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港剧里的造型,怎么说呢,有点出乎我意料。
当初看《妙手仁心》的时候,最深的印象就是里面人物的专业和那种都市男女的干练劲儿,还有那些好听的BGM。但最近重温,我发现了一个我以前压根没注意到的细节,准确地说,是蔡少芬饰演的唐姿礼,她身上那套衣服,我愣是看出来点儿熟悉。再仔细一看,不是吧,那不是香奈儿的经典粗花呢西装吗?九几年啊,那会儿电视信号还没现在这么清晰,我都觉得这东西搁现在来看,也一点儿不输给那些时尚博主凹出来的造型。
这件衣服,就是那种标志性的黑白格纹,剪裁利落,肩部设计也很讲究,穿在蔡少芬身上,既有职场女性的专业度,又透着一股子港女特有的那种不经意的时髦感。你现在去翻翻那些时尚杂志,或者看看明星私服,类似的款式、类似的搭配,简直是层出不穷。但问题是,人家那是九几年,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媒体和滤镜加持,就凭着一件衣服,把那种气质给撑起来了。
那个年代的港剧,虽然技术上可能跟现在没法比,但那种服装和造型上的用心,真的值得说道说道。很多演员穿的衣服,放到现在来看,依然是经典,一点儿都不过时。那时候不像明星们恨不得一天换八套衣服,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她今天穿了什么大牌。她们更像是把衣服穿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让衣服来定义自己。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经典”吧,时间越久,越能显出它的价值。
而且,不仅仅是蔡少芬这一套,很多港剧里,比如《壹号皇庭》什么的,里面的西装、衬衫、裙子,都透着一股子精气神。男人穿得熨帖,女人看得舒服,没有那种为了“时髦”而刻意堆砌的痕迹。她们更注重的是服装和角色本身的契合度,以及传递出角色的职业属性和性格特点。所以,你看到的不是一个穿着名牌的“花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
现在想想,为什么那个时候的剧,很多人现在还能拿出来反复看,就是因为那种“质感”。现在的很多剧,画面是高清了,衣服也堆砌得更“高级”了,但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可能就是那种不被潮流裹挟,坚持自己风格的底气吧。香奈儿这牌子,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永恒的优雅,它不像很多快时尚品牌,追逐着转瞬即逝的流行。它更像是经过时间沉淀后,依然散发着光芒的宝石。
我也知道,时尚这个东西,本来就是螺旋式上升的,很多元素都会轮回。但是,真正能穿越时间的,一定是那些设计本身就足够优秀,并且能够被不同时代的人所接受和喜爱的。就像香奈儿这件粗花呢西装,它在九十年代能被蔡少芬穿出惊艳的感觉,放到依然能成为很多时尚人士衣橱里的“宝藏”。这就说明,它的生命力有多顽强。
我有时候就在想,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影视剧,在服装造型上,反而不如那个时候精细了。是因为成本问题,还是大家的审美退化了?或者说,现在更注重的是流量和话题,而不是服装本身所承载的“质感”和“故事”。你看,一个明星穿错衣服,或者穿一件“网红款”火起来,就能被媒体炒作半天。但真正的经典,往往是静默的,它不需要过度的宣传,它自己就能说话。
而且,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现在对“时尚”的理解,是不是也有点过于狭隘了?我们好像总是盯着最新的潮流,最新的品牌,却忽略了那些经过时间检验,依然能打的东西。就像我刷到的一些穿搭博主,她们的造型确实很新潮,但有时候,你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很多灵感其实都来源于过去。只她们用更现代的手法,去重新演绎了。
所以,当我在九十年代的港剧里,看到蔡少芬穿着香奈儿,那种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宝藏。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到的“贵”,而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好”。它让你觉得,嗯,这才是真正懂衣服、会穿衣服的人。
这让我想起,有时候我们看一些老电影,里面的道具,比如一辆车,一个摆件,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旧,但它那种年代感和它本身的功能性结合得非常好,一点儿都不突兀。反观现在很多追求“科技感”的国产剧,有时候硬塞进来的所谓“未来元素”,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高级感”吧,它不是堆砌出来的,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就像我看到那件香奈儿西装,它不是靠一个巨大的Logo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靠它的设计、它的材质、它穿在人身上的效果,来赢得你的认可。
现在想想,很多当年的港星,她们的衣品,真的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她们能把普通的面料穿出高级感,能把复杂的搭配穿出简洁的效果。这中间的度,真的很难把握。可能这和她们的阅历、她们对生活的理解,都有关系吧。
我不是说现在就不好,只是觉得,这种对服装的“敬畏心”,以及那种“经典永流传”的审美,好像在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被稀释了不少。大家更追求的是“即时反馈”,是“当下最红”,却很少去想,什么东西,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问题来了,当我们现在一味追求“新”和“潮”的时候,是不是也正在错过一些本可以成为经典的,却因为缺乏耐心而被我们忽略的东西呢?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