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光皇帝会选择身体有缺陷且平庸的咸丰作为继承人,而不选能力强的老六呢?关键在于他被误导了。
众所周知,道光皇帝离世后,他的四儿子奕詝继承了皇位,后来被人们称为咸丰皇帝。
史书上记载,咸丰皇帝奕詝还是皇子的时候,有一次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大腿摔伤了,我们叫“伤股”。虽然后来请了医生,但伤势一直不见好。
因此,他落下了终身的伤病,行动起来变得很艰难。
咸丰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天花,脸上就多了些疤痕。简单来说,咸丰就是个脸上有点斑,走路也不是很利索的人。
说起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也就是咸丰皇帝的弟弟,但不是同母所生的恭亲王奕?, 他的相貌真是英俊潇洒。
在那个时代,文人何刚德在他的书《春明梦录》中,称赞过恭亲王奕?长相非常英俊,鼻子挺拔,气度不凡。
另外,曾国藩的下属赵烈文曾经见过恭亲王奕?年轻时的照片。他描述说,恭亲王当年是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
大家的评价大同小异,基本上都在说老六奕?比他哥哥咸丰要帅气不少。
说到底,外貌确实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之一,但这跟一个人的能力强弱关系不大。不过,要是真要比较的话,奕?的能力确实比咸丰强,而且强了不少。
咸丰的老师杜受田以前就很实在地说过,咸丰的智慧和能力,跟奕訢比起来,那简直是“差远了”。
在许多历史记录里,人们都对老六奕訢赞不绝口,形容他“眼光独到,非常聪明”,还用了很多类似的词来夸奖他。
当时的外国朋友都夸奕訢聪明、反应快、有洞察力。
说到底,要是比外貌,老六奕訢可是相貌堂堂,十分出众。要说能力,奕訢聪明伶俐,根本不是咸丰那种平庸之人能比的。
人们常说父亲最懂儿子心,对自家儿子的性格和习惯,老爸们心里通常都有数。
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老六那么有能力,老四看起来就挺一般的。道光皇帝当年选继承人的时候,为什么偏偏选了老四咸丰,而没选老六奕訢呢?
简单来说,道光皇帝做那个决定,其实是因为被别人误导了。
那时候,道光还没当上皇帝之前,就有了一个儿子,名叫奕纬,还是他的大儿子呢。不过,奕纬的妈妈家境不好,所以道光对他也不太重视。
道光皇帝在位期间,他的第二个儿子和第三个儿子相继出生,但不幸的是,这两个孩子很快就去世了。更加令人意外的是,在那之后的几年里,道光的后宫再也没有传出新生儿的喜讯。
那时候的道光皇帝已经47岁了。
到这个时候,道光对于还能不能有别的儿子出生,心里 really 没谱了。所以他眼下唯一还在世的大儿子奕纬,就成了他最后的指望。
于是,道光皇帝对奕纬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弯,不再小看他,反而十分关心他,甚至还会亲自询问奕纬的学习情况。
奕纬是皇帝的长子,宫里那时候就开始有人传,说等道光皇帝去世后,皇位肯定轮到奕纬了。
本来应该是一件大好事,但不幸的是,奕纬福分薄,享受不到这么大的福气。
他小时候没人管教,所以一点也不像个皇子。后来听说自己有可能会当继承人,他就变得嚣张起来。他还对教课的老师说,如果当了皇帝,头一件事就是要老师的命。
这样的儿子,道光怎么能不生气呢?有一次,道光气急了,对着奕纬踢了几脚,正好踢到了他的腰部。没想到,奕纬回去没多久,就去世了。
这次,道光皇帝愣住了,心想这难道是要断了他的香火吗?为了不让这件事发生,道光皇帝开始努力“播种”。幸运的是,没过多久,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出生了。
后来,道光继续努力,又生了四个儿子。加上咸丰,一共有了六个儿子。
有了儿子确实是一件好事,但随着儿子们渐渐长大,道光自己也日渐衰老,他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
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得找个未来当皇帝的人选,那该选谁呢?
