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郭忠田故意放走五十辆坦克,战士们愤怒质疑,真相让所有人服气
产品展示
郭忠田故意放走五十辆坦克,战士们愤怒质疑,真相让所有人服气
发布日期:2025-10-10 13:24    点击次数:172

01

1950年11月30日凌晨,朝鲜北部的龙源里葛岘岭,气温已经降到零下二十多度。

漆黑的夜色中,一支三十多人的队伍正在山脊上挖掘工事。铁锹撞击冻土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中回响,每一下都像是在敲击钢板。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7团1营1连2排的战士们,已经连续急行军两天两夜,此刻却没有一个人敢停下手中的活。

排长郭忠田蹲在一处背风的山坳里,借着微弱的月光研究着手绘的地形图。这是一张粗糙的草图,是他在急行军途中,根据朝鲜老乡的描述和自己的观察画出来的。图上标注着公路的走向、山包的位置、还有几处可能的射击死角。

“排长,这土太硬了,挖不动啊。”四班长李大山跑过来,额头上冒着热气,“弟兄们的手都磨破了。”

郭忠田抬起头,目光扫过正在施工的阵地。战士们的动作已经明显迟缓,有人甚至站着都在打盹。他们从三所里分兵出来,为的就是抢在美军前面占据这个要隘。现在人是到了,但如果阵地修不好,等美军的飞机大炮招呼过来,这三十多个人恐怕一个都活不了。

“大山,”郭忠田站起身,拍了拍李大山的肩膀,“你带几个人,去找些树枝来。”

“找树枝?”李大山愣了一下。

“越多越好,粗细都要。”郭忠田的声音很低,但很坚定,“记住,要那种刚砍下来的,带着树叶的。”

李大山虽然不解,但还是立即执行了命令。郭忠田又叫来五班长王老虎:“老虎,你带人继续挖,但不要都挖战壕。”

“那挖啥?”

“挖防空洞,越深越好。剩下的土不要扔,堆在阵地前沿。”郭忠田指着山坡下的公路,“记住,要让土的颜色看起来很新鲜,就像刚挖出来的一样。”

王老虎更糊涂了,但看着排长那双布满血丝却依然炯炯有神的眼睛,他选择了服从。

天色渐亮,东方的地平线上泛起一抹鱼肚白。郭忠田站在刚修好的阵地上,满意地点了点头。整个阵地看起来很特别——表面上挖了很多战壕和射击工事,新土醒目地堆在四周,但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工事大多很浅,真正能藏人的是几个隐蔽的防空洞。

更奇怪的是,阵地上竟然架着四十多支“枪”——那是用树枝伪装的,远看就像一个加强排的兵力部署在这里。

“排长,您这是要唱哪出戏啊?”李大山忍不住问道。

郭忠田没有回答,而是举起望远镜看向南方。晨雾中,公路像一条灰色的带子蜿蜒伸向远方。他知道,美军很快就会来了。彭老总的判断不会错,被打散的美军第二师和土耳其旅残部,一定会选择这条路撤退。

“都进掩体,”郭忠田收起望远镜,“记住我的命令,没有我的信号,谁都不许开枪。”

02

早上8点15分,郭忠田趴在观察哨位上,望远镜一直没有放下。

身边的通讯员小陈是个十六岁的娃娃兵,第一次参加这么重要的阻击任务,紧张得手心全是汗。他不停地擦拭着步枪上的瞄准镜,这是从美军那里缴获的,全排就这么一支狙击步枪。

“排长,您说美国人真的会从这儿过?”小陈压低声音问。

“会的。”郭忠田的回答很肯定。

其实,郭忠田心里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是根据师长江潮出发前的分析,美军如果要撤退,龙源里是必经之路。这里往北是价川,往南通往平壤,是连接前线和后方的咽喉要道。

就在这时,南方的公路上扬起了一股烟尘。

“来了!”郭忠田的声音虽然平静,但握着望远镜的手明显紧了紧。

透过望远镜,他看到了八辆汽车组成的车队。最前面是一辆威利斯吉普车,后面跟着四辆GMC十轮大卡车,最后还有三辆道奇卡车。车上满载着美军士兵,看样子很狼狈,显然是刚从前线败退下来的。

“传令下去,准备战斗。”郭忠田放下望远镜,开始部署,“机枪手瞄准第一辆吉普车,步枪手分散射击,手榴弹准备好。记住,打响后第一时间消灭车上的敌人,四班负责打扫战场。”

美军车队越来越近,已经能清楚地看到吉普车上军官的脸。那是一个美军少校,戴着钢盔,神色慌张。车队的速度不快,显然是在提防可能的伏击。

500米、400米、300米……

“打!”

