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曾担纲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由此与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建立了深厚的联系,这些交往在其人际交往史上,常常展现出非凡的魅力。
他与众多国民党将领在黄埔军校时期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或成为同事、或互为师生。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历程中,他凭借非凡的人格魅力,陆续赢得了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敬佩,使他们逐渐对共产党产生了好感,并最终坚定地站在了共产党一边。郑洞国便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
郑洞国,1903年诞生于湖南石门,1924年顺利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期间多次有幸聆听时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先生的教诲。
郑洞国在毕业之后,陆续担任了国民革命军连级党代表、营级党代表、营长以及团长等职务,并随主力部队参与了东征与北伐的系列战役。
1932年,郑洞国晋升为旅长,此后逐步攀升至师长、军长,乃至担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第三方面军副司令、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代司令长官以及兵团司令等要职。作为蒋介石的得力门生,他在抗战时期,率领部队屡建奇功,彰显国威,堪称一代难得的猛将。
尽管这位历经沙场的勇猛战将,在东北重镇长春被迫放下手中的武器,他为之倾注心血大半生的“党国大业”亦迅速崩溃,他最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人民,这其中周恩来所起的作用尤为关键。
1948年9月,国共两党战略决战的首场较量在广袤的东北平原上正式拉开帷幕。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发起了对锦州的全面进攻,经过长达三十个小时的激战,最终成功攻克了锦州,全歼了守敌,并俘虏了大约九万名国民党官兵。
当解放军攻克锦州之际,蒋介石便乘坐飞机抵达沈阳。他随即派遣飞机飞往长春上空,向郑洞国空投手令,命令其立即率领部队向南突围撤退。
接获蒋介石的手令,郑洞国心情沉重,泪流满面。他向蒋介石发出急电,报告称通往关内的通路已被彻底封锁,突围无望。
蒋介石在接到电报的那一刻,心情急切万分。他深知,若长春守军未能成功突围,城池终将陷落,失败不可避免。然而,若选择突围,则必将在撤退途中遭到围歼。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作出了撤退的决定,因为他认为,虽败犹荣,总胜于被俘之辱。
10月15日,蒋介石再度向郑洞国下达严令:“务必实施突围,否则将严惩不贷!”
郑洞国在接到那封电报的那一刻,周身冰凉,心中早已预感到前途的艰难险阻。突围,对他而言,似乎已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郑洞国的忧虑并非无根之谈。自5月24日起,东北野战军已成功结束对长春外围的攻防战,自此拉开了对长春的围困序幕。肖劲光与萧华所率雄师,将装备精良的10万国民党军牢牢锁定于城内,城内守军只得仰赖空投物资维系生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守城部队内部的裂痕逐渐显现,而蒋介石显然是下达了让他们赴死的命令。10月17日,曾泽生率领的六十军毅然起义,紧接着在18日,被围困在长春城的郑洞国也陷入了绝境。
郑洞国作为蒋介石嫡系中的核心成员,堪称蒋介石最信赖的将领之一。若此类人物在关键时刻选择起义,对国民党内部的士气无疑将造成沉重的打击。
在辽沈战役前夕,西柏坡政治局常委会上,几位常委曾热议,力求策动郑洞国举义。朱德表示:“郑洞国在政治上并无污点,若能成功争取,实为上策。”