在道光皇帝的六个儿子中,老七、老八、老九都还很小,什么都不懂。老五已经过继给别人了。因此,如果有可能被立为皇储的话,只剩下老四咸丰和老六奕?了。
这两个人的表现真是天差地别,一个像在云端飞舞,一个像在泥里挣扎。
说起外貌,咸丰皇帝走路不太稳,脸上有不少麻点,而老六则是英俊潇洒。论起才能,咸丰皇帝表现一般,老六却样样在行,无论是骑马射箭还是读书写字,都非常拿手。
道光皇帝有两个儿子,但他们的差别实在太大,这让他很为难。因此,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决定该立哪个儿子为储君。
简单来说,他心里没底,拿不准该怎么办。
咸丰在当皇子的时候,心里很清楚,道光皇帝的犹豫不决。因为他在所有皇子中年纪最大,又是正室所生,按理说,他成为继承人的机会挺大的。
从康熙皇帝晚年的时候开始,清朝选择继承人不再只看重是不是正宫娘娘的儿子,而是更看重个人的能力。因此,按照这样的规矩,咸丰皇帝是否能够顺利继位其实并不确定。
尤其是有个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弟弟,咸丰觉得自己几乎没什么希望了。
咸丰肯定不想就这么被动地等着坏事发生,但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改变现状。正当他心里七上八下、拿不准主意的时候,他的恩师杜受田给他出了一条好主意。
其实就是得“另辟蹊径”。
杜受田当了多年咸丰的老师,心里特别明白咸丰的能力。他直接跟咸丰说,要是论本事,跟老六奕訢比,咸丰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完全没法比。
而且,差距这么大,就算我们使出浑身解数去追,恐怕也难以追上。
所以我们需要换个方法,从其他角度寻找智慧取胜的机会,如果只靠硬碰硬,咸丰皇帝肯定输定了。
杜受田给咸丰出了个好主意,简单四个字:“隐短扬孝”。
藏拙示孝其实是一种策略,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的不足藏起来,用善良和孝顺来赢得别人的认可,最后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做法主要是通过展现好的一面,掩盖缺点,来获取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咸丰皇帝也很赞同这个想法,杜受田给他出了一些好主意。咸丰按照这些主意做了几件事后,没多久,果然就把他父亲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
有一次,道光皇帝带着咸丰和老六奕訢等人去了木兰围场打猎。大家都知道,自从清朝入主中原后,皇帝们特别喜欢组织这样的狩猎活动。这是为啥呢?主要是为了展示满族人的勇猛,同时也提醒宗室贵族不要忘记祖先的传统。
所以,围猎时谁能射中最多的猎物,谁就能得到皇帝的夸奖。
老六奕?是个骑马射箭的能手,所以理所当然地走在队伍的最前端。他的本事很大,不一会儿就捉到了不少猎物。
咸丰这边一共猎到了多少猎物呢?结果是,从头到尾一个都没猎到。
当道光帝责问咸丰为何空手而归时,咸丰立刻说出一番话,瞬间化解了道光帝的怒火,还得到了他的连连夸奖。
咸丰皇帝当时是怎么想的呢?其实很简单,他说现在正是春天,所有的生物都在复苏、生长,万物都开始繁衍了。所以,他心里觉得过不去这个坎儿,不忍心随意伤害这些生灵,觉得这样违背了自然的规律,不符合天理。
当春天来临时,所有生物都在忙着繁殖后代,小鸟和野兽都在精心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时,人们都不忍心去打扰它们,担心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正如古书《清史稿》中提到的那样。
咸丰皇帝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如果单纯从保护动物的角度来看,他的话还算有些道理。但是,木兰围猎是清朝皇室延续多年的传统活动。因此,他的话根本站不住脚。