随着郭忠田的一声令下,机枪手扣动了扳机。密集的子弹瞬间将吉普车打成了筛子,那个美军少校连惨叫都没来得及发出就倒在了血泊中。

紧接着,步枪声大作,手榴弹如雨点般落下。美军士兵纷纷跳车寻找掩护,但公路两侧都是开阔地,根本无处可藏。不到五分钟,这支车队就被全歼了。

四班长李大山带着战士们冲下山坡,开始清理战场。缴获的武器弹药被迅速运回阵地,这些都是宝贝,接下来的战斗还用得着。

就在战士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北方突然传来了发动机的轰鸣声。那声音沉重而有节奏,绝不是普通汽车能发出的。

郭忠田猛地举起望远镜,下一秒,他的脸色变了。

“坦克!美军的坦克!”

通过望远镜,郭忠田看到了让人头皮发麻的一幕——一眼望不到头的坦克纵队,正沿着公路隆隆驶来。打头的是M4谢尔曼中型坦克,后面还有M26潘兴重型坦克,粗略数了一下,至少有五十多辆!

“排长,怎么办?”李大山跑回来,额头上全是汗。

战士们都看向郭忠田,等待他的命令。按理说,他们的任务就是堵住这条路,不让一个敌人通过。可是面对五十多辆坦克,他们这三十多个人,手里只有步枪、机枪和手榴弹,怎么打?

“全体注意,”郭忠田的声音突然响起,“所有人立即进入掩体,不许开枪,不许暴露!”

“什么?”李大山以为自己听错了。

“我说,把这些坦克放过去!”郭忠田的语气不容置疑。

阵地上瞬间炸开了锅。

“排长,您开什么玩笑!”

“我们的任务是堵住敌人,怎么能放他们过去?”

“这可是违抗命令啊!”

战士们七嘴八舌地表达着不满。他们千辛万苦赶到这里,连夜修筑工事,不就是为了堵住美军吗?现在敌人来了,居然要放过去?

郭忠田的脸色很平静,但眼神却异常坚定:“这是命令!所有人立即执行,后果由我一人承担!”

03

坦克越来越近了,履带碾压路面的声音震得地面都在颤抖。

战士们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服从了命令,全部躲进了掩体。郭忠田趴在观察哨位上,死死盯着坦克纵队。

打头的谢尔曼坦克上,探出一个美军坦克兵的脑袋,警惕地观察着四周。当坦克接近郭忠田的阵地时,那个坦克兵显然注意到了山坡上的工事。

郭忠田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如果美军发现阵地上没有人,肯定会起疑心。但下一秒,那个坦克兵的反应让郭忠田松了口气——他迅速缩回了坦克内,显然是被阵地上那四十多支“枪”吓到了。

坦克纵队继续前进,一辆接一辆地从阵地下方通过。战士们趴在掩体里,听着隆隆的引擎声,心里都憋着一股火。特别是机枪手张大牛,他的手指一直扣在扳机上,几次都想不管不顾地扫射一梭子。

“排长这是怎么了?”张大牛小声嘀咕,“咱们不是来打仗的吗?”

旁边的小陈也很困惑:“是啊,师长知道了,不得枪毙咱们?”

五班长王老虎压低声音:“都别吵吵,排长自有他的道理。”

可即便是一向信任郭忠田的王老虎,此刻心里也在打鼓。放走敌人的坦克,这在志愿军的作战史上,恐怕是头一遭。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坦克似乎没完没了。郭忠田一动不动地趴着,望远镜始终没有放下。他在等,等他想要看到的东西。

终于,当第五十三辆坦克通过后,后面出现了不一样的车辆——那是运输车队!