周恩来曾言:“我对郑洞国有所了解,他是个相当老实、本分的人。”毛主席最终决定尽力争取郑洞国的起义,并嘱托周恩来以师长身份,致信郑洞国。
信件全文如下:
洞国兄鉴:
欣悉曾泽生军长已率领所部起义,兄亦在深思熟虑之中。目前,全国胜负之局已基本明朗。单看近一个月的战况,济南、锦州接连解放,敌军20万大军悉数覆灭。王耀武、范汉杰先后被俘,吴化文、曾泽生相继起义,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了人民解放军必将赢得全国胜利,毫无疑义。兄长如今身处危城,人心士气早已离散,即便蒋介石多次下令兄部突围,但已陷入解放军的重重包围,逃生无望。曾军长此次起义,已为兄长开启了一条为人民立功赎罪的大门。此刻,祸福荣辱就在一念之间,兄长宜回想起当年在黄埔军校的革命初衷,毅然重振反帝反封建的大旗,率领长春守军全体,宣布反帝反蒋、反对国民党统治,支持土地改革,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我敢保证,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必将遵循中国共产党的宽大政策,既往不咎,热烈欢迎兄部起义,并给予与曾军长及其部队同等的待遇。时机紧迫,念及旧谊,特此电促兄长速下决心。望与前线肖劲光、萧华两位将军取得联系,以免让吴化文、曾泽生两位将军独占先机。
周恩来
11月18日
周恩来亲笔书写的这份饱含深情的信件,是通过电报的方式传达至前线的。在解放军进军长春之际,信件被转交给新七军副军长史说,由他亲手递交给郑洞国。然而,那时的长春城内混乱不堪,这封信未能如预期般顺利送达郑洞国的手中。
他的部下瞒他不备,与解放军秘密接触并放下武器。郑洞国亦勉强率领部队起义归顺。至21日,随着郑洞国的归顺,长春城内的10万守军悉数投降,全军覆没。
郑洞国随部队踏上出城之路,恰逢一辆美式吉普车迎面驶来,车中端坐着与他数月来对峙的肖劲光与萧华。
见到郑洞国时,萧华立刻下令车辆停下,亲自下车与郑洞国握手致意,一番问候之后,方才乘车离去。郑洞国万万没想到,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对待这位曾经的败军之将,竟无丝毫傲慢之态,反而显得格外平易近人。这一细节,郑洞国至今铭记于心。
当晚,于长春郊外的兵团司令部,肖劲光与萧华设宴款待郑洞国。言辞间尽显谦恭有礼,宛若相识已久。然而,真相却是,尽管双方对峙已数月之久,彼此间实则素未谋面。
在宴席之上,郑洞国心情沉郁,默默举杯独饮,鲜少开口。良久,他终于抬起头,语气低沉地说道:“我在国民党内服务了二十载,如今大势已去,自当听凭处置。”
郑洞国心灰意冷,唯一的渴望便是回归平凡的生活,他诚恳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无需广播、无需登报、不参与任何公开宴会。”
不久,郑洞国自长春迁往哈尔滨。他每日通过报纸密切关注国家局势的演变。起初,他对党的看法中夹杂着情绪色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放慢脚步,静心研读毛主席和马列主义著作,对共产党的认识也日渐深刻。
1950年8月,郑洞国因健康问题前往上海寻求治疗,路经北京时,肖劲光与萧华特地设宴款待。宴会上,二人诚挚地邀请他加入解放台湾的行列。郑洞国沉思许久,最终婉拒了这一提议。尽管两岸统一是他心中所盼,然而面对昔日的战友,他深知自己难以放下手中的武器,违背自己的操守与道德。
不久,周恩来获悉郑洞国抵达北京的消息,便派人传信,表示欲在家中设宴款待他。起初,郑洞国对此感到十分意外,他未曾料到如此繁忙的周恩来总理竟然还记得自己这位二十多年前曾在黄埔军校就读的学生。
这天,郑洞国如约踏入周恩来寓所,恰逢黄埔军校的另一位教员聂荣臻亦在场。周恩来一见郑洞国步入,便起身热情地紧握他的手,说道:“欢迎光临,久未谋面,今日重逢,实属难得。”
郑洞国心中构想了许多与周恩来总理相见时的情景,却未曾料想这位首领会展现出如此平易近人的态度。一时间,他百感交集,泪水不禁夺眶而出。许久之后,他才哽咽着开口:“周总理,数十载岁月流转,我竟将您的教诲淡忘。在长春即将解放之际,您还亲自给我写信,我对此感激不尽。感谢您和共产党宽宏大量的政策。”
周恩来轻挥手臂,面带微笑回应:“往事就让它过去吧,既然你已归来,咱们就应致力于为民众贡献我们的力量!”
