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华为这件事真真切切地让我们看到,这句话的道理有多深刻。
作为21级的技术总监,年薪高达600万,明明有机会在原来的位置上走得更远,可他偏偏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摇摆不定,带着那些技术离开了自己的岗位,而这些技术,也并非完全属于他自己。
不过就算他一个人,也扛不起多大的风浪,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一个13人的团队像“蚂蚁搬家”似的,一点点地渗透、泄露出各种信息。
幸好技术可以被盗,品行却难以改变。这东西,要么像突起的狼,威风凛凛,要么像躲在暗处的鼠,藏不了多久,总会露出马脚,届时一切伪装都难逃破绽。
那算是个不太靠谱的白眼狼,一看到有利益就变脸,不太容易对付。
张琨手里拿着北京大学的本科证和中科院微电子的硕士证,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美国国籍。
在2011年,张琨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进入华为海思,一路晋升,担任技术总监,发展到21级资深主管的岗位,年收入竟然超过了600万。
就算公司拿出这么诱人的福利,也没能把他留下来。这事儿可是让公司高层没有料到,张琨一走,意味着企业会面临很大的损失。这个损失不是人才的流失那么简单,而是核心技术的失落。
事情尘埃落定之后,所有的细节也终于逐渐清楚了,咱们才知道王琨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把华为海思的技术偷走,用于自己那边的。
原先,在2020年底之前,王琨就开始筹划他的“宏伟方案”了。一开始,他先是拉拢了自己最信得过的手下来帮忙,可是光靠两个人的力量,可远远不能搞定整个事情的推进。
之后,他又开始试图拉拢周某、顾某某等人,在公司内部组成了一个WiFi芯片核心高管的小圈子。在王琨的安排下,他们陆续对公司各种数据暗中偷取,涉及芯片的算法、方案、封装等等方方面面。
2021年2月,时机一到,张琨率先从华为海思辞职,然后打着“要搞国产芯片”的旗号,在南京创立了尊湃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那些还在华为海思工作的“自己人”则继续用照片、手稿啥的,把华为的核心技术资料搬到尊湃,甚至后来还出现过员工白天在华为,晚上在尊湃的情况。
就是这一年不到的时间,王琨和他本人联手合作,把华为海思的技术几乎全部搬了个底朝天。华为在他们面前,也就变成了个赤裸裸没有秘密的样子。
露出尾巴
为了不让高层发现,这些“自己人”就开始一个个陆续离开华为海思,有的还会为了躲避华为的竞业限制,把自己的名字改一改,比如周某变成了胡某,顾某某也成了杜某某。
他们一离开华为,就跟着王琨一块来到尊湃,然后用偷来的技术和办法,把自己的公司运营得挺不错。
到了2022年5月,尊湃通过各种手段,从十几家机构那里筹集了数亿元的Pre-A轮融资,公司的估值也升到了5亿元。
没多久,华为就盯上了王琨,原因是尊湃宣布他们成功开发了首款WiFi6芯片,说实话,这距离公司成立还不到两年,发展速度那叫一个快,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就是因为这份心急,自己的小尾巴露出来了,虽说尊湃后来赶紧把内容改了,出了第二版,但总归还是比别人晚了一步。
华为率先出手,展开对尊湃芯片的分析,结果发现其中的40个技术点与华为的商业秘密有90%以上的相似度,而尊湃偷取华为机密的事情也因此铁证如山。
在华为动手之前,张琨早就发现了点不对劲,立刻采取了应对措施,不过一直没能搞出能避开侵权的反向工程方案,最终还是挡不住警方和公安指挥部那如飓风般的行动速度。
最终判决
到2023年底,张琨领头的14人盗窃团伙全部落网,警方追捕到他们,没有一个漏网。尊湃的7台服务器被查封,涉及的资金共计被冻结9965万。
2025年7月28日,这起案子在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终于敲定了结果。
作为这个案子的主谋,张琨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没收所有违法所得的资金,同时罚款300万元。还限制他在刑满释放后的5年内不得从事芯片行业,这位“WiFi之王”也就此跌落。
其他13名从犯也都被判了不等于1到5年的有期徒刑,总共14个人的罚款加起来也高达1350万元。
不仅张琨葬送了自己的职业道路,其余13个人也因为尊湃被强制解散,所有的技术资料都被销毁,想再翻身几乎不可能了。
结语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自己一技在手,哪怕走到哪都不怕吃不了饭,可如今的局势却是民心丧失,没有人愿意再接纳这个离经叛道的罪人了。
虽然说“想做将军的士兵才是真正的好士兵”,但这可不是通过走捷径或者走旁门左道来实现目标的办法。真正取得成功,还是得有坚实的基础,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稳妥、走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