GMC十轮卡车、道奇卡车、威利斯吉普车,还有缴获自英军的贝德福德卡车,密密麻麻望不到边。车上满载着美军士兵,还有大量的物资装备。这些车辆显然是在坦克的掩护下撤退,以为有坦克开路就安全了。

郭忠田的嘴角微微上扬,他等的就是这个!

“传我命令,”郭忠田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充满了杀气,“所有火力准备,目标是运输车队,专打汽车油箱!”

战士们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原来排长是在下一盘大棋!坦克确实难打,但卡车可就是活靶子了。而且车上全是人员和物资,价值远超那些铁疙瘩。

“四班,准备手榴弹,炸毁头几辆车,堵住道路!”

“五班,负责侧翼火力,不让一个美军逃脱!”

“机枪手,瞄准车队中间的指挥车!”

部署完毕,郭忠田深吸一口气:“打!”

这一次,战士们把刚才憋着的火气全发泄了出来。机枪咆哮,步枪齐鸣,手榴弹在车队中开花。

第一辆卡车的油箱被打爆,瞬间起火,横在路中间。后面的车辆被堵住,进退不得。车上的美军士兵惊慌失措地跳车,但迎接他们的是更密集的弹雨。

“排长真是神了!”李大山一边射击一边兴奋地喊道,“那些坦克开过去了,想掉头都来不及!”

确实,坦克纵队已经开出去两三公里,道路狭窄,掉头需要时间。等他们反应过来要回援时,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

美军的反应也很快,军官们立即组织反击。一些士兵利用卡车做掩护,向山坡上还击。但郭忠田的阵地居高临下,火力配置合理,美军的反击显得很无力。

就在这时,天空中传来了飞机引擎的轰鸣声。

04

四架F-51野马式战斗机呼啸而来,在阵地上空盘旋了一圈后,开始俯冲扫射。

“快进防空洞!”郭忠田大喊。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挖防空洞的原因。美军最大的优势就是空中支援,没有掩体,在飞机的扫射轰炸下,步兵就是活靶子。

战士们迅速撤进防空洞。12.7毫米的机枪子弹在阵地上打出一道道烟尘,那些伪装的假阵地被打得枝叶横飞。紧接着,飞机投下了凝固汽油弹,整个山坡瞬间变成了火海。

“排长,这火太大了,会不会烧到洞里?”小陈有些害怕。

“不会,”郭忠田很镇定,“洞挖得够深,而且选的位置都在背风坡。”

轰炸持续了十多分钟。美军地面部队趁机重新组织,一部分士兵开始向山坡发起冲锋,试图夺取阵地。

“他们上来了!”观察哨报告。

郭忠田透过射击孔观察,大约有一个连的美军正在向上攻击。他们分成几个战斗小组,交替掩护前进,战术动作很专业。

“等他们近一点。”郭忠田吩咐道,“手榴弹准备好,听我命令。”

美军越来越近,已经能看清他们脸上的表情。就在他们以为志愿军已经被炸死炸伤,准备冲上阵地时,郭忠田一声令下:“扔!”

几十颗手榴弹同时飞出,在美军队形中炸开。没有任何掩护的山坡上,手榴弹的杀伤力被发挥到了极致。美军的冲锋瞬间被瓦解,伤亡惨重的他们只能撤退。

“打得好!”战士们欢呼起来。

但郭忠田知道,这只是开始。美军不会就此罢休,更猛烈的攻击还在后面。

果然,那些之前被放过去的坦克开始掉头回援。与此同时,美军又调来了更多的飞机,对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

“排长,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王老虎担心地说,“弹药快打光了。”

郭忠田看了看表,从开打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十分钟。按照计划,团主力应该快到了。他们的任务就是拖住敌人,为主力部队赶到争取时间。

“再坚持一下,”郭忠田说,“援兵快到了。”

话音刚落,北方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那是337团的主力到了!

