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台风泰培的风暴直径足足覆盖了半个美国。而2013年的台风海燕,在菲律宾留下了6300余条鲜活生命的缺口。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不仅是自然的狂怒,还有人类的无助与反思。台风的无情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自然究竟是噩梦的代名词,还是警示人类的顽固教师?
台风的二面性就像一枚硬币。当它以风速攀上每小时300公里的巅峰时,科学界的“风迷”们可以说是喜忧参半。这是研究气候大数据的宝藏,另它也让沿岸居民闻风丧胆——家会不会被掀翻?粮食能不能照常供应?台风不是影视里的特效场景,它是真实的、人类无法躲避的天灾。
1975年的台风尼娜告诉我们,台风绝不仅仅是刮大风下暴雨这么简单。当它激发河南板桥水库溃坝后,汹涌的洪水摧毁了524万间房屋,102公里铁路被冲毁,死亡人数之多甚至至今无法精确统计。这种不着声色的台风“隐形杀手”比直接登陆还要骇人。问题在于,气候危机加剧的今天,台风有没有可能变得更加危险?这只是噩梦的开始,还是某种规律性的警告?
台风有个令人细思极恐的特点:它总像不速之客一样,悄无声息地积蓄力量,然后瞬间侵袭。以1959年的维拉台风为例,它带来的强风与风暴潮几乎让日本伊势湾沿岸化为泽国,5098人因此丧生。当台风威马逊2014年登陆中国时,它不仅刷新了我国的历史风力纪录,还导致742万人受灾,南宁这样的现代化城市也变成了“水乡泽国”。
但台风带来的损失远不止毁灭性的暴力场景。以台风海燕为例,2013年台风肆虐后,菲律宾发生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大批人口流离失所,不安全饮用水和粮食短缺让人们在灾后饱受二次创伤。这时候,人们不禁反问,开发迅捷的预报机制真的能彻底防住台风吗?尽管卫星观测、雷达系统逐步先进,但台风似乎总能冲破防线。这让普通人不禁怀疑,人类科技如此发达,难道对抗自然仍然是“小孩子打锣”般徒劳?
尽管台风让世界一再付出惨痛代价,但总有人“高喊乐观论”。“数据表明,并非所有台风都必然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支持这一论点的例子是2015年的台风派翠西亚。尽管派翠西亚拥有全球最高实测风速记录——345公里每小时,但因登陆前强度减弱及较早的疏散安排,墨西哥伤亡人数得以控制。有人认为,这说明“技术+防灾意识”完全可以减轻自然悲剧的沉痛。
“派翠西亚式的侥幸”并不能掩盖更重要的问题。正如1979年的泰培台风,它虽未强势登陆,但外围环流仍在日本和关岛留下大量死伤。更难对付的是系统性灾害,比如台风尼娜的极端降雨直接引发了板桥水库溃坝悲剧。这样的联动灾害对任何一国的防灾体系来说都意味着硬仗。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很可能会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而让灾害升级。
中国在抗击台风这一问题上,是否有独到经验?事实证明,近年来我国的预警系统和救援效率逐步提升,但“天灾无情,人力有时穷”,这句话还是一针见血。2014年的台风威马逊,尽管已提前发布预警,但仍然夺走88条生命,造成超过443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否有比现行体系更好的解决方法,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进入近代史后,台风的破坏性似乎在与日俱增,这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洋表面温度升高为台风提供了“燃料”,让它们拥有更舒展的“翅膀”。2020年的台风歌利亚就是这种趋势的体现。虽然它的风力强度接近海燕,但由于全球灾害联防体系的铁腕掌控,死亡人数较海燕大幅降低——这让人一度产生“台风可控化”的错觉。
然而事实远没这么简单。一个精致的例子是1956年的温黛台风。尽管时间已久远,但它的影子依然让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感到胆寒。温黛直接摧毁了13省市的农田与村庄,上海、江苏等地损失惨重,死亡人数高达数千。台风的总声势越大,人类高科技的“战台风”能力似乎越显得不堪一击。
这究竟是气候引发的生存危机,还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一次提示?显而易见的是,像南施台风这样在观测记录中搜刮到的“超强台风”,无论再先进的防灾体系,都意味着资源配置将面临极限。而现代社会对粮食、能源等供应链的依赖越来越强,边缘经济体发生基础设施崩溃引发的次生动荡几率攀升。台风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比新闻中的画面更摧枯拉朽。
尽管随着科技和知识的积累,人类正在与更加强力的台风斗智斗勇,但这条路显然不会一帆风顺。一些隐患正在长久埋伏,像一个随时可能触发的炸弹。
其一是难民问题的潜在威胁。菲律宾在2013年的海燕过后,约170万人无家可归,这些难民最终流向哪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天灾衍生出的移民潮正成为日益尖锐的国际社会问题,并对原有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构成冲击。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邻近国家,如何协调地区间的救灾与安置资源,也是一道新难题。
更深层次的摆动还在于全球伦理的约束是否足够牢固。像台风这样的极端天气会让资源危机更加突出,围绕灾难管理、援助分配的国际合作将面临新一轮考验。万一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救与不救之间割裂严重,将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冲突、纷争还是互助是唯一答案?
台风无疑是大自然写给人类的一次次“技术考察卷”。有人说,解决的方法是加强雷达预警系统,加快救援速度,换句话说“用技术锁住台风”。这个愿望看似美好,但又真的可靠吗?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何还有人提议“深挖洞,避台风”?难道连2023年的科技水平都无法直接破解大自然的怒火?
可怕的是,对抗台风的战争,不是像“科学家斗章鱼”般兴奋和拍手叫好,而是一场漫长的、永无尽头的持久战。真希望人类可以撑到最后一刻,把台风真正变成历史书中的记载,而不是现实中的梦魇。
看完文章,你觉得面临超级台风时,人类科技究竟有多大的胜算?是相信更先进的治理体系,就能“智慧锁风”?还是必须未雨绸缪,为最坏结果留的退路?如果你是台风高发地区的一员,你会如何应对风灾带来的冲击?欢迎留言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