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印巴空战失利后,印度空军正急寻“复仇武器”。据《Defence Security Asia》6月29日报道,俄罗斯已向印度推销新一代R-37M远程空空导弹,其300公里的射程号称是中国霹雳-15的两倍,俄方甚至打包票称“装备后可找巴方报仇”。
这场军售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技术真相与战略算计?
俄罗斯的推销时机堪称精准。印巴空战中,印度数架“阵风”战机在超视距交战中被击落,国内舆论哗然。俄罗斯军火出口部门迅速推出以R-37M为核心的“空战反制解决方案”,不仅包括导弹采购,还涵盖苏-30MKI航电升级、弹舱改装、雷达系统对接等技术服务。
为降低印方顾虑,俄方主动提出可在印度本地实现部分零件组装,迎合“印度制造”政策。R-37M的参数确实亮眼。作为俄现役射程最远的空空导弹之一,其最大打击距离达300公里,飞行速度超6马赫,比传统R-77导弹射程翻倍。
相比之下,中国霹雳-15即便搭配主动相控阵雷达,射程也仅约150公里。该导弹专为猎杀预警机、加油机等空中关键平台设计,可摧毁对方空战体系神经中枢,这正是印度空军惨败后最想弥补的短板。
俄罗斯的推销策略充满“情绪价值”。
俄方刻意强调,R-37M能让印度“锁死对方空中支援,让敌人预警机飞不进实控线”,甚至描绘出“复仇巴方”的场景。这种话术精准拿捏住印度军方的面子诉求——毕竟“阵风”被击落后,印度急需一款武器重塑空中优势形象。
此前印度购买“阵风”时就曾大肆宣传“宇宙无敌”,如今R-37M的推销如出一辙。但技术真相与宣传存在差距。R-37M本质上是特种武器,而非主力空战导弹。其300公里射程需在特定高空弹道条件下才能实现,实战中受目标机动性、电子干扰等因素影响,有效射程会大幅缩水。
更关键的是,该导弹重达600公斤,苏-30MKI仅能在机腹中线挂载1枚,携带数量受限,无法形成大规模火力覆盖。
巴基斯坦空军的体系优势难以撼动。
在5月空战中,巴方通过数据链实现多架战机远程协同,预警机与战斗机配合密切。即便印度用R-37M瞄准巴方预警机,也需突破其多层防空体系——巴方装备的中国ZDK-03预警机具备300公里探测半径,搭配歼-10CE的霹雳-15导弹,可在印机发射R-37M前就完成预警与拦截。
印度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体系短板。
空战胜负从不取决于单一武器性能,而是预警、指挥、电子战等系统的综合较量。印度空军虽装备“阵风”“苏-30MKI”等先进战机,但各机型数据链不互通、预警机数量不足(仅6架A-50EI)、电子战能力薄弱,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便获得R-37M也难以扭转颓势。俄罗斯的军售算盘打得精。
R-37M在俄军中仅少量装备,此次向印度推销更多是为盘活库存并获取研发资金。该导弹单价高达800万美元,是霹雳-15的3倍,印度若采购一个中队(24架苏-30MKI配套导弹),总价将超5亿美元。俄方还可通过技术升级服务,持续从印度获取利润。
印度的“复仇心态”正被利用。从“阵风”到R-37M,印度多次在军购中为“情绪价值”买单。2016年印度购买36架“阵风”花费88亿美元,单价超F-35,却在实战中被证明并非“无敌”。
如今R-37M的推销如出一辙,印度若再次盲目跟风,可能重蹈“高价买落后”的覆辙。技术对比显示真实差距。R-37M采用传统火箭发动机,而中国霹雳-15已装备双脉冲发动机,末端机动性更强;R-37M的惯性制导+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在抗干扰能力上也落后于霹雳-15的主动相控阵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制导。
即便射程占优,R-37M在实战中的命中率未必高于霹雳-15。
巴基斯坦的应对已悄然展开。据巴基斯坦《黎明报》报道,巴空军正加速引进中国歼-16战机,并洽谈购买霹雳-21超远程空空导弹,其射程可达400公里,搭配ZDK-03预警机,可在R-37M射程外先发制人。
这种体系化的反制措施,远比单一武器更具威慑力。
印度需要认清现实:空战胜利靠的是体系整合而非单一武器。俄罗斯推销的R-37M或许能带来短期心理安慰,但无法解决印度空军深层的体系问题。与其花大价钱购买“复仇武器”,不如投资于预警机、电子战系统和数据链建设——否则,即便装备射程300公里的导弹,也难改下一次空战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