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1996年,石家庄一老人花费48年找到部队,报告首长:任务已完成
新闻动态
1996年,石家庄一老人花费48年找到部队,报告首长:任务已完成
发布日期:2025-08-04 19:44    点击次数:150

1996年,石家庄一老人花费48年找到部队,报告首长:任务已完成

1996年,年关将近,原本肃穆的辽宁省本溪市桥头镇的军营中,又多了一份欢快的节日气息。

编辑搜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就在这热闹的春节气氛中,一位外出执勤的士兵却发现,在冰天雪地里躺着一道身影,走过去一看,竟然是一个身着陈旧军装的老人,躺在雪地中许久,老人的体温已经开始流失。

士兵赶忙背着老人回到军营内的卫生所,经过医生的一番治疗,老人身体状况逐渐转好,但是他醒来后的第一句话让所有人都十分意外。

“请问,这里是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吗?”

老人的问题让所有人都糊涂了,这是什么年代的军队番号?大家跟老人一番交流之后才明白,这个七旬老人名叫常孟兰,是一名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老兵,为了找部队花了48年,今天是来复命的!

编辑搜图

常孟兰老人

老人的离奇经历让军医们不敢妄下判断,连忙请来军营中军衔最高的王永久团长。

当王永久团长询问常孟兰的目的时,常孟兰当场起身向王永久敬礼,然后大声喊道:

“原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八连二排排长常孟兰,奉命于1948年11月19日,率领七位战士在延庆桑园镇执行阻击任务,掩护全团撤退,遵照上级指令,坚持到最后一刻,已知两名战士阵亡,其他战士下落不明,我与部队失去联系,任务已完成,请首长指示!”

常孟兰的汇报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王永久打量着眼前的老人,恍惚间,他突然回忆起一张老相片,那是在清风店战役中立大功的战士们的合照,其中一位战士的相貌与常孟兰十分相似!

编辑搜图

常孟兰老人

为什么一个士兵花费了48年才寻到老部队,常孟兰在完成阻击任务之后究竟又发生了什么?

机关枪打下飞机的英雄

常孟兰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张楞乡,1946年时,还是20岁小伙子的他去石家庄郊外的一处亲戚家走动,当时,石家庄是国统区,而他的亲戚则是在国民党军队中当兵。

在常孟兰留宿亲戚时,正好遇上了解放军来国统区,好巧不巧,常孟兰被当做国民党的士兵给抓了去。

在审讯过程中,常孟兰解释清楚了情况,解放军没有为难他,直接让他离开。

编辑搜图

但常孟兰却有些不甘心,他经常羡慕亲戚能在军中当兵,现在好不容易接触到了解放军,常孟兰试探性地问道,能否留他在军中当兵。

常孟兰是乡里做农活的好手,身强体壮,解放军方面一看他就知道是个当兵的好材料,看他积极性这么高,汇报上级后很快便通过申请,常孟兰就此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常孟兰虽然是农民出身,但却是小学毕业,这在当时的部队里算是高学历了,靠着能写点基础的文字,并且性格随和,很快常孟兰就融入到军队中。

在战场上,常孟兰的表现也令人佩服,他往往是冲锋陷阵的第一人,杀敌时最为英勇。

编辑搜图

靠着小学文凭和一股子狠劲儿,常孟兰很快就从一个底层士兵成长为机关枪班的班长,后来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

1947年,他还在清风店战役中留下了传奇般的事迹,当时国民军队的火力十分凶猛,还有一架战斗机在空中不断发射子弹,对解放军造成巨大压力。

那一役损失惨重,在旅长负伤,参谋长被流弹打死,军事装备被压制的情况下,解放军的士气降到了冰点。

常孟兰躲在战壕里,看着远处那架敌机又是低空俯冲过来,怒上心头,喊道:“你奶奶的,就你们有飞机是吧!”

