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去俄罗斯玩、在黑河早市偶遇俄罗斯游客,甚至顺手买个包子,都变得和在家门口串门一样简单?本来以为国际旅行多麻烦,结果政策一落地,连身边的生活都跟着变了样。
有天早上五点多,我去黑河文化街早市买早餐,刚走进热气腾腾的摊档区,耳边就听到一阵俄语夹杂着东北话的吆喝。只见几个俄罗斯小伙子,手里举着啤酒瓶,另一只手还捧着热包子,边吃边笑着和摊主聊天。他们看起来特别自在,仿佛根本不是在异国他乡。我旁边一个阿姨低声感叹:“这要搁以前,俄罗斯人都没这么早就出现在咱早市上!”
其实,变化背后的关键,是那条中俄互免签证的新政策。中国宣布从2025年9月15日开始,对持普通护照的俄罗斯公民实行30天免签。紧跟着,普京也在公开场合回应,对中国公民同样免签。以前大家都觉得护照、签证、办手续特别折腾,现在政策一出,两国之间的界限一下子就模糊了。说走就走,不再是天方夜谭。
变化真不是一句“方便”能说清楚的。你们可能想象不到,黑河满洲里这些边境城市,原本就有很多俄罗斯人往来。可政策一落地,整个城市好像一下子被点燃了。摊主们纷纷学起俄语,挂上中俄双语标牌,连外卖平台都推送起俄语优惠券。以前俄罗斯游客在市场上买东西,小心翼翼地计算着零钱,如今更多人干脆用微信、支付宝扫码,仿佛在自己家楼下便利店。
你要问俄罗斯游客喜欢买什么?油条、包子、小笼包,简直成了他们的“新宠”。甚至黑河的奶茶店,门口总能看到排队的年轻俄罗斯人。有人说,俄罗斯人居然爱上了中国奶茶,这简直有点不可思议。还有个趣事,俄罗斯游客里头有人特别讲究卫生,喝完啤酒还主动把瓶子收拾干净,跟我们印象里的“大老粗”完全不一样。摊主们也很自豪:“咱们中国的早餐,让他们一试成主顾!”
变化可不止体现在吃喝上。政策刚一发布,国内的机票搜索量直接翻了几番。去哪儿网数据显示,莫斯科到北京的航班搜索飙升了117%,瞬时最高翻了4倍;同程旅行数据也显示,俄罗斯旅游产品的搜索量一下涨了6倍。2024年光是国内飞俄罗斯、俄罗斯来中国的民航旅客量就超过225万人次,比去年暴增49%。你能想象吗,今年去摩尔曼斯克看极光的中国游客,比当地人还多。在北极圈里拍照,“最孤独的秋千”上好几个中国面孔。朋友圈里全是“打卡”照,大家用脚步丈量着世界地图。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座座边境城市的复苏和繁荣。黑河、满洲里这些地方,早市热闹,商场服装、鞋帽、日用品全都开始用上俄语标签。甚至连医疗旅游都火了起来,俄罗斯游客在黑河看牙、配眼镜,觉得中国价格实惠、服务又靠谱。当地的外卖、日用品、医院诊所订单蹭蹭涨,连外卖小哥都说:“现在送外卖都能和俄罗斯人飙几句俄语,真没想到。”
其实,早在免签政策出台之前,这些边境小城的国际氛围就已经悄然生根发芽。几十年前,黑河、满洲里、霍尔果斯、东兴这些城市就是中俄、中越、中蒙贸易的重要节点。现在“一带一路”建设铺开,铁路线连通亚欧,世界银行都说,这条路让全球贸易成本降低了1.8%。边境贸易本来就活跃,免签政策一来,简直是火上浇油。黑河每天都有无数俄罗斯商品发往全国,满洲里能买到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的货,霍尔果斯则成了新丝绸之路上的明星口岸。
这些变化不仅限于经济和旅游,其实也让普通人见证了国家关系的升温。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上直接回应中国免签,说这是一种友好的姿态。专家分析,这样的互免签证,不只是方便民众出行,更会拉动两国经贸、文化和教育等各领域的深入合作。边境城市成了桥头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俄语,敢和外国人打交道,大家都说国际化“就在家门口”。
身边的生活被国家政策悄悄改变,看着黑河早市上中俄游客有说有笑,摊主用刚学会的俄语招呼客人,谁能不感慨?世界好像真的变小了。其实机会就在我们手边。多出去走走,主动了解不同文化,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世界的距离,从来不只是地图上的那几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