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啊,央视热播的那个专题片《攻坚——矢志强军向一流》可厉害了,头一回把解放军最新的无人化作战方式露了个底儿。片子里特别强调了在巷战这种场景里,解放军怎么用“机器狼群”和无人机组成的“蜂群”来结合步兵,一起打城镇战,挺震撼的。
专题片里,解放军的新式巷战战术显得格外明快又挺硬核。演练设定在巷战环境下,模拟出了解放军攻占敌方据点的场面,以及应对对方无人装备的防御措施。
一开始,机器狼群率先出场,这些四足机器人动作灵巧得像真狼似的,专门针对敌方的建筑和壕沟出击,能钻入狭小的空间,把敌人的火力点逐个清除掉。步兵就不用直接冲在最前面当靶子了,反倒是在它们身后负责提供火力支援,同时帮忙夺取阵地。
空中的无人机“蜂群”就像战场上的“天眼”,一直不停地监视敌人的动向,看到哪个火力点敢露头,立马就有一发精准的攻击扫过去。整个战术的重点就是“无人先冲锋,有人指挥全局”,靠着紧密合作,把巷战中伤亡特别大的风险降到最低。
这样的作战方式不仅效率贼高,还能让对手防不胜防,特别是在像台岛这种地形复杂、城镇密布的地方,简直就是以弱胜强的绝佳手段。
得提一句的是,“机器狼群”可不是一堆一样的型号,而是团队合作、角色分工明确的作战单位。按照央视的介绍,“狼群”里有三种不同的角色,各自发挥作用。最前面那只“头狼”主要负责侦察和探测,它身上挂满了各种传感器,能实时Gather目标信息,拍摄清晰的图片,然后传回指挥中心。
中间那只“射手”可是专门负责精准打击的角色,携带步枪甚至小型导弹,能够对敌方目标进行精准攻击,火力输出又快又猛。紧跟其后的是负责后勤保障的“机器狼”,这货能自动跟上部队,背着20公斤的物资和弹药,随时为前线补充补给。
这套分工相当清晰,机器狼不仅能侦查,还能进行打击,还担起后勤保障的任务。跟老一套的巷战比起来,解放军这套无人作战的套路,既能减少士兵的暴露风险,也能通过数据链实时共享战场信息,让指挥官对整个局势一清二楚。如今解放军正拼命研究无人化的作战方式,这也说明,无人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军事发展的大趋势,势在必行。
巷战一直是兵家头疼的难题,复杂的地形和高伤亡率让双方都苦不堪言。这些年,台当局不停地喊着“以武拒统”,其实就是想把我军拖进巷战中,试图利用城镇的地形来对我造成伤害。
俄乌冲突一爆发,台军就开始借鉴乌克兰的战场经验,疯狂采购无人机和FPV自杀机,准备在城里拼个巷战,看能不能借此打破僵局。
不过,解放军的无人化作战体系正是台军那种城市巷战空想的克星。其实,巷战叫“绞肉机”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城市里的环境复杂,两边只要近距离交火,伤亡都能“嗖”地一下成倍增加。这个时候,倚仗无人系统就能帮大忙了,它们的加入,最大程度上能减轻我方的伤亡——像是机器人和无人机冲在最前面,能穿梭楼道、爬上楼梯,把敌人的火力点一个个清除掉,这样步兵就不用直接面对枪林弹雨了,伤亡率自然会大幅度往下降。
再深入一点讲,无人作战实际上还能打乱敌人节奏。要是台军还想着靠老套的巷战拖垮解放军,那就得面对“机器狼”突击和无人机持续扫描,恐怕真的连还手的机会都不多。无人机能实时侦察,第一时间锁定台军的火力点和指挥所,配合“机器狼”的地面突击,台军那些精心布置的防御工事,说不定还没发挥作用就被搞定了。
更厉害的是,无人系统还能扛着干一些高危活,比如闯入化学污染区或者核辐射区域,这些地方人根本去不了,机器照样能挺过去。这个灵活度和适应能力,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作战方式,让战斗变得更加高效又安全。
按成本来讲,无人系统的性价比确实挺高的。跟人命相比,那个“机器狼”的价格得低得多,就算弄坏了还能修修继续用,要是坏到修不了,直接大量生产一批新货就行。靠着中国目前的工业能力,比如那专题片里说的“机器狼群”,硬件软件全都是国产的,战时想快速批量生产,规模化装备也不算什么难事儿。
相比较而言,台军买的无人机基本上都得靠美国那边,是进口货,不单是价格高,还得受制于人,供应链啥的都卡在别人手里。一旦发生战事,补给啥的全靠别人,真要是打起来,补给线就成了大问题。
解放军练这套无人化战术可不只是为了台海地区的局势,瞅瞅全球范围,无人作战已经成了未来战争的标准配置。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和乌克兰的FPV无人机都展示了无人系统在战场上的巨大潜能。咱们军队也在赶紧搞无人作战平台,不光是为了应付眼下的威胁,更是提前为未来大国格局变换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