05

团长王扶之亲自带队,两个营的兵力从两翼包抄过来,将美军车队团团围住。

美军坦克想要突围,但道路已经被炸毁的卡车堵死。坦克在狭窄的公路上施展不开,反而成了活靶子。志愿军战士用炸药包和手榴弹对付坦克,虽然伤亡不小,但效果明显。

战斗持续到下午三点才结束。当硝烟散去,整个公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美军的尸体和烧毁的车辆。

王扶之来到郭忠田的阵地,看着这个浑身硝烟、脸被熏得漆黑的年轻排长,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小郭,干得漂亮!”

“报告团长,”郭忠田立正敬礼,“二排完成任务,无一伤亡!”

“什么?”王扶之愣住了,“无一伤亡?你们顶了这么久,一个伤亡都没有?”

这确实让人难以置信。要知道,美军动用了飞机、坦克、大炮,郭忠田他们只有三十多个人,竟然做到了零伤亡。

“团长,这都多亏了排长的妙计,”李大山兴奋地说,“他让我们挖防空洞,设假阵地,还故意放走了坦克……”

王扶之听完整个过程,不禁感叹:“小郭,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居然能想出这种战术!”

其实,郭忠田的战术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他对美军心理的准确把握。

首先,他判断美军坦克部队不会在一个看似有重兵把守的阵地前停留。那些伪装的“枪”和新鲜的泥土,营造出了一个刚刚构筑完工、有一个加强排防守的阵地假象。美军坦克部队的任务是开路,不会为了一个小阵地耽误时间。

其次,他知道美军过于依赖装备优势,认为有坦克开道就安全了。运输车队跟在坦克后面,放松了警惕。

最后,他算准了美军的反应时间。坦克开过去后想要掉头回援,需要时间;召唤空中支援,也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差,足够他对运输车队造成重大杀伤。

至于防空洞和假阵地,则是为了应对美军的空中打击。美军飞行员看到阵地上有工事、有“武器”,自然会进行轰炸。但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志愿军都躲在防空洞里,被轰炸的只是一些树枝和泥土。

“高,实在是高!”王扶之赞叹道,“我这就向师部报告,给你们二排请功!”

郭忠田的这次作战,后来被写进了38军的战史。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看似天才般的战术构想,其实源于郭忠田早年的一段特殊经历。

06

1945年,郭忠田还是个十七岁的少年,在冀中平原的一个村子里给地主家放牛。

那年秋天,日军对冀中根据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大扫荡。鬼子来得突然,村里的民兵和老百姓都没来得及转移。郭忠田赶着牛群躲在村外的苇塘里,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

就在鬼子准备撤退时,八路军的一个连队赶到了。连长姓赵,是个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面对数量占优的日军,赵连长没有硬拼,而是采用了一个巧妙的战术。

他让战士们在村外的土坡上虚张声势,制造出大部队包围的假象。同时,派出一个班绕到日军背后,专打押运物资的大车和担架队。日军前面的部队听到后面遇袭,急忙回援,结果在狭窄的村道上乱作一团。

八路军趁机发动总攻,将这股日军全歼。战斗结束后,赵连长对战士们说:“打仗不能光靠勇敢,还要用脑子。敌人最强的地方,往往也是最弱的地方。”

这句话深深印在了郭忠田的心里。后来他参加了八路军,跟着赵连长学会了很多战术技巧。可惜在一次战斗中,赵连长为了掩护部队撤退,壮烈牺牲了。

临死前,赵连长拉着郭忠田的手说:“小郭,记住,打仗要动脑子。敌人越是自信的时候,越容易露出破绽。”

从那以后,郭忠田始终牢记这个教诲。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他多次运用巧妙的战术,以少胜多。这次在龙源里,面对美军的坦克和飞机,他再一次想起了赵连长的话。

“排长,您在想什么呢?”小陈的声音打断了郭忠田的回忆。

“没什么。”郭忠田笑了笑,“准备打扫战场吧。”

战场的清理工作进行得很顺利。这一仗,共歼灭美军两个连,击毁坦克十二辆,缴获汽车五十八辆,各类火炮六门,轻重机枪三十多挺,还有大量的弹药和物资。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斗彻底切断了美军第二师的退路,为志愿军在西线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师长江潮亲自来到前线,看到战果后激动地说:“郭忠田同志,你立大功了!”

