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的菲律宾,看似在搞庆典,实则在给南海火上浇油。海军陆战队75周年仪式上,国家电视台RTVM居然全程直播了他们首个布拉莫斯反舰导弹发射阵地,赤裸裸把武器展示摆到公众面前。按理,庆典是展示军容士气的场合,但把导弹阵地公开,这动作意义就完全变了味。尤其在南海形势紧绷的当下,这已经不是普通表演,而是释放一种挑衅信号。
菲律宾这次亮的,不是单件装备,而是一个完整的作战单元。两部双联装导弹发射车,一部供弹车,一部电源车和一部指挥车,形成发射到保障的闭环。这份气势就是在说:我们不是摆设,是要实战的。从交付进度看,去年4月菲律宾收到第一套系统,今年年初收了第二套,第三套预计今年后续到明年之间到位。此次展示的阵地,就是已交付系统的部署位置。
更耐人寻味的是选址。菲律宾把首个导弹发射阵地放在赞巴莱斯省,也叫三描礼士省。对着地图一看,这地方和黄岩岛直线距离约230公里,而布拉莫斯反舰导弹的射程是290公里。这个差距,恰好让它覆盖黄岩岛及周边海域。这不是巧合,这是精确针对。从这个阵地发射导弹,战术意图非常明确,就是把压力直接推到岛礁门口。
布拉莫斯的卖点之一,就是机动灵活。轮式底盘,不固定发射井,可以迅速变换位置,提高生存能力。飞行性能也被当成杀手锏:两级推进,第一级固体火箭助推器让它冲出去,第二级液体冲压发动机把速度推到高超声速,末端高度只有10米,贴海面掠海飞行,雷达很难捕捉。这些听起来很吓人,但高超声速导弹要想真打得准,有个前提,精准的战场态势感知。
问题来了,菲律宾的情报系统短板很明显。导弹发得出去是一回事,打得到才是关键。它需要配合海岸警戒雷达、自研指挥控制系统,还有可能引入日本或其他西方国家的警戒雷达设备。现在这些适配还在调试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情报侦察、指挥控制和打击链条。简单说,就是有拳头没眼睛。更现实的是,液体冲压发动机在复杂海况的稳定性还没完全验证,轮式底盘虽然灵活,但受地形限制大,多山地和岛屿环境,快速转移不见得容易。
菲律宾军工体系薄弱,维护能力不高。指望印度或者其他国家长期提供技术支持,这种依赖一旦中断,昂贵的布拉莫斯系统很可能沦为摆设。国际上类似案例不少,外部装备到手,看着威风,但水土不服、保障断裂,效果大打折扣。菲律宾急着把这套系统融入美西方的联合军演,想靠外部训练补短板,但美西方的作战体系和印度的技术标准并不一样,要无缝衔接,至少得长期磨合。而且这种参与方式,往往意味着军事决策逐渐失去自主性,更容易被外部势力牵着走。
近期菲美的联演很密集,美方承诺提供情报支持,可这种支持背后通常有政治条件。绑着菲律宾去南海搅局,才是美国的算盘。这和菲律宾口头上的“维护安全”,利益逻辑并不一致。表面是防御,实质是让自己变成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对于这种带挑衅意味的操作,中国国防部的回应既直接又精准,不接受、不纵容、不允许、不放弃。每一条都含着分量,不接受是针对虚假叙事和恶意炒作,不纵容是不给他们靠小动作挑战底线的空间,不允许是明确反对菲律宾和美西方勾连滋事,破坏南海和平,不放弃更是声明决心和意志,不会因外部试探而有丝毫退让。这些不是空头口号,而是地区稳定的实际立场,也是对菲律宾的警告:别抱侥幸。
从事实看,菲律宾的动作就是在抢占话语权。他们有完整的作战单元,有精准的部署位置,有外部支持。但缺的,是能支撑这些威慑的情报链条和保障体系,还有自身独立行事的能力。雷声足够大,雨点却可能很小。一旦本土维护和情报跟不上,这些导弹系统很可能只是好看的舞台道具。
菲律宾显然在赌,美西方的情报和演训可以弥补自己的短板。但这种模式里,他们的主动权越来越少。南海局势复杂,任何过度依赖外部的军事部署,最终都容易被外部意图绑架。面对这种挑战,中国划出的红线已经很清楚,南海的和平稳定,不会因为某一方的秀肌肉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