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这样的事儿吗?一个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师长,就因为听到敌方指挥官的名字,立马带着部队撤退了。
这事儿听着像天方夜谭,可还真就发生在1950年的朝鲜战场上。当时韩军第1师师长白善烨刚拿下云山,正准备大干一场,结果从俘虏嘴里听到对手是“王家善”三个字,当场就变了脸色。
连夜撤退,美军都懵了
说起来这白善烨也不是什么软蛋,人家好歹是韩国军界的红人,手底下的第1师在当时可是王牌部队。可就在云山打得正热闹的时候,他突然跑到美军那儿说要“换防”。
美军指挥官当时就纳闷了:你们韩军不是挺能打的吗?怎么突然要换防?白善烨也不多解释,就是一个劲儿地说“王家善的部队不好对付”。
美国大兵心想,一个中国将军的名字而已,至于这么怕吗?
更让美军摸不着头脑的是,这家伙连交接都没等完成,就带着部队跑了。那架势,就像屁股后面有人追似的。美军骑兵第1师第8团的士兵们还在路上呢,云山的防线就交给他们了。
当时美军将领都在私下议论:这些韩国人怎么回事?听到个中国名字就吓成这样?
十一年前的师生情
要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得倒回到1939年的奉天。那会儿白善烨还是个18岁的愣头青,在伪满军官学校当学员。
王家善是他的战术教官,这人可不简单。
别看王家善穿着伪满军装,实际上人家是潜伏的地下党员。这位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表面上给日本人干活,暗地里却在搞策反工作。
白善烨这个从朝鲜逃难到东北的小伙子,在军校里受了不少白眼。那年头朝鲜人在东北就是二等公民,谁都可以踩一脚。可王家善不一样,这位中国教官第一次见到白善烨就问:“小伙子,家乡还好吗?”
就这么一句话,让白善烨记了一辈子。
课堂上的“无心之言”
王家善上课有个习惯,讲日军战术的时候总爱“不小心”说出点破绽。比如讲到日军的进攻套路时,会“顺便”提一句:“这种打法看似凶猛,其实侧翼很容易被突破。”
当时白善烨还以为这就是普通的战术分析,哪想到这是老师在给他“开小灶”。
1941年那会儿,白善烨中文不太行,战术考核老是不及格。按校规得挨板子,王家善主动提出给他补课。深更半夜的,两人在值班室里用沙盘推演战术,王家善还把自己的《步兵操典》借给他。
书的扉页上写着八个字:“兵者,诡道也,心正则力达。”
白善烨当时不懂这话的深意,以为就是普通的兵法格言。后来他才明白,这是老师在暗示他做人的道理。
各奔东西,命运分岔
1944年,白善烨被调到间岛特设队,专门对付东北抗联。临走前去跟王家善告别,老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战场相遇,各为其主,但别忘了为何从军。”
那时候的白善烨哪能想到,这句话竟然成了预言。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两人的命运彻底分道扬镳。王家善率部起义,加入了解放军;白善烨跑回朝鲜半岛,投靠了南韩政府。
谁都以为,这师生情分就到此为止了。可命运这东西,有时候真是说不准。
云山前线的心理战
1950年10月,白善烨正春风得意。他带着韩军第1师一路北上,美军对他赞不绝口,甚至把云山这样的重要防区单独交给韩军负责。这在美军主导的联合国军里,可是头一回。
转折来得猝不及防。10月30日傍晚,一个迷路的志愿军侦察兵被抓了。这小伙子来自广东,一审问就全招了:“我们是50军150师的,师长叫王家善,专门打硬仗!”
听到“王家善”三个字,白善烨手里的钢笔“啪”地掉在了地图上。
他立马要求单独审问这个俘虏,仔细询问150师的情况。那个小兵还挺实在,把自己知道的都说了:“我们师长最厉害的就是夜袭,说要像‘掏心’一样打乱敌人。”
这话简直是一针见血!当年在伪满军校,王家善就是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把白善烨的防线搞得稀烂,评价就是“像掏心一样精准”。
老师的厉害,学生最清楚
白善烨比谁都清楚王家善的本事。这位老师在解放军里可不是吃素的,1949年解放云南的时候,正是他指挥的部队创造了“三天拿下三座城”的战绩。
50军在王家善的调教下,早就不是当初的杂牌军了。白善烨心里明镜似的,跟这样的对手硬碰硬,那不是找死吗?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连夜要求换防,美军还没完全接手,他就带着部队溜了。
美军将领们都觉得奇怪:一个中国将军的名字,至于让韩军这么害怕?
事实胜于雄辩
可等云山战役真正打响,美军就明白了。志愿军39军(注:原文中提到的是150师属于50军,但云山战役主要是39军参与)像潮水一样扑向美军阵地,战术风格跟白善烨记忆中的王家善如出一辙。
先用小股部队骚扰,打乱部署;再集中兵力分割包围。夜间穿插的时候还吹着冲锋号,把美军的心理防线彻底击垮。
美军这下算是服了,中国军队的战术确实邪门。
这一仗,美军伤亡1800多人,这支从建军以来就没吃过这么大亏的部队,算是见识了什么叫“山外有山”。
白善烨这时候正在后方20公里的地方“待命”。当参谋汇报战况时,他只是默默点头,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两条不同的人生路
这场没有直接交手的较量,成了两人命运的分水岭。
王家善在朝鲜战场上指挥150师参加汉江阻击战,创造了“一天打退美军七次进攻”的纪录。1951年回国后转到地方工作,在辽宁政协岗位上专门调解朝鲜族渔民纠纷,老百姓都叫他“王青天”。
白善烨则在1951年晋升为韩国陆军上将,算是功成名就。
师生情深,各为其主
说到底,这事儿挺让人唏嘘的。两个人本来关系那么好,老师对学生那么照顾,可因为立场不同,最终还是站到了对立面。
白善烨的选择到底对不对?有人说他是识时务的俊杰,知道老师的厉害,避其锋芒是明智之举;也有人说他这是临阵脱逃,让美军去当炮灰。
你觉得呢?如果是你,在战场上遇到曾经的老师,会怎么选择?
这个问题可能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战争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选择,师生情分在国家大义面前,到底该如何权衡?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师生关系,在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