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威胁阿富汗:“若不归还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将有坏事发生!” 三天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公开表态:“阿富汗前途应由阿人民掌握”,与此同时,中国联合俄罗斯、巴基斯坦、伊朗三国外长在纽约发布针对阿富汗问题的联合声明,明确反对“在阿富汗重建外国军事基地”。
特朗普的“基地梦”与三重现实阻力
特朗普提出重返巴格拉姆基地的理由是“距离中国核设施仅一小时航程”,这一计划从提出之初就陷入困境。
首先,塔利班政权态度强硬,其国防部长叶尔孤白公开表态“一寸领土也不让”,并紧急访华寻求支持。
其次,军事成本高昂,路透社估算重建基地需数万兵力,年耗资超百亿美元,且补给线脆弱。 更关键的是,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民众对重返“帝国坟场”充满抵触。
中国的多边外交组合拳
中国并未直接回应特朗普的挑衅,而是选择在联合国框架内构建反制联盟。 9月25日的四国联合声明包含11条内容,其中第一条支持阿富汗主权完整,第十条明确反对外国军事存在。
中国同时推动调整联合国安理会1988号制裁机制,要求解除对塔利班高层的旅行限制,为阿富汗参与国际谈判铺路。
这一操作将美国单边行动转化为多边议题,俄、伊、巴三国各具战略角色:伊朗反对美军驻扎中东,巴基斯坦关心中巴经济走廊安全,俄罗斯则警惕美国在中亚的扩张。
经济合作与军事威慑的对比
与美国的军事施压不同,中国对阿富汗的援助聚焦经济重建。 2025年以来,中国向阿富汗提供三批物资,包括20万顶帐篷和500辆救护车,并推动阿富汗松子、藏红花等产品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出口,贸易额达1.2亿美元。
塔利班政权曾计划将巴格拉姆基地改为经济特区,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呼应。 而特朗普提出的“基地换援助”方案(如解除部分制裁、提供农业支持)则被塔利班视为“空头支票”。
地缘博弈背后的规则之争
特朗普声称“美军建的基地应归美国”,这种逻辑曾被用于巴拿马运河争议。 但国际法明确规定,主权国家对领土拥有独家管辖权。
中国通过联合声明强调“尊重阿富汗主权”,并将议题升级至联合国层面,使美国陷入道义被动。
此外,美国被指长期将制裁作为政治工具,而中国推动制裁机制“去政治化”,为塔利班争取国际交往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