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电机编码器的“18位”和“23位”指的是编码器的分辨率位数,直接决定了反馈位置、速度的精度。两者在分辨率、精度、应用场景及系统要求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核心参数、性能对比到实际应用展开说明:
一、核心概念:编码器位数的含义
编码器的“位数”本质是反馈信号的数量级,通常分为两种场景:
•增量式编码器:位数对应“每转脉冲数”(需结合4倍频处理),如18位≈2⁸×2⁸脉冲/转(实际多为线数×4倍频后的总脉冲数)。
•绝对值编码器:位数直接对应“单圈位置编码数”(如23位单圈=2²³个唯一位置码),多圈编码器还需叠加圈数编码(如23位单圈+16位多圈=39位总编码)。
二、18位vs23位编码器的核心区别
1.分辨率(精度基础)
分辨率是两者最直观的差异,直接决定“能区分的最小位置/速度变化”:
指标18位编码器23位编码器
单圈脉冲数(增量式)约2⁸×4=65536脉冲/转(典型线数16384线×4倍频)约2²³=8388608脉冲/转(典型线数2097152线×4倍频)
单圈位置数(绝对值)不适用(增量式无绝对位置)2²³=8388608个唯一位置/圈(单圈23位)
角度精度360°/(2¹⁸)=≈0.00137°(约0.082角分)360°/(2²³)=≈0.000042°(约0.0025角分)
位移当量(例:丝杆螺距10mm)10mm/(2¹⁸)=≈0.038μm/脉冲(38纳米)10mm/(2²³)=≈0.0119μm/脉冲(12纳米)
2.精度与重复定位能力
•18位:
角度精度约0.08角分,位移当量38纳米,适合中高精度场景(如普通数控机床、自动化装配线),重复定位误差通常在±1~5μm。
•23位:
角度精度约0.0025角分,位移当量12纳米,可实现亚微米级精度(0.1μm以下),重复定位误差<±0.5μm,适用于半导体封装、精密光学设备、高精度机器人关节。
3.抗干扰与信号稳定性
•18位增量式编码器:
依赖A/B相脉冲信号,长距离传输(>10米)易受电磁干扰(如动力线、变频器噪声),需配合差分信号(A+/A-、B+/B-)和屏蔽电缆。
•23位绝对值编码器:
输出绝对位置码(如EnDat、HiperfaceDSL协议),无需依赖脉冲计数,抗干扰能力更强(尤其多圈编码器需传输圈数+位置数据),适合长行程、复杂电磁环境(如大型龙门机床)。
4.对系统(驱动器/控制器)的要求
•18位:
驱动器处理脉冲频率较低(如2000rpm时,18位编码器脉冲频率≈2000×65536×4/60≈8.75MHz),主流驱动器均可支持,成本较低。
•23位:
绝对值编码器需高速通信接口(如EnDat2.2最高10Mbps),驱动器需具备高算力处理2³⁹总编码(多圈场景),对控制器性能要求更高,成本显著增加(编码器价格约为18位的3~5倍)。
5.回零方式与便利性
•18位增量式编码器:
无位置记忆功能,断电后需“回零”(通过Z相脉冲或参考点开关重新确定原点),调试时间长。
•23位绝对值编码器:
单圈23位可直接记忆断电前的绝对位置,开机即知当前位置(无需回零);多圈编码器还能记录超过一圈的行程(如23位单圈+16位多圈=可记录65536圈内的位置),大幅简化调试流程。
三、典型应用场景对比
四、选择建议:何时用18位?何时用23位?
•选18位:
•精度需求:定位误差>1μm,重复定位±5μm以内;
•成本敏感:预算有限,追求性价比;
•设备类型:普通自动化设备(如包装机、传送带、点胶机)。
•选23位:
•精度需求:定位误差<1μm,重复定位±0.5μm以内;
•场景特性:长行程(需多圈编码器)、高动态(快速启停)、恶劣环境(抗干扰);
•设备类型:半导体设备、精密机器人、光学仪器、医疗手术器械。
总结
18位与23位编码器的核心差异在于分辨率和精度:18位提供中高精度(微米级),适合多数自动化设备;23位实现亚微米级精度,用于高精密场景。选择时需平衡“精度需求-成本-系统复杂度”,避免“精度过剩”或“精度不足”。对于追求极致定位的场景(如半导体、医疗),23位是刚需;对于常规设备,18位已能满足90%以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