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你有没有过一种感觉,股市好像在你家装了监控。
你一买,它就跌给你看,跌得你怀疑人生;你一卖,它就原地起飞,涨得让你捶胸顿足。你以为是自己运气不好,是天煞孤星体质,其实大概率是你闯进了一个别人搭好的片场,而且还主动演了那个被炸飞的龙套。
你看到的K线波动,根本不是什么市场情绪的自然流露,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
而我们常说的“庄家”,就是这场大戏的总导演、总编剧兼主演。
他们手里的剧本,来来回回就那么五幕,但就是这五幕戏,演了几十年,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永远有人热泪盈眶地往里冲。
今天,咱们就把这个剧本扒光了,看看导演是怎么把一个平平无奇的龙套,捧成流量明星,最后再榨干所有价值,让他社会性死亡的。
第一幕,叫“垃圾堆里捡演员”。
任何大戏开拍前,都得先选角,但庄家选角的地方,不是什么艺术学院,而是菜市场和垃圾堆。
什么时候菜最便宜?当然是没人买,快烂在地里的时候。
所以建仓的第一个要义,就是找那些行情低迷、无人问津、股民连骂都懒得骂的股票。整个场子冷得像西伯利亚的寒风,大部分人都在讨论是不是该销户去搞点别的。
这时候,导演进场了。
他不会敲锣打鼓,而是像个收废品的,悄悄地在低位捡垃圾。为了让垃圾更便宜,他甚至会踹两脚垃圾桶,搞点恐慌盘,制造点放量下跌的恐怖片氛围,把最后几个还抱着垃圾桶不撒手的散户也给吓跑。
你看着K线图上那半死不活的横盘,偶尔还来个大阴线跳水,以为这公司明天就要倒闭了。
实际上,水面下是鳄鱼在悄悄进食。
这个过程极度考验耐心,就像渣男钓鱼,不能太快,不然鱼就吓跑了;也不能太慢,不然鱼就被别人钓走了。就是在这种“涨一点就跌回来,跌一点又拉回去”的反复折磨中,散户的耐心被磨光,筹码被一点点收走。
你以为的垃圾时间,其实是导演的黄金建组期。等你发现这演员好像还挺帅的时候,人家早就签下独家经纪约了。
第二幕,是“小成本网剧试水温”。
演员签好了,剧本有了,总不能直接就上院线大片,万一市场不认,那不是砸自己手里了?
所以要先搞个小成本网arange剧,也就是“控盘”和“试盘”阶段,去试试市场的反应。
导演会稍微花点钱,让股价温和地涨个20%左右。这个涨幅就很讲究,很微妙,像极了爱情里“你猜我喜不喜欢你”的暧昧阶段。
涨得不多,大部分散户都在犹豫:“追吧,怕是陷阱;不追吧,又怕错过。”
就在散户这种“既要又要”的纠结中,导演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压力测试。他会突然猛地往上拉一根大阳线,搞出个“技术性突破”的假象,看看有多少人会无脑冲进来。如果跟风盘很踊跃,说明市场里傻子还够用,气氛不错。
接着,他会反手一个砸盘,搞个“洗盘”。
股价下跌。
放量。
恐慌蔓延。
你慌不慌?你当然慌,你爹妈的养老金都在里面,不慌才有鬼。
这个“洗盘”动作,本质上就像长途大巴的司机,开到半路突然来一脚急刹车。目的是什么?就是把那些没买票、扒在车门外的“浮筹”给甩下去。只有车上都是买了票的自己人,司机才好一脚油门踩到底。
这一幕是纯粹的心理战。导演在测试演员的粉丝黏性,顺便提纯粉丝。能扛过这一轮折磨的,都是“真爱粉”,后面拉升的时候才不会轻易捣乱。
第三幕,叫“流量轰炸与粉丝狂欢”。
试水成功,粉丝提纯完毕,接下来就是上正片,也就是主升浪。
这一阶段,导演会动用所有资源,开始疯狂营销。K线图就是他的宣传海报,每天都是红的,连续拉升,制造出一种“天下无敌,闭眼买都能赚”的盛世景象。
这就像一个流量明星突然爆火,全网都是他的新闻,热搜一个接一个。
各种“股神”、“专家”也开始冒出来吹彩虹屁,财经媒体开始写深度报道,挖掘这家公司“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整个市场氛围被烘托到极致,所有人都怕错过这个时代级的机会。
散户们冲进来了,基金经理们也可能被“趋势”裹挟着冲进来了,交易量急剧放大。
此时的上涨,已经不太需要导演自己花钱了。市场情绪已经被点燃,粉丝们会自己给自己打鸡血,互相安利,把偶像推向更高的神坛。这种现象,在饭圈叫“自来水”,在股市里叫“趋势的自我实现”。
导演要做的,只是偶尔在关键时刻添一把火,维持住热度就行。这一幕的核心,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盛宴,比的不是谁看得准,而是谁跑得快。而导演,就是那个唯一知道鼓声什么时候会停的人。
第四幕,“高位套现,无声告别”。
当演唱会开到最高潮,所有粉丝都声嘶力竭地喊着“安可”的时候,主演其实已经在后台准备卸妆走人了。
出货,是整个剧本里最考验演技的一环。
导演绝对不会傻到在最高点duang的一下把所有票都卖了,那会直接造成踩踏,自己也跑不掉。高手的离场,都是悄无声息的。
他们会在高位制造反复的震荡,K线图看起来就像平台整理,似乎在积蓄力量准备下一波冲高。每次下跌,都有人觉得是“洗盘上车”的好机会,于是他们兴高采烈地接过了导演递过来的筹码。
这就像什么?就像你参加一场付费讲座,讲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告诉你未来一片光明,然后悄悄让助理在后排兜售他的“财富秘籍”。等你花大价钱买下秘籍,回头一看,讲师人已经不见了。
表面的成交量依然火爆,甚至还会时不时拉个涨停,给你一种“戏还没演完”的错觉。但实际上,导演的出货动作已经开始了。当大部分筹码都派发给高位站岗的粉丝后,支撑股价的力量就消失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地鸡毛。股价开始阴跌,偶尔反弹一下,都是为了套住更多补仓的人。导演早已拿着几个小目标的利润,去寻找下一个片场了。
而那些在高点买入的粉丝们,手里拿着一堆“周边”,面面相觑,从狂热到迷茫,最后到绝望。他们手里的股票,也从一个万众瞩目的明星,变回了它本来的样子——一堆无人问津的垃圾。
这就是一部完整的剧本。
从“瞎积薄发”的布局,到“快种快收”的操盘,整个流程闭环了。
看懂这个剧本,不是为了让你去跟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导演什么时候会改剧本,什么时候会提前离场。普通人想在导演的片场里抢戏,下场基本都是被道具砸死。
看懂它的唯一意义在于,当你在一个地方看到人山人海、听到山呼海啸时,你要提醒自己:演唱会最热闹的时候,往往也是散场倒计时的开始。
别总想着当主角,能当个看完戏安全离场的观众,你就已经打败了90%的人。
毕竟在资本市场里,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