落座后,周恩来询问郑洞国在北京是否尚有故旧相识。郑洞国稍作沉思,答道,确有一位同属黄埔一期校友的李奇中,彼此交情匪浅,他目前亦在北京。
周恩来立刻回应:“此人我素有所闻,现正担任政务院参事之职。”言罢,他随即派遣工作人员前去邀请李奇中。不久,李奇中便匆匆赶到。师徒四人重逢,彼此间的情感显得尤为热烈。
用餐之际,周恩来细致地关切地询问了郑洞国的健康状况与家庭状况,末了,进而询问了郑洞国对于未来的规划与打算。
李奇中
“我并无一技之长,加之年岁已高,我打算回归故里,耕种土地。”
李奇中突然插言道:“真是的,敢在老师面前自称老?这话说得大家纷纷笑出声来。”
周恩来立刻洞察了学生的内心所想,语气温和地解释道:“作为一位起义的将领,怎能轻易让你归隐田园?况且,你还年富力强,不到五十岁,还有大把时光可以为人民效力。如今国家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亟待我们共同投身其中,有许多重任等待我们去承担。”
周恩来的一番话语令郑洞国深受触动,他急忙回应道:“我打算先行返回上海,稍作休养,处理家事,之后再静候指示。”
周恩来闻言微微颔首:“你先回家好好休息,待身体康复之后,随时欢迎你回来。”
不久后,鉴于朝鲜战争局势的紧张,金日成便派出了朴一禹赴北京寻求支援。当时,关于是否出兵援助朝鲜,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毕竟,此次对抗的对手是当时全球最精锐的部队,许多人心中都存有疑虑。
在当前的关键时刻,周恩来脑海中突然浮现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驻印军副总指挥的郑洞国。郑洞国与印度及美国人有着广泛的接触,他或许能为众人提供宝贵的见解与思路。
周恩来再次派人邀请郑洞国至家中,就抗战时期中国驻印军在缅北地区与盟军协同作战的细节进行深入询问。
郑洞国对美军与英军的作战风格进行了详尽阐述,并指出美国人在战斗中主要依赖武器装备,往往难以承受激烈战况。为证实此观点,他特地列举了数个实例进行佐证。
他讲述了一段关于美军对空中补给极度依赖的故事。在一场中美军队联合作战的任务中,美国士兵在行军途中疲惫不堪,竟先将武器弹药丢弃,随后又丢掉了衣物。待抵达目的地时,他们身上仅剩一条裤衩。相较之下,中国士兵无论多么辛苦与劳累,都始终坚守着物资不丢。当这些美国士兵抵达目的地,发现自己无武器装备可用,只能依赖空运补给时,周恩来听闻此事后,不禁开怀大笑。
郑洞国所叙述的种种事件,在数日后的会议上,由周恩来公之于众。众人闻言,无不感到震惊,此举亦使大家对美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不日,郑洞国南下赴上海寻求治疗。1951年冬日,他在给李奇中的信中提及,亲眼见证了祖国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内心充满了激动与喜悦,他已计划在春节期间前来北京一观盛景。
李奇中在收到信件后,迅速将此事上报给了周恩来。周恩来随即向郑洞国发出邀请,邀请他前往北京。
1952年春节将至,郑洞国抵达北京。在繁忙的公务中,周恩来总理特地拨冗接见并设宴款待了他。郑洞国心中充满激动,他诚恳地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自己过去一年多的所见所闻,并表达了愿意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强烈愿望。
闻悉郑洞国的言论,周恩来喜形于色:“你的思想再度迈出新步伐,实乃可喜可贺之事。我谨代表大家,向你表示热烈的欢迎。”
春节过后不久,郑洞国便匆匆返回上海处理家事。进入六月,他带领全家人迁至北京。在周恩来总理的悉心关照下,郑洞国被委以重任,担任水利部参事一职。
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夕,毛泽东主席提议郑洞国出任国防军事委员会委员。其级别定为九级,月薪约两百七十元,且配备专车。然而,鉴于新中国初创,百业待举,郑洞国主动提出放弃专车待遇,并请求降低工资等级。最终,其月薪降至二百四十五元,这一数额直至他晚年始终未曾改变。
