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源理探究)
从2001年中国证监会网站首次披露行政处罚决定以来,截至2025年9月30日,中国证监会一家(注:本文数据均不含派出机构,下同)对会计师事务所及个人累计开出超百张罚单,罚款总额近10亿元。瑞华、大信、立信、大华等知名大所频登“黑名单”,各事务所单笔罚款从几万元飙升至近3亿元……这背后,是监管层对资本市场“看门人”的持续加码。本文对近二十五年证监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行政处罚进行简要分析,便于看懂审计行业的风险与警示。
部分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因重大审计失败被重罚后,客户会因“连坐效应”大规模流失而走向解体,而部分机构却能通过改名、分拆或申请新牌照继续存活。会计师事务所“处罚后消亡”与“换壳重生”现象,也折射出国内审计行业监管逻辑、市场生态与机构韧性之间的复杂博弈。
注:由于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因改制或改名,本文在进行统计时候,未将改制或改名情况进行合并统计。
一、按年度分析
根据公开市场信息统计,从2001年到2025年9月底中国证监会(不包含各派出机构)累计开出131个罚单。
(一)处罚次数
2001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证监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处罚总体保持相对稳定,累计处罚次数为73次。在此期间,年度处罚数量最高为6次,最低为1次,年均约为3.65次,反映出该阶段监管力度较为平缓。
然而,自2021年起,证监会明显强化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9月底,会计师事务所累计受到处罚58次,年均处罚数量由3.65次大幅上升至约11.60次。
2025年虽未结束,但监管力度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度。仅在今年1至9月,证监会向会计师事务所开出的罚单已累计达16次,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15次,也刷新了历史纪录,成为历年处罚频次最高的一年。
这一阶段性数据充分表明,证监会在强化审计中介机构责任、净化资本市场环境方面的决心坚定,监管从严、从紧、从重的趋势仍在持续深化。审计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合规、监管压力,这也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能力、内部治理与风险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各年受处罚次数情况如下所示:
(二)罚款金额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2001年至2025年9月底,中国证监会(不含各派出机构)累计对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个人开出罚单131张,罚没总额接近10亿元。其中,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金额达9.35亿元,对个人的处罚合计0.49亿元。
从处罚金额的演变来看,2001年至2015年间,每年度处罚总额在30万元至850万元之间波动,整体处于相对温和区间。然而自2016年起,罚没水平出现显著跃升,当年处罚金额跳涨至2,120万元,并在随后三年(2016-2018)持续维持在2,000万元至2,600万元的高位。这一平台期在2019年后出现回落,先后降至776万元和424万元。整体来看,2001-2020年间的年均处罚金额为575万元。
进入2021年之后,随着监管力度系统性增强,处罚金额也同步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2021年至2025年间的处罚金额分别为1.14亿元、0.63亿元、0.54亿元、4.74亿元和1.65亿元。其中,2024年罚没规模创下历史高点,主要受普华永道因恒大事件被单笔处罚3.31亿元影响,凸显出监管对重大审计失败案件的“零容忍”态度。而2025年尚未结束,仅前三个季度的罚没总额已攀升至历年第二高位,仅次于2024年,反映出强监管态势仍在延续,并未出现松动迹象。
会计师事务所各年受处罚金额情况如下所示:
会计师事务所各年罚款金额统计如下所示:
(三)事务所单笔罚款前五名
根据历史处罚记录来看,证监会迄今开出的最大一笔罚单高达3.25亿元,对象是普华永道,事涉恒大地产财务事件。紧随其后的是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因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被罚没5,7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严厉的行政处罚往往带来深远的市场后果。正中珠江在康美案后最终选择主动注销,而普华永道虽未至此,却也流失了大部分A股审计业务。这两起典型案例清晰表明,监管已不再局限于罚款本身,而是通过强化事后追责,推动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重大审计失败所带来的,已不仅是财务损失,更是生存空间的挤压与品牌信誉的瓦解。
二、处罚人次分析
从监管机构对从业人员的处罚来看,个人追责力度正呈现显著强化的趋势。截至2025年9月,累计处罚人次已达316人,平均单次处罚涉及2.47人,反映出监管在执法中倾向于“一案多追”,强调对审计责任的全链条认定。
1. 处罚高峰期(2021-2025年):个人责任成为监管重点
2021年:处罚21人次,正中珠江单次被罚4人,开启本轮强监管周期。
2022年:处罚22人次,希格玛等事务所单次被追责4人;
2023年:处罚23人次,其中亚太(集团)单次被罚6人,显示对重大项目的责任追溯更为彻底;
2024年:全年处罚40人次,监管力度持续处于高位;
2025年:虽仅统计至9月,累计处罚已达43人次,涉及信永中和、大信、众华、永拓等多家事务所,单次处罚普遍为4人,已超过往年全年水平。
2. 处罚低谷期(2001-2015年):个人追责范围有限
在此期间,年均处罚人次不足8人,除个别案件外,监管重心更多集中于机构层面,对个人的直接问责尚未系统化。
整体来看,近年来监管逻辑已发生深刻转变:从早期以机构为对象的“整体问责”,逐步转向“双罚制”甚至“多罚制”,强调对签字会计师、项目合伙人、项目成员的个体责任穿透。这不仅大幅提高违规成本,也进一步压实审计责任的主体边界,推动形成“责任到人”的执业新生态。
三、人均处罚金额分析
(一)整体情况
截至目前,证监会针对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的罚没总额已达4,922万元,按总处罚316人次计算,人均处罚金额为15.58万元。这一数字不仅体现了经济惩戒的实质性落地,也反映出监管对个人责任追究的不断强化。
(二)分阶段趋势
从时间维度看,个人处罚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式上升”特征,背后是监管逻辑从“象征性追责”到“实质性惩戒”的深刻转变:
早期阶段(2001-2010年):共处罚85人次,占总人次的27%,人均处罚仅为3.59万元。此阶段监管以警示为主,经济惩戒力度相对有限,个人责任尚未成为焦点。
中期阶段(2011-2020年):处罚79人次,占比25%,人均处罚金额升至7.38万元,较前期翻番。监管开始加重对个人的经济约束,传递出“责罚匹配”的初步信号。
近期阶段(2021-2025年):处罚人次大幅跃升至152人,占比达48%,人均处罚金额突破26万元,呈量价齐升态势。这一变化清晰表明,监管不仅扩大追责范围,更通过显著提高罚没标准,旨在真正触及个人利益,形成有效震慑。
整体来看,监管思路已从早期的“以机构为中心、个人为辅”,逐步转向“机构与个人并重”,通过强化经济约束与职业限制,压实每一名从业者的审计责任。
(三)事务所人均处罚前十名对比
统计数据显示,处罚力度向个人显著倾斜的趋势,在人均处罚金额层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在历年受罚人员中,排名前十的高额个人处罚,最低金额已达40万元,最高者更逼近200万元。
此外,这些高额个人罚单高度集中于2024与2025这两年,表明当前监管在加大对机构处罚力度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关键责任个人的“精准追责”。
特别申明:本文数据均为公开市场披露数据整理分析后得出,纯属娱乐,只为交流,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