而且,他这么一说,反而让杀得最多的老六奕陷入了既不仁也不义的尴尬境地。
然而,道光帝却有不同的看法。他非常赞同咸丰帝的话,觉得这体现了咸丰帝的心怀慈悲。他立即表扬了咸丰帝,并直夸道:“这才是真正帝王应该说的话。”
很明显,这些话肯定是杜受田指导的,这一回合,咸丰赢定了。
除了那件事,还有一件事让道光皇帝对咸丰特别满意,心里基本上已经决定要立他为继承人了。
那时候,道光帝的身体已经不是很好,经常躺在床上起不来。有一次,他特意把咸丰和六阿哥奕詝叫到宫里,想好好看看他们的表现。
怎么考察他们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两个人聊聊国家治理和他们对国家大事的看法。简单来说,就是测试一下他们的政务水平怎么样。
对于老六来说,这事儿简直是小菜一碟,他稍微想了想,就开始不停地讲起来,各种主意和计划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
等他讲完,轮到咸丰发言,他却没说怎么管理国家,反而跪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哭,哭得可伤心了。
道光帝听完后,心里也是一阵茫然,心想这是怎么回事?我只是让你谈谈治国的策略,至于哭成这样吗?
道光心里犯起了嘀咕,便向咸丰发问。咸丰回答完后,道光心里猛然一震,感动得几乎要掉下眼泪。
咸丰就是咸丰帝,他讲的话就和别的皇帝一样,是统治国家和处理政事的。不过,他的一些决定和政策,让清朝的国运每况愈下。简单来说,咸丰就是清朝晚期的皇帝,他的统治时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自从他爸爸生病后,他就没心思读书了,每天都在担心爸爸的健康。因为心里一直想着这件事,加上心里很难过,所以才会答不上来。
所以他说话时说,无论比赛结果如何,最重要的是他老爸能好起来。这就是他最想看到的。
道光听完这些话,眼睛也湿了,心里想着:还是四弟最贴心,他什么都不多想,只希望我早日康复。
相比之下,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忙忙碌碌的。一比较,谁心里真正关心你,谁最在乎你,那是谁都能看出来的。
就这样,咸丰暗中努力,不仅悄悄提高了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好感,还顺便给弟弟奕?设了一个圈套,让他完全没有察觉。
多亏了杜受田在一旁悄悄指导,咸丰把自己的缺点都巧妙地遮掩起来,反而把仁义和孝顺这些好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结果就赢得了道光帝的赏识。
最终,在1846年,道光皇帝决定让咸丰继承皇位。他亲自写下诏书,并依照清朝的传统,将诏书密封保存。
在道光三十年正月,也就是公元1850年2月,道光皇帝身体不好了。他赶紧召集大臣们,亲自写下了诏书,宣布皇四子奕詝成为继承人。没过多久,道光皇帝就去世了。于是,奕詝就当上了皇帝,人们称呼他为咸丰皇帝。
上面提到的就是为什么道光皇帝选择了走路不太利索、能力一般的一品点当接班人,而不是选能力各方面都不错的六弟奕?的原因。
搞清楚了储君位置的那些事儿,有人可能会想,咸丰这皇帝怎么当得这么顺当呢?再说了,道光皇帝选人的能力,好像有点不太靠谱,就好像有点迷糊似的。
咸丰故意表现得很“低调显孝”,这简直就是在“糊弄”道光帝!
话说回来,在整个过程中,咸丰确实有点儿骗老爹的成分,可这一招还真挺管用的。
俗话说,皇帝的心思就像天上的云,变幻莫测。道光帝在众多帝王中,并不是特别出类拔萃的一个,但他毕竟也是九五之尊。
所以,要是说咸丰凭借这点小把戏,就把道光给糊弄过去了,那显然不太可能。毕竟,道光再怎么糊涂,也比那个司马衷要精明得多。
因此,咸丰能够登上皇位,可不仅仅是因为能说会道。
新的问题来了,为什么最后道光帝没选那个各方面都挺出色的老六奕呢?
