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晚,《攻坚》纪录片作为压轴内容亮相,央视罕见展出了解放军航母编队在“统一战”中的战术布置和实战演练。特别是结合实际的战局推演,一旦统一行動开始,解放军的登陆舰队很可能在台岛东岸迎来关键一击时遭遇美国航母的突袭,而辽宁舰编队则会扮演这一重要时刻的“护卫者”。
这次演习让我们明白,不是说美军航母一到我们就退,让你来了,我们就让你有来无回。
纪录片里揭示的战术基础,其实早就引起军迷们的热议多时:台军大量兵力布置在西部海岸,而台东那边相对显得空荡荡。另外,海峡狭窄不太方便大型舰艇灵活行动,所以075两栖攻击舰和071综合登陆舰的理想位置,反倒是在台岛东岸。
一旦解放军从东岸突破成功,完成登陆,局势立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台军所谓的“反攻后方”计划就会成空,整个岛链的抵抗体系会被直接缴械,一下子就崩溃了。
问题也就接踵而至——美军自然心里清楚这一点啦。若想插手战事,最直观的做法就是攻击东边岸的登陆队伍。那些登陆舰的舰载机不多,护卫力量也不强,行动算是慢吞吞的,特别容易成为目标。所以,在演练中演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场景:美军航母突然袭击登陆舰队,想一举把解放军的主力打得落花流水。
按照演练安排,登陆队伍是在台岛东南方,而辽宁舰的编队则布置在东北位置。这一布置显然是为了应对美军从琉球群岛方向突击而来的空中力量,同时也防止“台独”高层趁机通过那国海峡逃跑到日本去。
要是美军航母打算从台岛东南海域搞突袭,辽宁舰会马上往南开,支援登陆部队,抢夺空中优势。认清哈,这可不是个人行动,而是整体系统的反应——空军会派出轰-6K,空警-500配合进行预警,火箭军导弹同步锁定目标。一旦美军航母一出现在视线范围,立马就会遭遇三方联手的集火攻击。
辽宁舰的使命,早已不局限于“守护舰队”,而是变成了主动出击、追击猎杀。
对于航母打击群而言,最怕的可不是被击沉,而是“被发现又被锁定”。纪录片强调的核心,就是只要敌方航母一暴露在解放军的探测范围内,它就不再是“杀手锏”,变成了活靶子。
如今,中国已经有了从空中、海面和水下这三个方向追踪、识别、定位美军航母的实力。此外,还有火箭军几十枚反舰弹道导弹组成的火力网,一旦战机锁定了航母,不管你跑得再快、藏得多深,都甭想跑掉。
与之相比,美军航母在西太平洋区域的不足之处也显露无遗:
第一,体系保障不够扎实。像嘉手纳空军基地那地方,离战区得上千公里,关岛更是一“天边的距离”。要是一打起来,美军航母几乎像是“孤单的战舰”深入敌阵;第二,后勤补给压力挺大。弹药、燃料、维修、通讯啥的,基本都得靠航母自己扛;第三,战场掌控能力不足。台岛东岸那块,不再是美军可以随意遨游的“安全区域”。
别以为美军航母多厉害,一个没有完整战斗体系撑腰,也就变成海上“笨重的移动靶子”。
之前,美国人一直觉得台岛东部算是“战略后方”,那边离大陆挺远,美军可以在那儿搞补给、编队和空中集结。不过这次的演习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台东海域会变成新的前线阵地。
不光是辽宁舰,整个航母战斗群、东部战区空军、火箭军,甚至东南沿海的岸基导弹系统,都加入这场反介入的格局里。就是说,只要美军航母敢靠近台东海域,面对的可不仅仅是一艘辽宁舰,而是一张复杂且致命的天罗地网。
反过来讲,以后的战场不再是美军随意决定何时参战、从哪个地方插手,而是解放军早已掌握了“区域拒止”的本事:你要敢进来,就得承担被“送到海里喂鱼”的危险。
不少人还迷信“航母对航母”的老套想法,觉得解放军辽宁舰无论怎么演练,也逃不过美军的尼米兹号或福特号的手掌心。不过实际作战可不是武侠电影里那样,单挑根本不存在。
这次演练最吸引人的地方,可不是单纯的航母对抗,而是整个体系的协作表现:辽宁舰上的舰载机精准锁定目标,空军也紧跟着派出轰炸机齐心协力攻打,火箭军的导弹更是早已待命准备发射,雷达链、预警系统、通信网络全部串联成一张完整的防空大网,真正体现了整体作战能力的提升。
真正意义上的“多域联动”早已成型,效果显而易见。
相比之下,美军的航母虽然技术先进,可要是离开嘉手纳、关岛这些支点,就没法组建完整的战斗链条。这也正是中美在台海问题上,差距逐步拉大的关键所在。
这次纪录片没透露什么“新型武器”或“黑科技”的内幕,但它传达的战略信号挺明显——如果美军胆敢插手统一战役,就得做好航母沉没、基地瘫痪的准备。
解放军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在海军力量上处于劣势,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守海防”。从辽宁舰带队支援到轰-6K进行跨区域轰炸,再到火箭军精准反舰导弹的配合,中国军队如今已经能在本土附近,对抗甚至打败以航母为中心的对方攻击团伙。
统一之战绝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而是真刀真枪的实战演练。面对解放军展现出的系统性的海空反介入实力,美军也得重新衡量一下介入台海的代价。这一切,影片《攻坚》中最想传达的那句话就是说:想来搅局?得先想好自己能不能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