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曾被华盛顿方面寄予厚望的“印太战略伙伴”印度,竟成了巨额关税的直接目标。今年8月5日,一份冷冰冰的行政命令突然下达,将印度推入了整体税率高达50%的深渊。
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重击,其影响远不止惩罚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复杂的测试,真正的回响,也许正从太平洋的另一岸传来。
印度成了小白鼠
8月5日,特朗普政府突然挥起关税大棒,在既有的25%国别关税基础上,对印度商品额外加征25%关税。没有任何缓冲期,命令在21天后就将生效,留给印度方面的应对时间极短。
消息一出,市场反应剧烈。孟买股市应声暴跌超过2%,印度卢比汇率则断崖式跳水,跌至87.87兑1美元的历史最低点。
这份命令直接指向了印度的经济命脉,纺织品、珠宝、汽车零部件及海鲜出口等核心产业,都将承受巨大冲击。印度宝石与珠宝出口促进委员会前主席科林·沙阿直言,印度珠宝在美国市场将彻底失去竞争力。
新德里方面对此普遍感到错愕和愤怒。就在关税宣布前,莫迪政府还沉浸在“美印战略伙伴”的理想化想象中。印度外交部迅速反击,痛斥美方指责是“显失公允的双重标准”,并指出欧盟在2024年与俄罗斯的商品贸易额高达675亿欧元,远超同期印俄贸易量。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这次关税重拳的时机,值得反复思量。就在几天前,中美贸易谈判刚在斯德哥尔摩落幕,白宫方面曾将当时的氛围描述为“取得巨大进展”。然而话音未落,重拳却砸向了印太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8月6日,特朗普在白宫公开宣布,他已下令将对印度的关税提高到50%,理由是惩罚新德里进口俄罗斯石油。当有记者追问是否会对中国采取同样措施时,特朗普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应:“有可能发生”。
外界普遍认为,这才是此次策略的核心。美国对印度加征关税,更像是在对中国发出一种警告。俄罗斯专家也挑明,这其实是特朗普的谈判策略,目的就是为了达成一份有利于美国的中美贸易协议。
在特朗普此举的背后,“对等关税”的战略意图清晰可见。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曾阐释其逻辑:关税税率的设定完全基于贸易逆差水平,短期内不会通过谈判降低。今年,美印货物贸易逆差高达458亿美元,这让印度成了首要目标。
实力决定了外交的温度
在这场明显不对等的博弈中,印度政府的反制手段显得格外苍白。新德里曾提出对美国的坚果、苹果等农产品加征关税作为回应,但这笔金额,用印媒的话说,甚至“连塞特朗普牙缝都不够”。
实力对比清楚地决定了外交的温度。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7万亿美元,仅是中国17.7万亿美元的五分之一。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他非常清楚两国经济体量带来的巨大谈判筹码差异。
贸易依赖度揭示了残酷的真相。印度有18%的出口额与美国市场紧密捆绑,其中纺织品占22%,珠宝占30%。这些份额的出口量一旦蒸发,美国可以轻易用越南、孟加拉国等地的商品替代,成本很低。
反观中国,不仅手握稀土这张王牌,更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这使得任何针对中国的制裁都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反噬自身。
中国的底气来自哪里
那么,关税真的能吓退中国吗?就在8月7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了今年前7个月的进出口数据。
数据显示,中国前7个月进出口总值达到了25.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出口增长7.3%。东盟依然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次是欧盟。美国位居第三,但值得注意的是,中美贸易总值下降了11.1%。
这份数据清楚地表明,尽管与美国的贸易额在下降,但中国的外贸大盘依然稳固且在增长。对东盟和欧盟贸易的强劲势头,极大地对冲了与美国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这才是特朗普真正头疼的问题。
面对美方施加的威逼态势,中方始终秉持坚定立场。美国财长贝森特曾在谈判桌上直接威胁,如果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将面临最高500%的关税。中方则明确重申,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将自主开展能源进口事宜。
结语
特朗普对印度挥下的关税大棒,本质上是对其对华战略的一次压力测试。他试图通过惩罚“不听话”的印度,向所有与俄罗斯进行交易的国家发出警告。
然而,他似乎高估了这种策略对中国的威慑力,也低估了其带来的意外后果。关税重锤落下不到24小时,新德里就传出消息:莫迪总理将于今年8月31日访问中国。这是印度总理七年来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其速度之快,被印媒直言是“被美国逼出的生存策略”。
印度商务部也随即宣布,将和俄罗斯全方位深化经济合作。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反而促成了中、俄、印三方走得更近的可能,这绝对是美国不愿看到的结果。
因此,特朗普在回应记者时,小心翼翼地用了“可能”二字,为自己留下了回旋余地。他想用“次级制裁”逼迫中国让步,但又不愿意“太过火”,担心彻底破坏中美之间脆弱的贸易谈判。这种矛盾的态度,已经将中美博弈的真实情况暴露无遗。将中国推向对立阵营,对美国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便特朗普这样的“狂人”也无法承受这样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