编辑搜图

国民党的战斗机

常孟兰这一仗打得憋屈,突然地情绪爆发让他直接跳出战壕,端起手里的机关枪就朝空中的敌机扫射。

在战友眼中,常孟兰的举动无疑是送死,战场上子弹如雨点般密集,稍有不慎就要命丧当场,而朝着飞机扫射更是浪费子弹。

可就在众人不以为意的时候,他们发现那架敌机呼啸的引擎声似乎变弱了,定睛一看竟然还冒起了黑烟,并逐渐演变成熊熊烈火!

常孟兰都看呆了,国民军战斗机燃着大火,头朝下直接撞到了地面上,他竟然靠着机关枪击落了一架敌机!

编辑搜图

常孟兰老人

还没等常孟兰回过味来,一颗子弹划过了常孟兰的胳膊,给他留下了一道永久性的伤疤,仿佛是一个勋章一般,纪念着他今天创造的奇迹。

敌军飞机被击落,所有战士都受到了鼓舞,士气高涨,之前被飞机压制的憋屈情绪一扫而光,一个个都跳出战壕发起新一轮进攻,国民军被打蒙了,原本大好的局势竟然被一架机关枪给逆转了。

敌机被常孟兰用一架机关枪击落的事迹很快传到了军区司令员耳中,他特地打电话给常孟兰,夸赞常孟兰是神射手,并且将这一事迹公告全团,让所有士兵都向他学习,也因为这件事,常孟兰被授予特殊功勋,由班长晋升为了排长。

编辑搜图

云盘山

清风店战役很快推进到了最后关头,敌人在云盘山的制高点上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久战不下,常孟兰竟然主动请缨,组成一支突击小队,为部队打开一个突破口。

这项任务十分艰巨,但常孟兰又奇迹般地完成了,只花了十分钟,就将象征着解放军的红旗插到了山顶上,山下的大部队立马跟上,发起总攻击,以大胜姿态夺下云盘山。

由于清风店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有记者特地邀请常孟兰和其他战斗出色的战士拍照留念,看过这张照片的都知道,上面那个叫常孟兰的战士,用一挺机关枪打下了一架飞机,还只用十分钟就完成了突破任务。

编辑搜图

这也是为何多年后,王永久见到老年的常孟兰还能够回忆起那张照片中的人物。

没有吹响的军号

1948年冬天,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同时也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当时,常孟兰所在的三十团经过长达240里的数日行军早已疲惫不堪,准备在北平延庆县桑园镇稍作休息,却在这个地方遭遇了国民军的大部队,双方马上展开交火。

我方长途行军筋疲力尽,而对方则人数众多还有精良装备,常孟兰所在的部队根本不是对手,一旦被拖入鏖战,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

编辑搜图

这一场遭遇战也是战略方针之外的作战,没有必要和国民军耗下去,三十团团长当机立断,必须连夜转移,不然都得死在国民军的枪口下。

马上,团长就让三营八连连长和有海制定出一个阻击计划,需要留下一小队人在撤退路途上进行阻击,拖延敌军追击的速度,这样才有可能逃出生天,那么问题来了,要派谁去执行这项任务?

常孟兰又一次站了出来,有了常孟兰带头做示范,排里其他战士也纷纷站出来,他们甘愿为部队做牺牲。

常孟兰并没有全部接下,他自从当上了排长就经常和士兵聊天,了解大家家中的情况,他知道有些人家中困难,有老人和妻子需要赡养,还是家中独子,这些人不能留下。

编辑搜图

解放军

他挑选了七名战士,这七名战士大多单身未婚,而且家中还有其他兄弟姐妹可以赡养老人,即便他们牺牲了,他们背后的家庭也不会崩塌。

小队集结完毕,连长和有海向阻击小队说道,只有听到连长的军号声,才能撤退。

常孟兰向这七名战士询问,是否认识到这一次任务的风险,因为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次任务,是否愿意战斗到最后一刻。

所有人的回答都是统一的“愿意”,没人有丝毫的犹豫,就此,由常孟兰组织的八人小队,担负起阻击敌方、掩护整个三十团撤退的任务。

编辑搜图

在正式执行任务前,常孟兰翻开地图,认真研究了三十团撤退路线上的地形,他发现有一处高坡是敌人的必经之路,非常适合埋伏,因此将这里设定为阻击点,八个人背上枪支和弹药补给,在夜色的掩护下,匆匆赶往高坡。