确实,根据现有的历史记录,奕?的确很有能力,这是事实。但如果论起权谋手段,他和他的哥哥咸丰相比,还差得远呢。
晚清时期的曾国藩评价恭亲王奕訢时曾说,此人“机敏但不够稳妥,根基不稳”。换句话说,奕訢虽然有能力,也很聪明,但不太注重细节。
这确实是奕?的一个特别之处。在同治皇帝刚开始执政的时候,奕?就已经是掌握大权的议政王了。有一次,他进宫和皇帝讨论事情,说得口干舌燥,于是也不客气,直接拿起皇帝桌上的茶就大口喝了起来。
这一情景让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感到非常惊讶。
奕?虽然是皇帝的亲叔叔,但君臣之礼不能丢。他竟然直接拿皇帝的茶水喝,简直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当时就觉得,奕?的行为太过嚣张。
这对棋类的未来显然不会有太多好处,主要原因是他在细节上不够用心。
再说,奕?喜欢显摆、过于张扬的性格确实是个缺点。就像之前考核他处理政务的能力时,他完全不顾及周围的环境,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样自然让道光对他有不少意见。
那时候,道光心里很清楚,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奕?那小子的一举一动,再加上咸丰在一旁推波助澜,直接让道光对奕?产生了不好的感觉。道光觉得,这儿子好像挺希望他早点儿离开似的。
说说咸丰吧,虽然他的真才实学可能不如他弟弟奕?,但他对道光的想法可是了如指掌。
另外,在使用各种方法上,他也做得非常出色。之前提到的那两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总是能巧妙地隐藏自己的缺点,还喜欢给弟弟设陷阱。凭这点本事,可以看出他确实有两把刷子。
咸丰皇帝即位后,从他的各种行动来看,他显然是一位能干的君主。
他为了改变清朝衰落的状况,开始重用有才能的人,比如肃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受到了他的重用。
咸丰皇帝其实是个挺有胸怀的皇帝。
太平天国运动一闹起来,曾国藩赶紧给咸丰帝上了一个奏章,标题是《皇上注意的三件事,免得出问题》。奏章里的话很直接,主要是批评咸丰帝。
历史记载中提到,咸丰皇帝读了曾国藩的那份奏折后,觉得里面的话太尖锐了,结果气得直接把奏折“啪”地扔到了地上。
过了几天,咸丰帝心情平静下来,又仔细看了一遍奏章。他不仅诚恳地采纳了建议,还特别表扬了曾国藩并给了答复。
这说明咸丰皇帝在位时的表现还算不错。特别是他刚登基时,一心想要改变不良的旧习,满脑子想着要让清朝重现往日的辉煌,这些实际行动让人觉得挺可信的。
因为时代在变,加上一些老想法的影响,清廷慢慢就跟不上时代了。所以,咸丰皇帝想要重现大清的辉煌,但没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要说起来,咸丰当皇帝的时候,其实还挺有本事的。
道光皇帝心里肯定有数,他肯定能看出来咸丰在玩弄权术和手段上比老六奕?要高明得多。
所以,道光帝肯定会想,如果选了那个虽然有才华但爱冲动、喜欢出风头的六哥当继承人,他以后肯定不是四哥的对手。到时候,事情可就麻烦了,可能会引起大乱子。
因此,为了更稳妥一些,我们选择了咸丰,而不是老六奕?.
其实,在清朝做皇帝,最重要的就是懂得权谋。至于才学和能力,反倒不是最关键的因素。道光帝选咸丰做接班人,主要就是因为咸丰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如果仅仅依靠个人能力的高低来评判,大清王朝或许就不会走向灭亡了。
虽然道光知道他的六儿子奕?很有能力,也很受宠爱,但他清楚在玩权术这一块,六儿子不是四儿子的对手。因此,道光认为选择四儿子才是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