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价格原地杵"——这句话道破了多少人在双11狂欢购物背后的心酸?当消费者不得不拿出Excel表格计算最优购买方案时,这场购物狂欢的本质早已悄然变质。
商家套路的"七十二变"
打开购物APP,映入眼帘的不再是简单的打折信息,而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满减、预付、膨胀金、会员专享等复杂规则。李霞的经历并非个例:同一件商品在短短几小时内价格如过山车般波动,从317元飙升至670元,最终定格在523元。商家对此的解释永远是那句冰冷的"没有涨价",而平台则将责任推给"商家自主定价权"。
更令人愤慨的是商家规避价保的"创新"手段。某品牌珐琅锅早晨还是420元,中午就变成了530元;更有甚者直接下架商品或更改链接,让消费者的价保申请无处可诉。据第三方投诉平台显示,仅"双11价保"相关投诉就已突破万条,这背后是多少消费者的信任被辜负?
平台监管的"选择性失明"
在这场价格迷局中,平台真的如其所说是"无能为力"的旁观者吗?当被问及价格波动时,平台客服的标准回答是:"商品价格由商家自主制定,平台无法修改。"然而,这种说法明显站不住脚——平台既然能够收取商家佣金、制定交易规则、分配流量资源,为何对最基本的价格诚信问题却选择"放水"?
更值得深思的是,平台算法正在制造新型价格歧视。不同用户登录同一平台,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价格。这种基于用户画像的差别定价,已经逾越了正常商业行为的底线,构成了对消费者的隐形剥削。
谁该为迷失的购物狂欢负责?
双11本应是消费者与商家的共赢时刻,如今却演变成了考验消费者数学能力的"奥数竞赛"。当消费者需要在各种优惠规则中精打细算、反复比价时,购物体验已完全背离了便捷、优惠的初衷。
商家和平台必须明白:靠套路获取的短期利益,终将以品牌信誉和用户忠诚度为代价。市场监管部门更应主动作为,对价格欺诈行为重拳出击,重建公平透明的网络交易环境。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些把用户当韭菜的平台和商家,终将被市场淘汰。在这个信息日益透明的时代,唯有诚信经营才是长青之道。下一次双11,我们期待看到的不再是消费者被迫成为"精算师",而是真正的让利与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