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萨斯这牌子,往前数个几年,那简直就是身份的象征,有点像你家小区门口那家号称只卖进口水果的超市,谁进去买点啥,都得故意多花点钱显摆一下。
加价神话,其实就是在这样的消费氛围里慢慢发酵起来的。
你说为啥买个车还甘愿掏高价?
这背后其实不光是车本身的事,更像是种“我比你有门路”的炫耀,说白了,是一种社会认同。
雷克萨斯以前加价加得飞起,热门车需要排队,旗舰SUV LX570动不动加十来万——这钱都快够买辆国产中型SUV了。
但你发现没有,这种疯狂的加价,最后成了“理财神器”,让不少人觉得:买雷克萨斯不仅不会亏,还能赚。
可问题来了,这种现象到底能维持多久?
雷克萨斯的“护城河”到底有多深?
咱们不妨琢磨一下,这一切的基础,是不是建立在市场供需不平衡和品牌神话上?
如果这两样东西变了,会不会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泡沫”?
事实证明,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2022年开始,新能源车大爆发,国产品牌一个个杀气腾腾地往高端冲,连以前高高在上的BBA(奔驰、宝马、奥迪)都开始低头清库存,价格战打得热火朝天。
这时候雷克萨斯还在那儿磨磨蹭蹭,产品没啥新意,新能源转型也明显拖后腿。
结果销量一落千丈,2022年直接暴跌22%,只卖了17.6万辆,是近十年头一次负增长。
到了2023年,价格放开了,优惠四五万甚至七万的都能见到,但顾客还是不来买。
你说这是不是说明,雷克萨斯原本赖以生存的“加价神话”已经土崩瓦解了?
再看看保值率这事。
以前都说雷克萨斯耐用,二手车保值率高,是个稳妥的投资。
可最近几年数据下来,整体保值率从巅峰的82.6%直接掉到2025年的65.43%,甚至有报道说今年7月已经滑到约60%。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动辄几万的缩水,老车主心里能不堵得慌?
二手市场本来是雷克萨斯躺赢的地方,现在成了鸡肋。
你说这到底说明啥?
是不是一个品牌只靠“神话”能吃多久,最后还是得靠产品力和技术说话?
说到技术,就不得不聊聊最近被吐槽得最狠的全新一代ES。
新车尺寸变大,车身高度增至1560毫米,网友纷纷说“太厚”、“像加高卡罗拉”,前脸又搞了个封闭式,被调侃成“戴口罩的雷克萨斯”。
设计师出来解释,说是考虑电池,底盘得加高。
可是你不觉得这理由挺牵强的吗?
现在国产电车底盘都做得很平,电池布局也很成熟,哪还会搞这种“古早”做法?
说白了,很多人就是觉得雷克萨斯在新能源这块,技术根本没跟上,设计成了“遮羞布”,反而让原本辨识度很强的品牌形象变得四不像。
那么问题来了,雷克萨斯到底怎么就陷入现在这个困境的?
是不是因为曾经吃惯了“加价红利”,一旦市场变天,反而显得手足无措?
是不是因为技术储备一直吃老本,等到需要创新的时候才发现底气不足?
又或者,是不是太过依赖品牌光环,忽略了产品升级和用户体验的变化?
这些问题,其实不是雷克萨斯一家独有,而是很多靠“品牌信仰”混日子的车企都会遇到的难题。
眼瞅着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国产新能源品牌一路狂奔,雷克萨斯想靠降价和优惠挽回人心,却发现“流量密码”已经变了。
现在购车群体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懂行,大家选车更看性价比、智能化和技术升级,品牌光环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
雷克萨斯那套“慢工出细活”的做法,在国内这个“技术迭代比手机还快”的市场,已经很难站住脚。
你想想,三年前大家还疯抢雷克萨斯,如今一进展厅,冷清得像是快下班的银行——是不是很讽刺?
再说说雷克萨斯自己的“救赎”,他们的思路其实很简单:国产化+电动化,双管齐下。
上海金山工厂的消息已经放出来了,预计2026年完工,2027年正式量产,年产能10万辆。
零部件国产化95%,关税物流成本都降了,这确实能让价格更亲民,也更符合国内市场的需求。
问题是,这个速度够快吗?
2027年,新能源市场格局早就洗了几轮牌了吧?
到那时候,国产品牌技术肯定又升级一茬,外资品牌也都电动化完毕。
雷克萨斯这工厂等于说是押上了最后一注——可等到落地的时候,谁知道局势会不会又变了?
更关键的是,雷克萨斯还坚持核心电控模块由日本电装独家供应,这看起来是为了保持品牌独特性,不被完全国产化稀释。
但咱们话说回来,现在国内市场讲究的是“快、狠、准”,供应链一体化能极大提升效率和成本控制。
你还坚持“独家”这套,难保不会被更内卷的国产品牌反超。
依靠过往的品牌认同,能不能撑到新工厂量产那一刻,谁也说不准。
其实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现在买车的时候,雷克萨斯的标签到底还值多少钱?
是坚持“进口身份”,还是追求“技术革新”?
以前买雷克萨斯,是图个省心和身份,现在大家更关注智驾、智能座舱、电动续航,雷克萨斯能不能跟国产新能源品牌拼这些?
再说,随着市场教育越来越成熟,消费者已经不那么容易被“加价神话”忽悠了。
买车不是买个炫耀的符号,而是要切实用起来顺手划算。
雷克萨斯如果还是走以前那条路,迟早还会再被市场“上课”一轮。
说到设计,被吐槽的全新ES其实就是个缩影。
设计师强调“搭载电池要抬高底盘”,但这种逻辑放在现在,已经跟主流做法背道而驰。
国产纯电车型不仅空间优化做得好,底盘低重心还能提升操控安全,雷克萨斯这点反而成了短板。
大量网友用“四不像”、“加高卡罗拉”来形容新车,表面看是玩梗,实则是对品牌技术没信心的直接反馈。
那么,雷克萨斯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你说这场变化,是不是对所有曾经高高在上的品牌都是个警告?
其实市场是最无情的老师,你今天能靠品牌加价,明天就可能被技术、价格和体验碾压。
中国汽车市场的速度,是全世界都难以想象的。
你不创新、不跟上节奏,哪怕品牌再响,也会被“拍死在沙滩上”。
雷克萨斯的解决方案是加快国产化和电动化,但最关键的,还是得看最终产品出来能不能让消费者买账。
在这个节点,雷克萨斯其实没什么退路了。
价格战已经打响,品牌光环褪色,技术短板暴露,设计被群嘲,二手市场冷淡,连老车主都开始维权。
你说还能靠啥?
只能靠真刀真枪的产品力、性价比和技术升级。
否则,等到国产新能源品牌彻底占领市场,雷克萨斯想卷土重来,或许只能变成“情怀消费”了。
最后再问一次,雷克萨斯的“加价神话”真的成过去了吗?
显然是的。
未来的路,雷克萨斯得踏踏实实地补技术课、抓产品力,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心。
不然等到2027年工厂投产,格局已经改朝换代,那时候再想靠“身份感”拉动销量,恐怕只能回忆当年了。
市场不会等你,消费者也不会等你,品牌神话能撑多久?
终归还是要回到产品本身。
这才是雷克萨斯当下真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