“师长,这都是大家的功劳。”郭忠田谦虚地说。

“不,这次主要是你的功劳,”江潮说,“如果不是你的巧妙战术,我们不可能以这么小的代价取得这么大的战果。”

江潮随即宣布,给郭忠田记特等功,并提升他为副连长。

消息传开后,整个113师都在议论这个传奇的战斗。很多人都想知道,郭忠田是怎么想出这个战术的。

07

其实,郭忠田的成功并非偶然。

在来朝鲜之前,他就是一个爱动脑筋的战士。在东北战场上,他曾经带领一个班,利用地形和伪装,全歼了国民党军的一个加强连。在平津战役中,他又用类似的方法,配合主力部队攻克了一个重要据点。

但真正让他战术思维成熟的,是入朝作战后的残酷现实。

志愿军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装备差距悬殊。如果按常规打法,伤亡会非常惨重。所以,每个指挥员都必须开动脑筋,寻找敌人的弱点。

郭忠田发现,美军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过度依赖装备优势,轻视对手。他们认为有飞机大炮坦克,志愿军就不敢主动进攻。

第二,作战模式固化,缺乏灵活性。美军的战术都是按照手册来的,很少有临场应变。

第三,心理素质差,一旦遭遇意外就容易慌乱。特别是当优势装备发挥不了作用时,美军的战斗力会大打折扣。

基于这些观察,郭忠田制定了龙源里的作战方案。他要利用美军的心理弱点,制造假象,引导敌人犯错。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完全正确。美军坦克部队看到阵地上的假目标,本能地选择快速通过而不是停下来攻击。运输车队以为有坦克保护就安全了,结果成了活靶子。

而当美军发现上当后,他们的反应也在郭忠田的预料之中——先是呼叫空中支援,然后组织地面进攻,最后让坦克回援。这个过程给了志愿军充足的时间来消灭运输车队。

战斗结束后,缴获的文件显示,被消灭的是美军第二师的辎重营和一个步兵连,车队里还有师部的一些参谋人员。如果让这支部队逃脱,美第二师就能重新组织起来,对志愿军的威胁会很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郭忠田的这次阻击,不仅是战术上的成功,更是战略上的胜利。

08

龙源里战斗后的第三天,志愿军司令部的嘉奖令就到了。

彭德怀司令员在嘉奖令中特别提到:“337团1营1连2排在龙源里阻击战中,以劣势兵力和装备,巧妙运用战术,全歼美军一个加强连,创造了我军作战史上的一个奇迹。特别是排长郭忠田同志,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过人的战术素养,特记特等功一次。”

这份嘉奖令很快传遍了整个志愿军。各部队都在学习郭忠田的战术思想,研究如何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用智慧和勇气战胜敌人。

38军军长梁兴初亲自找郭忠田谈话:“小郭,你这次打得太精彩了!说实话,当初接到你放走坦克的报告时,我差点要撤你的职。现在看来,你比我们这些老家伙想得还要深远。”

“军长过奖了,”郭忠田不好意思地说,“我就是觉得,硬拼拼不过人家,只能想别的办法。”

“这就对了!”梁兴初说,“我们志愿军要想在朝鲜站稳脚跟,就得像你这样,多动脑筋,少流血。”

随后,郭忠田被调到师部,担任作战参谋。他的任务是总结龙源里战斗的经验,并培训其他部队的指挥员。

在一次培训会上,有人问郭忠田:“如果美军坦克停下来攻击你的阵地,怎么办?”

郭忠田回答:“那我就会改变战术。可能会派小部队袭扰,迫使坦克停下来对付我们,给后面的车队造成堵塞。总之,战术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不能死板。”

“那如果美军识破了假阵地呢?”

