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位家长来找我聊天,说:“孩子现在高一,成绩中等偏上,我琢磨着让他以后进国家电网,是不是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最稳当?”这样的问题我每年都得被问个十几次——家长总觉得“专业对口”是进国企的关键,可去年翻了翻国家电网的招聘数据,好多人都傻眼了:原来“对口”未必对路,反而有些“不相关”的专业机会更多。
家长眼里的“稳妥”,可能是个老观念
这位家长的想法特别典型:国家电网是电力企业,自然要招学电的。可我这两年陆陆续续翻了国家电网26个省公司的校招公告(2025年的公开招聘信息),发现个挺让人意外的事儿:1万3千多个校招名额里,学电气的孩子只占了四成多,也就42%;反而是计算机类(30%)、法学类(22%)、财务类(15%)加起来占了67%。更没想到的是,以前觉得是电力核心的热能与动力工程(跟火电相关的),招的人从2023年的10%跌到了2025年的5%。
这些数字背后,藏着电网的大变化。现在的电网早不是“架电线、修变电站”的老样子了——智能电网、新能源并网、电力大数据平台、用户侧能源管理……这些新业务才是未来的重点。就像河南电网一个HR跟我聊过:“现在我们招的不只是‘修电路的’,更需要能开发智能巡检系统的程序员、能处理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法务、能分析用户用电习惯的分析师。”
专业“不对口”反而吃香?企业需求变了
去年带过一个学生小周,家长本来铁了心让他报机械设计制造,觉得能进电网的设备部门。结果校招时发现,2025年国家电网设备运维岗里,75%的岗位要求会操作“设备状态智能监测系统”,这技能反而是学自动化和计算机交叉专业的孩子更擅长。小周后来改了方向,选了自动化与信息工程,今年春招顺利拿到江苏电网数据分析岗的offer。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电网的业务转型,把专业需求全带偏了:
数字化转型:2025年国家电网投了450亿搞“电力物联网”,计算机类岗位需求3年翻了2.5倍(2023年占12%,2025年到了30%);
合规化要求:新能源补贴、电力交易市场化改革带来一堆法律问题,法学类岗位从2023年的15%涨到2025年的22%;
综合管理升级:给企业做储能方案、分析用户用电习惯这些新业务,需要懂财务、会分析的人,财务类岗位近三年涨了2倍。
说白了,现在的国家电网更像“科技+能源”的综合企业,光会技术不够用了,得会“技术+管理”“技术+法律”才行。
找对工具,才能抓住真机会
那家长该怎么避开误区?关键是学会看“官方数据”。这里跟大家分享两个我平时常用的工具,亲测好用。
1. 国聘网(国务院国资委办的)打开国聘网首页,搜“国家电网”,能看到最近三年(2023-2025年)所有校招公告。重点看岗位要求里的“专业类别”——比如2025年浙江电网的数据运营岗,明确写着计算机、统计学、信息管理优先;新能源政策岗则要法学(能源法方向)、经济学的孩子。这些信息可比听亲戚说、看专业名字靠谱多了。
2. 国家电网官网“招聘专栏”每个省电网的官网都会公布当年招聘计划。比如山东电网2025年校招里,“智能巡检系统开发岗”虽然挂在技术类下,但实际要“软件工程+电力系统基础”双背景;“用户侧能源顾问岗”则要“财务+能源经济”复合专业。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目标省份近三年的岗位要求列个清单,就能发现“哪些专业在悄悄变热”。
中等分数孩子的“破局办法”
这位家长的孩子现在成绩在全省前20%(中等偏上),这类孩子最容易被“热门专业分太高”“冷门专业没出路”卡住。其实有3个办法能破局:
1. 选“交叉学科”覆盖多需求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管理),既能去电网的数字化岗位,也能进通信、能源类国企的信息化部门;“能源经济”(经济学+电力基础)则能同时瞄准电网的政策岗和新能源企业的市场岗。这些专业分数一般比电气低10-15分,性价比挺高。
2. 用实习“提前绑定”校招机会2025年国家电网校招数据显示,75%的录取学生都有企业实习经历。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高二、高三暑假申请电网的“科技夏令营”“青年实践岗”(这些信息在官网“人才招聘”栏里能找到),提前接触实际业务,校招时优势明显。
3. 避开“卷王专业”,找“隐性刚需”比如“网络安全与执法”(听着和电力没关系),但国家电网2025年新成立的“电力数据安全中心”,明确要这个专业;“环境工程”(传统觉得是环保企业对口),但在电网的“新能源并网评估岗”里需求大增——这些“隐性刚需”专业分数往往比电气低,竞争小很多。
昨天这位家长给我发消息,说她和孩子一起看了国聘网的招聘数据,现在备选专业从纯电气扩展到了电气+计算机、能源经济。她跟我说:“原来进电网的路这么宽,差点把孩子框在老专业里了。”
选专业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赌博,而是“用数据说话”的选择。国家电网的招聘趋势在变,但不变的是:真正懂企业需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孩子,永远有机会。与其盯着“对口专业”的老黄历,不如和孩子一起打开国聘网,看看未来的国企需要什么样的“新人才”——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择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