常孟兰还特地让一位最年轻的战士埋伏在较为靠近后方的位置,方便他能够及时听到代表撤退的军号声,因为那一声军号,是八个人全部的存活希望,而常孟兰则和其他六名战士埋伏在一堆乱石中,架好机关枪,等待敌军的到来。

八人小队,面对高坡下的国民军,常孟兰感受到了军旅生涯中最大的压力,甚至比那次清风店战役更甚,因为他们此时只有单薄的八个人。

编辑搜图

敌人逼近,进入到射程范围中,常孟兰一声令下,高坡上瞬间亮起数道枪火。

机关枪子弹伴随着手榴弹,不要命地往国民军行军阵列中砸去,敌军一时间慌了神,误以为是解放军佯装撤退,其实早就全部埋伏好了。

过一会儿才冷静下来,组织起一次又一次的冲锋,靠着地形优势,无法一次性派上大部队,常孟兰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多波进攻,二十多分钟内,常孟兰手里的机关枪枪口就没有停歇过,而敌人的攻势没有丝毫减弱。

炮火连天,枪炮声不断响起,或许是军号声被这炮火声给掩盖,负责听军号的年轻战士迟迟没有听到撤退信号,而另一边,常孟兰他们已经支撑不住了,机关枪过热将导致炸膛,而且弹药补给也即将告罄。

编辑搜图

负责听军号声的小战士坐不住了,跑过来对常孟兰喊道:“排长,我一直没听到军号声,大部队应该走远了,咱们也撤吧!”

常孟兰当即拒绝,说道:“没有军号就不能撤,军令如山,我们不能当逃兵!”

其实常孟兰心里也急得不行,但是他认为,作为军人的天职就是听从命令。

随着敌人包围地逼近,常孟兰小队的地形优势逐渐消失,而且敌人又朝天空释放了一颗照明弹,所有人都被暴露在强光下,在光照指引下,敌军用迫击炮投射了数枚炮弹,其中一枚打中高坡,在火焰中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

编辑搜图

照明弹

阻击小队被瞬间冲溃,弹药也打完了,没有任何的阻击作用,这个时候军号依然没有响起,常孟兰也只得宣布撤退。

但是在荒山野岭中辨认不清地形,后方还有敌军追击,黑暗中后撤的阻击小队马上就跑散了,天亮时,常孟兰已经找不到其他士兵的身影,他也早就与大部队走远,根本无从寻找。

无奈之下,常孟兰只得回到老家,村里人笑他是逃兵,根本不相信他用机关枪射下飞机的事迹,自此,一名战斗英雄又变成了一个贫寒的普通农民。

寻找了48年的部队

回到家乡后,常孟兰一直忘不了三十团团长和有海的命令,他是一个军人,不管任务最后完成得如何,他都应该复命报到,他暗中发誓,一定要找到部队,牺牲的那两位队友更不能白死。

编辑搜图

北京老照片

1950年,常孟兰四处借钱凑够了路费,只身一人北上,他要去北京寻找部队下落。

好不容易,常孟兰找到了北京负责管理失散老兵的办事处,在通报了身份信息后,迟迟得不到答复。

因为,当时的十旅三十团已经被改编成190师570团,并且已经开赴朝鲜战场,此时根本联系不上,加之当时那个年代,有大量的老兵在战争中失踪,核实身份的工作量太大,导致进度十分缓慢,等了三年也没等到结果。

为了找到原来的部队,常孟兰后面靠自己天南地北地寻找,甚至寻到了一些早年相识的战友家中,可惜战友也在战场上牺牲,无法成为常孟兰身份的证明人。

编辑搜图

常孟兰四处漂泊奔波,一直处于流浪状态,常常是以拾荒作为经济收入来源。

1984年,常孟兰幸运地被一所军校的食堂收留,在食堂后厨负责烧开水,军校领导王定庆少将听闻了常孟兰的事迹,亲自拜访他,王定庆愿意相信常孟兰的说辞,因为常孟兰的军人气质做不了假。

