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在葡萄牙的失利,对爱尔兰队来说结果不算意外,但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却比比分本身更值得琢磨。赛后,老将谢默斯·科尔曼的一番话,不像是一个输了球的球员在发泄,更像是一个在球场上“浸”了十几年的老江湖,冷静地揭开了一块遮羞布。
科尔曼这场比赛踢得不错,说实话,看完他在右路的表现,我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之前的预选赛让他坐板凳,现在回头看,或许真是个判断失误。这位37岁的老将,用表现证明自己油箱里还有油。但他这次回来,队长袖标没能重新戴回到他的手臂上,那东西留在了内森·柯林斯的胳膊上。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因为正是这个“非队长”的身份,成了科尔曼和当值主裁判伊万·克鲁兹利亚克之间那段不愉快交流的开端。
比赛结束后,科尔曼对着媒体复盘了他与裁判沟通的困境。他说自己整晚都觉得很难跟裁判说上话。一开始,他把这归结于自己不是场上队长。这逻辑很正常,裁判通常只愿意和双方指定的队长沟通,避免被七嘴八舌的球员包围。科尔曼自己也认这个理,直到他看到另一番景象。
裁判克鲁兹利亚克,对葡萄牙的布鲁诺·费尔南德斯(B费)却不是这个态度。科尔曼亲眼看到裁判在和B费交流。这就让情况变得微妙起来。科尔曼当时直接就这事儿质问了裁判:“你愿意和布鲁โน说话,但就是不和我说是吗?”
这句话分量很重,这已经不是在抱怨一个犯规判罚,而是在直接挑战裁判在场上的沟通标准和公平性。科尔曼最后还补了一句场面话,“我相信他已经尽力了,但有时候,想弄明白他的一些判罚,真的让人很沮丧。”这句补充,更像是职业球员面对媒体时的本能反应,但前面的质问才是核心。
干我们这行十几年,见过太多球星在场上和裁判“称兄道弟”的场面。有些名气大的球员,确实能得到更多和裁判交流的机会,甚至能影响一些可判可不判的球。这几乎是足球场上一个不公开的秘密。但很少有像科尔曼这样,在赛后如此清晰、具体地把“A可以,B不行”的场景直接点出来。他不是在抱怨自己被罚了,而是在说“我们连沟通的资格都没有,而对方的明星球员却有”。
这种区别对待的感受,主教练海米尔·哈尔格里姆松同样体会到了。他虽然嘴上说着“我不想为任何事找借口,也不习惯谈论裁判”,但身体却很诚实,紧接着就表达了不满。他说裁判给了葡萄牙“过多的尊重”。他还提到了补时,下半场补了六七分钟,但他不明白为什么上半场没有类似的补时长度。这些话从教练嘴里说出来,和科尔曼的抱怨形成了相互印证。这不是一个人在闹情绪,而是一种弥漫在全队上下的挫败感。
说白了,科尔曼捅破的,就是所谓“豪门哨”或者“明星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沟通特权。一个犯规的误判,可以用VAR来纠正,但这种区别对待的沟通,没有任何技术可以回溯。它直接影响球员的心态,尤其是处于弱势一方的球队。当你的球员感觉自己说什么都没用,而对方的核心球员却能和裁判“有效沟通”时,那种无力感可想而知。
当然,我们没法精确统计裁判全场和B费聊了多久,又拒绝了科尔曼几次。这种数据大概也没人会去记。但足球比赛,有时候感觉比事实更重要。当科尔曼这样的老将都觉得不被尊重时,问题就已经很严重了。他不是那种刚出道、喜欢抱怨的毛头小子,他在埃弗顿当了这么多年队长,什么场面没见过。他的话,你很难简单地用“输不起”来概括。
这场比赛的输赢,对爱尔兰队早已不是关键。但科尔曼的这番话,却给围绕裁判的讨论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来自球员第一视角的证据。它不是抽象的指责,而是点名道姓的对比,这让裁判的权威和公正性,再次被摆到了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