“假阵地只是一个方面,”郭忠田解释道,“关键是要判断敌人的心理状态。当时美军刚刚战败,急于撤退,不会在一个小阵地上浪费时间。如果是进攻作战,他们肯定会更谨慎。”

这些回答让在场的军官们深受启发。大家意识到,打仗不仅要勇敢,更要智慧;不仅要了解敌人的装备,更要了解敌人的心理。

09

1951年1月,第三次战役开始前,郭忠田被任命为338团1营营长。

在一次团党委会上,团长对郭忠田说:“小郭,你现在是营长了,手下有几百号人,责任更大了。”

“请团长放心,”郭忠田说,“我一定带好部队,打好仗。”

“我相信你的能力,”团长说,“但我更希望你能把龙源里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我们的战士都很勇敢,就是缺少你这样的巧劲。”

郭忠田深知团长的意思。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不仅自己指挥得当,还特别注重培养连排长的战术素养。他经常对部下说:“打仗就像下棋,要看清全局,还要算到后面几步。”

第三次战役中,郭忠田率领的营在攻击美军一个加强连的阵地时,再次展现了他的战术才华。

他先派出一个排佯攻正面,吸引敌人火力。然后亲自带领主力从侧翼迂回,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接近敌人阵地。当美军发现被包围时,已经来不及了。

这一仗,全歼美军一个加强连,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而郭忠田的营只有轻微伤亡。

战后,军长梁兴初在全军大会上说:“郭忠田同志的作战经验值得全军学习。他告诉我们,战争不是单纯的力量对比,更是智慧的较量。”

10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即便是最出色的指挥员,也无法保证每一次都能创造奇迹。

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期间,郭忠田的营奉命阻击美军第三师的进攻。这一次,美军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战术更加谨慎,火力配置更加严密。

郭忠田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在绝对的火力劣势面前,他的营还是付出了惨重代价。三天的阻击战,全营伤亡过半,郭忠田自己也被弹片击中左臂。

“营长,撤吧!”通信员劝道,“再打下去,全营都要打光了。”

郭忠田咬着牙说:“不能撤!师主力还没有转移完,我们必须守住!”

关键时刻,郭忠田想起了龙源里的经验。他命令剩余的战士全部撤到反斜面,利用地形躲避美军炮火。同时,派出小股部队不断袭扰,让美军误以为阵地上还有大部队。

这个战术再次奏效。美军整整轰炸了两个小时,浪费了大量弹药,却没有造成多少伤亡。等到美军步兵冲上来时,郭忠田带领战士们突然出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虽然最终还是不得不撤退,但郭忠田的营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为主力部队的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师长在战后总结会上说:“郭忠田同志的营虽然伤亡很大,但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特别是郭忠田同志,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冷静指挥,灵活作战,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1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郭忠田作为战斗英雄,被选派参加了板门店的停战谈判签字仪式。站在会场外,看着双方代表在文件上签字,郭忠田心情复杂。

三年的战争,他从一个排长成长为营长,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战术专家。他见证了太多的牺牲,也创造了不少的奇迹。

“郭营长,在想什么呢?”身边的战友问道。

“在想那些牺牲的弟兄们。”郭忠田说,“如果他们能看到今天,该多好。”

回国后,郭忠田被保送到军事学院深造。在学院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将自己的实战经验上升到了理论高度。他撰写的《论劣势装备条件下的战术创新》一文,被收入军事学院的教材。

1955年,郭忠田被授予少校军衔,并调任某部团参谋长。在新的岗位上,他继续发挥着自己的才能,为部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后,当有人问起龙源里战斗时,郭忠田总是说:“那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排战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一个指挥员应该做的——动脑子,想办法,尽可能减少伤亡,完成任务。”

但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郭忠田的奇思妙想和果断决策,龙源里战斗不可能取得那样辉煌的战果。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志愿军战史上的传奇一页。

时至今日,龙源里战斗仍然被军事院校作为经典战例进行研究。郭忠田的战术思想——“以智取胜、以巧制敌”,成为了我军的宝贵财富。

2010年,八十二岁的郭忠田在接受采访时说:“战争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肯动脑筋,总能找到克敌制胜的办法。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和平年代的各项工作。”

老人说这话时,眼神依然炯炯有神,仿佛又回到了六十年前的那个冬天,回到了龙源里的那个山坡上。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38军在朝鲜》,解放军出版社《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彭德怀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志愿军老战士访谈录》,人民出版社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