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家突然停电一天,会是啥感觉?
摸黑找蜡烛,手机没电干着急,连口热水都喝不上。
那如果是一整个国家,四千多万人,一夜之间全黑了呢?
这不是电影剧本,而是2022年11月8号,乌克兰人亲身经历的噩梦。
那天凌晨三点,大多数人还在睡梦里,刺耳的防空警报都没能把他们完全叫醒,毕竟这声音已经响了快一年了。
可接下来的爆炸声,却像要把天都给撕开。
哈尔科夫,乌克兰东部的大城市,一座名叫兹米耶夫斯卡亚的火电站瞬间变成了一团火球,浓烟滚滚,直接把黎明的天空给染黑了。
这座电站,可是撑起了整个乌东地区将近三分之一的用电量,它一倒,就像被人一拳打在了腰眼上,半个身子都麻了。
这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的24小时,整个乌克兰都成了靶子。
从首都基辅到边境小城,爆炸声此起彼伏。
社交媒体上,人们发出的照片和视频里,没有一张是亮的。
到处都是漆黑的街道,远处是冲天的火光。
基辅市区的有轨电车,因为电网突然抽风,短路起火,好几辆车就在轨道上烧成了空壳子,消防员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只能靠着火光艰难地救火。
一辆从基辅开往哈尔科夫的城际列车,开到一半突然断电,几百号人被关在漆黑冰冷的车厢里好几个小时,那种绝望,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最后,铁路局没办法,只能调来烧柴油的老式火车头,把这列车拖走。
可拖去哪儿呢?
不是拖回原来的线路,而是直接拉到了波尔塔瓦市,把乘客就地安置了。
这动作背后的话,谁都看得懂:别指望了,电一时半会儿来不了,这条路彻底断了。
到了9号凌晨,乌克兰国家能源公司发了一份声明,话说得很实在,也很让人心凉。
他们说,这次导弹袭击的规模和破坏力,已经超出了他们能防住的极限,公司旗下所有的火电站,全部停摆,啥时候能恢复,没个准信儿。
不光是电站,储油罐、天然气厂、化工厂,凡是跟能源沾点边的,一个都没跑掉。
波尔塔瓦州的油气加工厂,两颗导弹下去,储油罐跟放鞭炮似的连环爆炸;哈尔科夫的能源设施集群,更是被八枚导弹翻来覆去地犁了一遍,生产能力直接清零。
这下子,整个国家的“血管”算是被彻底堵死了。
乌克兰的铁路网,差不多八成都是靠电力驱动的,现在电没了,铁路也就瘫了。
这不光是老百姓出不了门那么简单。
乌克兰军队在前线的士兵轮换、弹药补给、装备运输,全都得靠铁路。
通往前线重镇克拉马托尔斯克的火车,直接宣布无限期停运。
你想想,前线正在打仗的士兵,听见这个消息,心里得有多慌?
后勤跟不上,这仗还怎么打?
那么,俄军到底是怎么做到,能在一夜之间把一个国家打回“黑暗时代”的?
这可不是没头苍蝇乱撞,而是一套精心策划的组合拳,讲究的就是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打头阵的,是一种叫“沙赫德-136”的自杀式无人机。
这玩意儿,外号叫“小摩托”,因为它飞起来的声音嗡嗡嗡的,跟个破摩托车似的。
它成本特别低,据说一架才几万美元,但威力可不小,战斗部装了50公斤炸药,炸开的碎片能覆盖一百多米。
最要命的是,它机身是玻璃纤维胶合板做的,发动机又是民用的,红外特征特别小,飞得又低又慢,乌克兰的防空雷达看它,就跟看一只大点的鸟差不多,很难发现。
就算发现了,用昂贵的防空导弹去打,总感觉有点“高射炮打蚊子”,划不来。
俄军就放出了超过450架这种“小摩托”,铺天盖地地飞向乌克兰全境。
它们的任务不是去啃那些最硬的骨头,而是去消耗乌克兰的防空弹药,把防空阵地搅得一团乱。
就像打群架,先上一帮小混混,不求打倒对方,只求把对方的精力和体力耗光。
等乌克兰的防空系统被这些“小摩托”搞得手忙脚乱的时候,真正的主角才登场。
44枚各式各样的导弹,从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方向呼啸而来。
有从地上发射的“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有从黑海舰队军舰上发射的“口径”巡航导弹,还有从米格-31K战斗机上发射的,号称无法拦截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
这些导弹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那些被防空系统层层保护的核心能源枢纽。
“匕首”的速度超过10马赫,乌克兰现有的防空系统在它面前,基本上就是个摆设。
波尔塔瓦州的天然气储备设施,就是被5枚“匕首”和9枚巡航导弹联手给夷为平地的。
在这场袭击中,有13枚导弹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它就是“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
这玩意儿在西方媒体嘴里,一直是个“全球禁用”的狠角色。
为啥呢?
这事儿得扯到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签的一个叫《中导条约》的东西。
这个条约规定,两边都不能搞射程在500到5500公里的陆基导弹。
后来美国人指控俄罗斯搞出来的“伊斯坎德尔-K”的导弹射程超标了,违反了条约,让俄罗斯销毁。
俄罗斯当然不承认,说自己的导弹射程只有476公里,没违规。
两边就这么掰扯,最后美国在2019年干脆退出了条约。
条约虽然没了,但这导弹的“坏名声”算是留下了。
更关键的是,它不仅能带常规弹头,还能带核弹头。
这次俄军把它用在乌克兰战场,虽然装的是常规弹头,但这动作本身,就是在“杀鸡儆猴”。
有军事专家分析,这就是一种“威慑性展示”,明着是打你的发电站,实际上是在跟美国和北约喊话:看见没?
我这能装核弹头的家伙,指哪儿打哪儿,你们别轻举妄动,要是真把我们逼急了,后果自负。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也挺清楚。
俄罗斯的核心目标还是乌克兰,它没那个心思也没那个能力去主动招惹北约。
亮出这种核常兼备的武器,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威慑,就是为了防止北约直接下场参战,避免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绝境。
可这种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最终买单的,却是乌克兰的老百姓。
对于他们来说,导弹上装的是常规弹头还是核弹头,意义不大,因为他们的家园,已经被实实在在地摧毁了。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轰炸后发表讲话,痛斥俄军的行径,呼吁西方提供更多的防空系统和援助。
但问题是,西方的援助速度,能跟得上乌克兰设施被摧毁的速度吗?
早有数据显示,欧洲对乌克兰的军援已经在下降,前线的炮弹和防空导弹早就告急了。
这场持续24小时的轰炸,让乌克兰的处境变得前所未有的艰难。
民生上,停电、停暖、停水,随着冬天越来越冷,这对普通人来说是致命的。
军事上,补给线被切断,前线部队成了孤军。
可以说,俄军通过这一轮打击,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它的战术目标:重创乌克兰的战争潜力,同时给西方画下了一条清晰的红线。
夜幕下的乌克兰,依旧在黑暗和炮火中挣扎。
冬天来了,可乌克兰的光,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亮起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