一日,郑洞国接到了毛主席的邀请,受邀前往其府上做客。郑洞国内心既兴奋又紧张。抗战胜利之际,蒋介石曾有意提拔郑洞国担任其侍从室侍卫长,这在旁人眼中无疑是份殊荣。然而,郑洞国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这一提议,原因在于他无法忍受蒋介石的怒吼。此次赴毛主席家共进晚餐,他心中亦不免有些不安。
郑洞国踏入毛主席的居所,毛主席便起身离开沙发,亲自迎至门庭,并用亲切的湖南乡音说道:“郑洞国,你这名字真是响亮啊!”贺龙、叶剑英等在旁闻言,亦随之露出笑容。
毛主席落座后,询问郑洞国是否抽烟。郑洞国点头表示抽。只见毛主席身边的烟盒置于沙发上,郑洞国伸手取烟,正欲点燃,毛主席却起身,亲自拿出火柴为他点烟。这一幕虽非毛主席有意为之,然而对郑洞国而言,却是极大的触动。多年来在蒋介石手下,他从未目睹蒋介石有此等亲民之举。
在蒋介石面前,郑洞国与众人无不表现出极度的谦卑与尊敬,绝不敢有丝毫懈怠,甚至时常遭受斥责与鞭挞。然而,从那一刻起,郑洞国方才深刻体会到了毛主席与蒋介石两人之间截然不同的风范。
郑洞国归顺之后,曾有一段时间闭门在家研读《毛泽东选集》并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然而,由于缺乏相关基础,许多内容对他来说晦涩难懂。在与毛主席的交流中,他不禁好奇地问道:“您是如何学习马列主义的呢?”
毛主席曾对他言道:“昔日投身工人运动之际,起初工人对我置若罔闻,我日复一日地在铁道旁徘徊,内心深感苦闷与焦灼。直至后来,我才逐渐领悟到,尽管我仍保留着孩童的面庞,身着学生装束,却与工人们之间存在着不小的隔阂。唯有放下身段,转变思想,方能使自己的立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一番话语令郑洞国顿悟豁然,深受其益,并从此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他踏上了立场根本转变的征途。
自1976年始,全国政协逐步重启工作。1979年,郑洞国先生被推选为民革中央的副主席。尽管当时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仍热情洋溢,不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上世纪八十年代,众多原国民党起义投诚部队的退役老兵纷纷寻求政策的落实。彼时,每周都有众多老兵踏足郑洞国家门,恳求援助。这些老兵往往空手而来,饱受饥渴,却能在郑洞国家中得到容身之处。离别之际,他们还需携带衣物与些许银两。除此外,还有众多老兵通过书信寻求郑洞国的帮助,期望他能出具一份证明,以证实他们的历史背景。
每月仅邮寄证明信的邮费便需七十余元,然而,在民革中央机关表示这笔费用属工作必需,应由公家承担后,郑洞国却毅然拒绝。他常说,能为国家节省一分便是一分,而他内心的那份苦楚,更是不言而喻。
郑洞国曾向身边人感慨:“这些人原本追随我,历经抗战烽火,又投身内战沙场,最终选择与我一同投诚,却仍遭遇了些许不公。”虽非其本意,但他难以割舍那些与他同生共死的战友,便在能力所及之内,尽力给予他们一些援助。
郑洞国,犹如那一时代的缩影,彼时的旧中国民不聊生,亟待有人挺身而出。他投身黄埔军校,正是为了探寻救国救民之道。此后,他在蒋介石麾下效力二十余载,终以惨败收场。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其竞争对手却将他们当年未竟的夙愿一一实现。
他曾对孙辈们感慨道:“我后半生能得此幸事,全赖追随共产党。”共产党与他自己当年报考黄埔军校时的政治理想不谋而合,使他精神有所依托,因而对共产党的拥戴更是由衷。
1991年1月27日,我国著名人士郑洞国于北京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八载。
临终之际,郑洞国感慨道:“我对国事、家事均已释怀,唯有对祖国统一之愿尚未实现深感遗憾。若将来国家得以统一,则国民革命便可称得上真正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