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问计划#2018年3月,浙江义乌一家圣诞用品厂的老板老李对着3000万美元订单发愁。 每个集装箱要多交20万元关税,生意几乎无利可图。 那时,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清单从340亿美元滚雪球般扩大到5500亿美元,几乎覆盖所有中国对美出口品类。
中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针对美国大豆、汽车等“拳头产品”精准打击。 2018年,美国农民对华大豆出口骤降70%,爱荷华州的仓库里,大豆堆积发霉,只能以成本价的三分之一贱卖。
八年来,中美贸易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2018年至2020年是正面交锋期,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覆盖5500亿美元商品,华为等科技企业遭遇“断供式”打击。 2021年至2023年进入战略相持期,美方转向芯片禁令、实体清单等科技封锁手段。 从2024年开始,新平衡逐渐形成,中国对东盟出口占比升至18.7%,国产大飞机C929斩获千亿订单,而中美贸易额却回升至2017年水平。
在科技领域,美国的封锁反而加速了中国自主创新。 2018年至2024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19%提升至2.68%,半导体自主率从不足15%增至30%。 华为Mate 60 Pro搭载国产7纳米芯片,大疆无人机占据全球80%市场。 中科院“九章三号”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超级计算机快百亿亿倍。
2025年4月,中国打出关键反制牌,宣布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这些材料对于F-35战斗机发动机、特斯拉电池永磁体至关重要,美国70%的供应依赖中国。 同时,中国宣布对所有自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创下中国对美关税报复的新高。
中国的反制措施注重精准打击美国政治经济命脉。通过暂停美国农产品企业输华资质,导致中西部农场主库存积压,动摇了共和党的农村选票基础。 对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直接威胁美国军工生产,迫使五角大楼施压政府谈判。
八年来,中国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显著提升。 芯片自给率从15%提升至42%,工业软件国产化率突破60%。 中国制造业综合成本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即使加征100%关税,仍无法抵消这种性价比差距。
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渐成型。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达37%,人民币跨境支付份额升至6.2%。 中美贸易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例从2018年的13.7%降至2024年的11%,而对东盟的出口占比则超过美国,成为中国最大出口市场。
2025年的一系列事件显示,美国的技术封锁战略正在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为规避对华关税成本,宾夕法尼亚州百年钢铁企业将生产线迁移至中国。 特朗普削减公共科研资金导致人才流失,很多人才去了中国或者加拿大,造成美国在AI、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团队出现“空心化”。
2025年5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悄然修改了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政策,删除了“全球禁用”华为Ascend芯片的绝对禁令,将表述调整为“提醒业界使用中国先进计算IC的风险”。这种从“禁令”到“风险提示”的措辞变化,释放出美国在多重压力下战略收缩的重要信号。
中国通过每年培养10万名AI技工的“数字工匠”计划,形成了美国难以复制的人才优势。 苏州产业园高级技工月薪达3万元,华为独特的Chiplet技术将128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拼接成超级计算机。 阿里云借此搭建的AI集群训练速度比美国快1.8倍。
在能源领域,中国“西电东送”工程在甘肃戈壁建成世界最大光伏矩阵,每块光伏板发电量比美国高23%。 华为液冷技术让数据中心能耗降低70%,而美国仍在为液氮冷却系统泄漏事故焦头烂额。
量子计算方面,中国“九章三号”将药物研发流程从10年缩短至37秒,正在建设的全球首个量子通信网络比美国系统快5倍。 合肥实验室实现1000公里量子隐形传态,这项技术商用后将使美国GPS系统彻底失效。
中国的开源生态正在打破美国技术垄断。 DeepSeek的R1-Zero模型通过公开自我反思式推理技术,使学术界和小型企业也能低成本复现先进模型。 这种开源策略削弱了英伟达等美国企业依靠高价芯片和闭源系统获利的商业模式。
随着中国算力芯片在欧洲超算中心替代英伟达,比亚迪电动车全球销量超越特斯拉,中国部分科技产业已经开始赶超美国。 《纽约时报》在2025年5月刊登的评论文章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最初几个月,将被视为中国赶超美国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