当得知常孟兰还在清风店战役中立功的事迹后,王定庆翻出了一张老旧的《晋察冀日报》,在1947年的一篇报道上,确认眼前的男人正是在清风店用机关枪打下飞机的英雄,王定庆决定要帮助他,英雄不该寂寂无名。

编辑搜图

1996年,在军校领导王定庆的帮助下,已经是七旬老人的常孟兰终于得知了部队的消息,当时常孟兰已经回到故乡,王定庆电话联系上常孟兰,告诉他老部队已经改编成一个炮兵团,军营就驻扎在辽宁省本溪市。

苦苦寻找了48年,终于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常孟兰当即就下决心要去辽宁寻找部队。

他顾不得已经接近年关,村里挨家挨户都正在置办年货准备过年,而常孟兰则是去各家借钱凑路费,要去东北找老部队复命!

村里的人都劝他说:“都过去这么多年了,部队哪里还记得他。”

编辑搜图

常孟兰不在意,他心中只有这一个想法,谁来劝他都不好使,花了一天时间凑够路费,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市里火车站,买了一张去往辽宁的火车票。

到了目的地一打听,常孟兰才知道部队驻地并不在本溪市,而是在市下辖的一个叫桥头镇的地方。

这时快要过年了,已经没有从本溪市里去往桥头镇的班车,老人却一刻也不想耽搁,竟然选择搭了一辆去往桥头镇的牛车,又徒步去桥头镇郊外的军营,独自踩着雪地前行。

镇子和军营相隔十几里地,在雪地里前进更是费劲,七十多岁的老人经过长途跋涉,饥饿和寒冷拷打着他的肉体,步伐逐渐飘忽。

编辑搜图

在临近部队军营时,因为体力不支而晕倒在路边,后来,晕倒的常孟兰才被外出的战士发现,正如开头所说的。

炮兵团现任的王永久团长,核实常孟兰老人身份无误后,所有人都知道了常孟兰老人多年来的经历,都被他的军人精神深深感动。

部队上下都希望常孟兰老人能获得妥善的安排,因此请示上级希望能将常孟兰老人送至军队养老院,让常孟兰颐养天年。

谁知常孟兰竟然回应道:“我此行是来复命的,不是来要奖赏的,而且我也没能承担起阻击小队的责任,最后只能溃败而逃。”

编辑搜图

常孟兰和战士在一起

其实相较于军功,常孟兰始终最放不下的就是那一声没有响起的军号,但凡军号声能够早点响起,阻击小队里的战士可能就不用牺牲,因此他希望能够见见当初的连长和有海,他想亲口问一问,为什么当年的军号声没有吹响,究竟发生了什么。

王永久当即派人去查找关于和有海的一切资料,发现和有海已经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常孟兰的疑惑只能不了了之。

后来,常孟兰的事迹还被中央台关注到,东方时空特地为他做了一期《为了那一声军号》的节目。

2005年,常孟兰老人与世长辞,被安葬在烈士陵园中,又与他的战友们在一起团聚。

编辑搜图

常孟兰是《集结号》中谷子地的原型

直到2008年,以常孟兰老人为事迹改编的电影《集结号》在全国热映,突然有人称自己的爷爷就是和有海,并没有在朝鲜战场上牺牲,而且还活着。

原来当初去查找和有海连长的资料时,将姓氏弄成了“何”,导致出现了错误信息,其实和有海退休后一直在家中。

和有海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害怕吹响军号会暴露大部队撤退路线,再三考虑之后就没有吹响,和有海对于常孟兰的经历非常愧疚,他称赞常孟兰是当时连队里最英勇的战士。

编辑搜图

和有海老人

常孟兰老人虽未能如愿得知事情缘由,但他的事迹却能激励后世的人,让人明白什么叫值得一生去践行的使命,什么是军人精神,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