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卡塔尔访美归来,带回了特朗普指令,让埃及阿拉伯联盟泡汤
新闻动态
卡塔尔访美归来,带回了特朗普指令,让埃及阿拉伯联盟泡汤
发布日期:2025-10-09 20:50    点击次数:188

一场空袭,一道来自白宫的指令,让中东23国联合防务计划一夜之间彻底泡汤。 当埃及总统塞西带着精心策划的“阿拉伯版北约”方案奔赴卡塔尔峰会时,他或许没想到,这场原本旨在对抗以色列威胁的联盟计划,竟会因美国干预而迅速瓦解。 更戏剧性的是,沙特在此后48小时内迅速与拥核的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协议,彻底改写中东安全格局。

卡塔尔首都多哈遭遇以色列空袭后,中东各国陷入集体焦虑。 弹坑还未填平,57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代表已齐聚多哈紧急峰会,商讨如何应对日益嚣张的以色列军事行动。 埃及总统塞西认为这是推动阿拉伯世界团结的绝佳时机,他提出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仿照北约模式,组建一支由23国参与的阿拉伯常备联军。

这支计划中的联合部队规模高达5万人,总部设在开罗,由埃及提供2万兵力和一名四星将领指挥。 其核心原则与北约第五条类似——任何成员国遭受攻击,均视为对全体盟国的侵略,需触发集体反击机制。埃及凭借其中东最大规模正规军的底气,自信能够主导这一联盟。

沙特虽然军事实力不及埃及,但凭借石油财富和伊斯兰圣城守护者的地位,坚持要求最高指挥权归沙特所有。 埃及以“沙特缺乏实战经验”为由拒绝,双方在峰会现场僵持不下。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卡塔尔首相的华盛顿之行。 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阿勒萨尼在与特朗普共进晚餐后,带回了白宫的明确指示:禁止阿拉伯国家通过任何针对以色列的集体安全决议。 作为交换,美国承诺约束以色列不再攻击海湾国家,并提出与卡塔尔签署价值380亿美元的双边防务协议,包括情报共享和防空援助。

这一承诺立刻分化了海湾国家阵营。 卡塔尔和阿联酋率先转向,公开表示“依赖美国保障比自建联盟更实际”。 埃及的宏图尚未展开,就已失去关键支持者。 塞西最终黯然离开会场,联合部队计划彻底搁浅。

但中东棋局并未停滞。 就在埃及受挫的同时,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在利雅得签署了《共同战略防御协议》。 这份文件包含硬核条款:对任一缔约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两国的共同侵略。 巴基斯坦作为拥核国家,明确承诺为沙特提供核保护伞,四架F-15战机更专程为巴总理专机护航以示重视。

沙巴联盟的成型并非偶然。 沙特长期资助巴基斯坦核项目,两国军事合作渊源深厚。而此次协议签署时机精准,既避开美国主导的安全体系,又借助核威慑形成自主防御力量。 更微妙的是,巴基斯坦军队的核心装备来自中国,沙特近年也从中国引进无人机和导弹技术,这使新联盟背后若隐若现的技术支撑引发关注。

印度的反应尤为紧张,外交部连夜声明“正在研究协议对地区安全的影响”。 而以色列和美国则罕见保持沉默,未对沙巴联盟公开表态。 分析人士指出,沙特选择巴基斯坦而非埃及,实则是对泛阿拉伯集体机制的不信任。 双边协议更具灵活性,且能绕过阿拉伯国家间的教派矛盾和利益分歧。

埃及的失败暴露了阿拉伯世界的深层裂痕。 约旦、阿联酋等国已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沙特虽未建交但暗中有安全合作;而埃及、叙利亚等国民间反以情绪高涨。 就连联盟成员范围也充满争议,埃及方案明确排除伊朗,而海湾国家则拒土耳其于门外。这种碎片化格局让任何集体安全机制都举步维艰。

卡塔尔的遭遇成为旧秩序崩塌的导火索。 这个刚向特朗普政府献上6000亿美元投资和专机厚礼的国家,转眼就被以色列战机突袭。 鲜血与背叛让海湾君主国彻底清醒:金钱买不到美国的安全承诺。 当保护者变成旁观者,自主防御成为唯一选择。

沙特的战略转向已引发连锁反应。 阿联酋、卡塔尔很可能随后加入沙巴防御框架,形成集资金、兵力、核威慑与中国技术于一体的新兴安全体系。 而埃及的宏大概念,最终只能让位于更务实的双边合作模式。#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