃地警告他,如果不改,就要给他以严厉处分。但在评定他的军衔时,罗荣桓全面分析了这位干部的功过,还是主张授予他中将军衔。
这里说的就是聂鹤亭。
开国将领中,很多人个性强烈,脾气倔强,比如彭总、陈光(林彪手下三杆枪 悲情自焚的陈光(上))、许世友等,聂鹤亭也算是其中一个。
1955年夏,授衔名单已经出来了,聂鹤亭授予中将军衔。他对此很不理解,认为自己资历高,有功劳,到处诉说,后来又去了总政治部,直接到罗荣桓办公室,要讨个说话,罗荣桓黑着脸没有理他,聂鹤亭顿时脾气就上来了。
他拍着桌子,大声说道:“粟裕进门还得叫我老排长,我凭什么才是中将?”这句话让屋里空气瞬间凝固,几位在场的干部都替他捏了把汗。
罗荣桓知道他的脾气,拿出一份卷宗给他,卷宗里有军委对他的评语:“作风勇猛,执行决心坚决,但性格躁烈,组织观念稍弱。”,说军衔要考虑方方面面,不能只看战斗表现。可聂鹤亭还是强调我打仗从来不含糊,我不比任何人差。罗荣桓怒了,说能打是本事,能服从也是本事。军衔怎么排,不是靠谁嗓门大。
自此,罗荣桓将聂鹤亭的中将暂缓授予,直到1956年1月底才正式授予,并颁发了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很多人都说,聂鹤亭资历高,但有三件事情影响了他的授衔。
第一,他是安徽阜阳人,1926年加入了叶挺独立团,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当时他是排长,粟裕是他下面的班长。南昌起义后,他升为连长,林彪也是连长。
三河坝阻击战后,朱老总把幸存的战士们整编为三个大队,林总是二大队队长,聂鹤亭是副队长,可是不久之后他做出了一个错误决定。
当时朱老总决定去找老友范石生帮助,聂鹤亭不赞同,决定离开队伍去上海找党中央,朱老总陈毅劝说无效,聂鹤亭到了上海后又被派去参加广州起义,再回到安徽做地下工作,最终在1930年3月重返江西苏区。
此时的林总已经是红4军军长了,聂鹤亭在红4军担任团长,师长是陈光。如果他当时不离开朱老总,跟着上了井冈山,肯定会重用,也许又是另外一个聂鹤亭了。
第二,1937年,聂鹤亭时任中央军委一局局长,一局是作战局。
这一年12月,新四军军部在武汉组建,叶挺是军长,也是聂鹤亭的老上级,副参谋长周子昆是他的北伐期间的营长,叶挺周子昆给延安发电报,想调聂鹤亭过来。
主席征求了他的意见,聂鹤亭很高兴,这几年他一直在机关工作,急于回到前线带兵打仗。主席虽有不舍,但还是批准了,然后对聂鹤亭说动身之前再到自己那里去一趟,为他饯行。
聂鹤亭看到了主席的不舍,却误读了这个表情,他生怕在饯行时,主席再出言挽留,那就走不了了。于是他未赴主席之邀,悄然匆忙离开了延安。
聂鹤亭回忆说:当时自己实在太想去新四军了,生怕主席变卦,不放他去新四军,所以才如此,当然他已意识到在这件事上自己的做法的确欠妥。
确实,既然答应了就要赴邀,要不就当场谢绝。后来他想找主席当面解释一下,但却因为种种原因终于没有成行,此事成为他一生中的一件憾事。
第三,1948年10月,此时的聂鹤亭为辽北军区司令员,尽管不是主力野战部队,但也算是当时较大的二级军区,有6个师及若干军分区部队,总兵力也有八九万人,实力不弱。
聂鹤亭带了3个师参与围攻沈阳,总攻发起前,国军暂编53师师长许赓扬派人出城,与辽北军区联系起义事宜。聂鹤亭未向林罗刘请示,便答应他们起义。
林总为此很恼火,他说:“他们早些干什么了?等我们打到城下了,他们才起义,这不叫起义,最多叫投诚。”
当时四野骄兵悍将,确实很多纵队将领缺乏组织观念,甚至用得上“胆大妄为”四字,像吴法宪进了沈阳就到处抢军需。国军师一级部队投诚或起义,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不报告野司,这都是坏了规矩的大错误。
开始聂鹤亭还不认错,经罗荣桓教育后才做了自我批评。不久,聂鹤亭被调任为四野副参谋长,级别还是正军,但不带兵了。与他一起当副参谋长的还有陈光,两人都是大刺头。
其实,聂鹤亭被授中将,完全是按照他的资历、职务和级别决定的。
他资历高没错,但在1952年评级时,聂鹤亭当时担任的是装甲兵副司令员,52年定级给他定的是准兵团级,对应的就是中将和少将,当时的准兵团级只有贺炳炎一人特殊,授了上将。
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许光达,授了大将,没办法,他是红二军团的代表,尽管他一再要求降衔,但主席不允,装甲兵副政委向仲华,他定的也是准兵团级,授中将,参谋长张文舟正军少将。
而且,聂鹤亭担任主官时间不长,多数期间担任参谋长,这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从他当时的职务级别来看,中将其实不算低授。当然从他早期资历来看,确实有点“高开低走”。
《罗荣桓传》也说了,他犯有“个人生活问题”以及“不服从组织”等错误。前面说的那三件事,也能套的上“不服从组织”。
至于“个人生活问题”,目前能得知的就是他在北平不掏钱强行进戏院看戏的事情,刚好被纠察队抓了个现行,纠察队的司令张明河(后来的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还是聂鹤亭的老部下,但聂鹤亭当场大发脾气,张明河只好报告给了罗荣桓,这个影响很不好,林罗为此狠狠批评了聂鹤亭。
此外,1947年时,聂鹤亭在哈尔滨当卫戍司令员,算是进了城,当时有些干部以娶一个俄罗斯女人女人或与她们谈恋爱为炫耀,在这种风气下,聂鹤亭也娶了一个俄罗斯姑娘奥利娅,当时他比那姑娘大二十多岁。这个奥利娅与聂鹤亭生活了几年,生了个孩子,后来回了俄罗斯不再回来,有传言是聂鹤亭粗暴,两人性格不符。
这种风气让林罗极为反感,为此,当时林罗把聂鹤亭批评了一顿。
这个事情,林总的秘书吴欣峰曾回忆过:
装甲兵副司令聂鹤亭中将,在1958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中对林彪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表示不满。他说:“在井冈山时期,我和林彪在一个连队 。那时,连队分大排、小排,我是大排排长,林是小排排长。 连长不在时,我可以代替连长。 林彪这个人心术不正,在东北时,他只管作战,整天在房子里,麻烦的事都推给别人。军队工作有罗政委和谭政、刘亚楼,地方工作有高(岗)、陈(云)等。 但功劳都记在他名下,缺点错误都是别人的。他老婆整天不工作,拨弄是非,和二毛子男女混在一起。当时在哈尔滨,我们有些高级干部找二毛子姑娘结婚,我也找了一个,却遭到林彪的不公正处理。我至今有意见! ”
说实话,在58年林总势头蒸蒸日上的时候,敢这么说话,确实有胆量!
上将周士第曾说过:“聂鹤亭是个太刚烈的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得上是性格决定命运了。
年岁渐增,硬朗之外,他也有柔软。后来军委机关曾发起“关怀革命烈士后代”活动,聂鹤亭拿出大半工资寄往安徽、江西等地,给十多名烈士子女付学费。
写信时,他会在信尾加一行批注:“书要读好,别学我火爆。”可见也明白自己暴躁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