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华盛顿、新德里、北京三地同时有动静。美国这边宣布对俄罗斯能源链条加码限制,然后消息很快传到印度市场。路透社援引业内人士说,印度几家大炼厂准备大幅削减俄油采购。另外,北京当天也给出回应,表达反对单边制裁的立场。交易员开始盯船期和付款通道,因为这个决定直接影响到下周的到港量。这事不只是新闻,它会马上落到码头和炼厂的生产表上。
先把美国这一段说清楚。这轮限制重点还是盯住石油交易、运输、保险和结算环节,同样把美元支付和美国人的参与管紧。因为这个是所谓“主要制裁”,结果是美国公司、美国人、用美元的交易首先受约束。目前公开信息没有明确宣布大范围“二级制裁”,也就是不直接点名第三国企业。还有,过往类似措施常常通过银行、保险公司传导,风险就从台面规则变成台下风控。市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先收手,再看细则。
印度的动静来得很快。路透社当天引述消息人士称,至少两家大型炼厂准备大幅下调俄油采购,降低船期和到港配额。其中,信实工业被点名为可能缩减的买家,同样有业内提到部分长期合约可能暂停。因为这个,交易员立刻调整报价,结果是现货贴水和运费都有波动。另外,印度官方到稿时还没正式确认,但港口和船舶追踪的变化已经出现。同样,银行端的合规审查也在加紧。
这一步对印度来说并不陌生。过去两年,印度成了俄罗斯原油最大的去向之一,月度高峰超过200万桶/日,然后靠乌拉尔和ESPO等原油保持高负荷炼化。印度把成品油卖到欧洲和非洲,柴油、航煤都在内。另外,便宜进、贵价出,账面利润就上来了,所以炼厂收益提升、国内油价压力也相对缓一点。因为这个,印度在俄乌冲突期间确实赚到了差价。国际规则允许非俄产地成品进入欧洲,印度就顺着这条路做生意。
但印度也不是一路直线买。2024年多次出现支付受阻,结果是进口短期下滑。比如2月美国制裁部分俄航运与中介后,一些迪拜渠道停收款,然后船期被迫改港或延迟。5到6月印度从俄罗斯的到港量一度降到约110万桶/日附近,同样是因为银行和保险端不愿承担额外风险。另外,贴水一缩、运费一涨,炼厂的盘子也会重新测算。因为这个,印度每次遇到风控升级,都会先把阀门关小。
这次看起来更像政策选择而不只是短期波动。印度在和美国讨论关税、市场准入、供应链合作,企业希望拿到更稳的出口通道。另美国把能源交易的合规门槛抬高,印度就用采购量作为谈判筹码。因为这个,先减量,看看对方给不给条件,结果就是市场读出“配合”的信号。印度国内也要顾及美元结算安全和保险成本。同样,谁都不愿在合规不清晰的时候撞线。
印度过去两年通过俄油确实赚到钱,这点市场心里有数。它低价买原油,然后高价卖成品,企业财报也有所体现。另外,印度国内要保增长、保就业,炼厂高负荷能撑住一部分工业和出口。国际油价一高一低,它就根据贴水和风险来回调仓。因为这个,外界容易把它看成“机会主义”,结果就是合作伙伴心里不踏实。在能源生意上,买家和卖家一直是掰手腕。
北京的态度相对稳定。中国驻美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当天表示,反对没有国际法依据或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然后强调,中俄的正常双边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应受到任何第三方的干涉。还说解决乌克兰问题需要对话,而不是胁迫。因为这个,市场读到的是原则和边界,同样也读到交易不会因外部压力突然停摆。这样的表态过去多次出现,节奏也比较一致。
对莫斯科而言,买家的稳定比口号更重要。俄罗斯原油出口仰赖两条大动脉,一个是中国的持续采购,另一个是印度的高波动大买。另外,运输靠的是影子船队与常规船队混合,然后保险和结算要绕路。因为这个,任何一个大买家突然收手,结果就是出口价格、运力调度、甚至税收都会受压。同样,卖方也会立刻找新去向,比如土耳其、中东和非洲。
如果印度把降量做成“归零”,影响就不只是一个月的数字。俄油需要改航,运费和时间成本上升,然后贴水可能加深。欧洲的成品油供应要找别的炼厂背锅,结果是价格也会跟着动。另外,印度国内炼厂要找替代,比如中东原油,但成本会提高。因为这个,企业利润和国内油价都有可能被挤。市场会用价格把选择反映出来。
印度为什么选这一刻?一是和美国的贸易谈判拉到关键节点,二是美元渠道和保险风控更紧。另外,国内经济要稳,政府希望减少外部风险暴露。因为这个,它愿意用俄油量当筹码。结果就是短期内向美国示好,同样向市场释放“我在看你动作”的信号。等条件谈拢,它还可能把量慢慢加回来。
莫斯科的反应这次显得淡定。普京此前说,俄罗斯对美国制裁“有免疫”,不会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另外,俄方一直强调有买家在,出口能运转。因为这个,它更在意的是谁持续买、谁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结果就是它会重新评估合作对象的可靠度。能源合作最后落在合同和船期,而不是话语。
市场的下一步看两条线。第一条是美国后续细则是否扩散到二级限制,银行和保险怎么执行。第二条是印度的实操是否从“减量”走向“停购”。另外,中国的采购节奏是否保持稳定,同样会影响俄油折扣。因为这个,几周内的数据会说话。欧洲成品油的来源变动也会快速反映到终端价格。
对普通人来说,关键就两点:油价和供给。如果俄油绕更远,结果是运费涨、时间拖、折扣加深,但不一定立刻让泵价暴涨。另外,印度如果增购中东油,国内可能顶住一阵子。中国按合同稳买,市场少一个不确定。因为这个,短期可能是区域价差的变化。长期还是看政策落地。
夜里,古吉拉特邦贾姆纳加尔的炼厂火炬稳稳燃着,调度员盯着屏幕上的AIS信号,把两艘原定装俄油的船名从白板上擦掉。旁边的吊车停了半小时又起吊,海风夹着淡淡的油味,人把外套拉紧。然后他拿起电话,跟航运公司确认新的靠泊时间。他在表格里重排工段的开停机计划。下一周,印度会把阀门彻底关死,还是给自己留一条回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