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华盛顿宣布对中国加一轮新关税。
地点是白宫,条目很细,电动车、太阳能、芯片都在内。
到了今年秋天,风头还在往上走,没见松。
企业开会加班,银行风声紧。
两边都在掰手腕,节奏更硬。
,美国到底卡在哪儿。
先看关税这块。
美方把中国电动车税率提到100%,当年就生效。
太阳能电池到50%,港口起重机、磁体也加码。
芯片相关产品到2025年要冲到50%。
这些都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
因为这个,涉及的行业成本马上抬起来。
接着是管芯片的出口限制。
2023年10月,美方再次收紧高端AI芯片对华出口。
此前为中国做的降配型号,后来也被点名。
到了今年,不少订单被搁置,交付拖延。
企业只能绕着规则做减法。
结果是市场自己在重排队。
英伟达这家领头企业,态度也很明白。
黄仁勋多次公开说,太严的限制会伤到美国公司。
他强调要在合规框架下服务中国客户。
意思是能卖就卖,不能卖就不碰红线。
同样的话,他在多场活动都提醒过。
这不是情绪,是生意账。
在中国这边,买家也不等人。
不少互联网公司转向国产算力,像华为等方案。
服务器厂商跟着调配,采购结构变了。
英伟达在高端货上份额被挤压,这是事实。
美国设备商在华项目也受影响。
这是一前一后连着的链条。
农业这块,情况更接地气。
美国大豆对中国的出货年年在变,跟价和政策走。
遇到加税口水战,订单就犹豫,船期就拖。
农民看着巴西的竞争,心里没底。
同样的,还有玉米、猪肉,也跟风摆动。
买卖这事,最怕不稳定。
再看关键矿物。
美国很多稀土加工环节还在中国。
本土项目在建,德州等地有新厂,但产能有限。
供应一紧,新能源链条跟着抖。
企业要囤料,财务压力就上去。
这是硬约束,不是喊口号能解。
金融这边,老问题还没过去。
2023年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接连倒下。
核心原因就是加息太快,持有的债跌价。
存款外流,流动性断档,最后被接管。
这个坑到现在还在填。
美国监管说得很直白:风险还在看着。
到了今年,地区性银行压力续上。
商业地产空置高,老办公楼贷款压得喘。
纽约社区银行就是典型,补资本、换管理层。
银行股一跌一涨,市场神经紧绷。
企业续贷更难,利率也不肯降。
钱的通道不顺,小企业先受苦。
财政这块,同样拉扯。
国会两党为预算吵不停,多次靠临时拨款续命。
政府停摆的牌不时拿出来威胁。
军人工资优先保,民用项目常被拖。
地方政府也跟着等批复。
久而久之,政策计划都短线化。
问题根子不复杂。
华盛顿把对华下棋和国内稳增长拧在一起。
一会儿加税,一会儿限出口,企业没法做长单。
金融在去杠杆,产业又要扩产,节奏打架。
消费者买到的东西更贵,企业投资更慢。
这就是连锁反应。
对中国这边也是一样。
加税逼出国产替代,速度更快。
供应链被迫分家,双方成本都上去。
技术交流变少,研发迭代也慢。
掰手腕是掰到了,但代价不小。
这就是你来我往的结果。
沟通还在继续。
北京多次接待美企负责人,像黑石的苏世民等。
王毅当面说不赞成“脱钩断链”,话说得清楚。
美国不少企业也公开表态,希望保住市场。
安全条线还在收紧。
两边的声音并存,窗口还开着。
夜里,硅谷一间机房里,工程师站在空着的GPU机架前。
他手里捏着采购清单,邮箱里躺着三封合规审查回复。
同事在另一排机架装网线,进度被卡在最后一环。
外面风很凉,屋里风扇很响,屏幕上的训练任务排到下周。
他抬头看了一眼时钟,又低头改方案。
下一步,华盛顿是继续加码,还是给企业留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