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中国短道速滑队,如今在国际舞台上的成绩,已经不如以往风光。刚落幕的2025年短道速滑世巡赛蒙特利尔站,中国队参与了所有九个项目的角逐,却颗粒无收——只拿到1银1铜,与日本队并列第五名。至于女子队,更是连奖牌都未能收入囊中。这背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值得我们细致探讨。
从黄金时代到逐渐掉队
还记得王濛横空出世的那些年吗?那时,中国短道速滑队几乎成为冬奥会的代名词。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队单届狂揽四金,与韩国队平分秋色,甚至有种即将反超的势头。可是现实总是来得有点残酷,当年那批天赋异禀的队员纷纷退役后,中国短道速滑人才出现断档,整体水平逐渐陷入低谷。
这次比赛结束后,大家纷纷把焦点投向东道主加拿大队。他们以7金2银1铜的压倒性优势登顶金牌榜,最出风头的选手是丹吉努,轻轻松松包揽三个单项的冠军,外加一枚接力金牌。人们赞叹他的表现,但看向中国队,情况着实让人有些尴尬。男子方面,拿到奖牌的刘少昂和孙龙的成绩虽可圈可点,但与顶尖选手的差距肉眼可见;女子队方面则是完全掉队,连进入决赛都成了奢望。
为什么目标从夺金变成保底奖牌?
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曾经是亚洲翘楚的中国队,怎么突然连亚洲前三都快不是了?原因其实也不复杂。简单归纳有三点:
1. 高水平选手培养断档:王濛、范可新这样的天才球员后继无人,这几年一直被关注的还是他们的名字。
2. 归化战略未达预期:林孝俊成为争议中心。他的归化时机直接让中国队错失了北京冬奥的绝佳机会,最终以“人力与金钱双亏”收场。更糟的是,林孝俊如今状态直线下滑,已经淡出一线;而这次比赛,男子接力和500米单人较量,他都无一进入决赛。
3. 亚洲竞争愈加激烈:过去中国是亚洲短道速滑的天花板,但现在韩国并未松懈,反而继续稳健,连日本也逐渐后来居上,再加上哈萨克斯坦这样的黑马对中国队虎视眈眈,中国队的亚洲地位岌岌可危。
你可以说,这些问题是中国短道速滑发展的“积年病”,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女队的难题:黯然失色的全球竞争力
对于女子短道速滑队,现在让人印象深刻的“明星队员”,已经只能追溯到上一个时代的范可新。而今年的蒙特利尔世巡赛,女队的每名选手虽然在拼命努力,却连站上领奖台都无力争取。怎么说呢,后备人才少,国际竞争链拉长,再加上技术打法和一些观念没有及时跟上国际潮流,女士领域的竞争力实实在在地滑坡了。
亚洲范围内,日本已经反超中国,各大比赛逐渐露出的头角足以证明他们现在不仅强悍,而且非常稳定。恐怕再过几年,中国女队连亚洲前三都无法确保——韩国是妥妥的霸主,日本紧随其后,而哈萨克斯坦选手也在虎视眈眈。
有时候,成绩落后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找不到突破口。你说短道速滑是不是中国的优势项目?从历史来我们当然曾经成功过,但绝不能只沉迷过去、忽视未来。
不只是遗憾,也是反思
这一次蒙特利尔结束后,我们聊到归化选手林孝俊时,很多关注短道速滑的人心情复杂。归化本是补强队伍的好办法,可惜在短道速滑上,林孝俊的最巅峰时期被浪费掉了。大家或许寄希望于他能在明年奥运恢复些状态,但现实来仅靠他一人“救场”的期待有点不太扎实。
再往后中国队的接力项目和男子500米这两点是目前比较有希望冲击奖牌的关键点。相对男子方面的期许,女子短道速滑几乎已经是一片空白。仔细这些年体育热度流量下降了,粉丝圈减小,大家熟知的明星运动员少了很多,甚至有些人连队员名字都叫不上来了——缺少偶像效应,还怎么推动年轻人投入这项运动?
写在后面的话
很多老短道速滑迷聊起这次比赛的事儿,都不约而同地感慨,“咱们就是这个水平了。也别过度沮丧了,等明年冬奥会,只要不破最差纪录就行。”这种情绪显然是无奈里带着一丝清醒。
其实短道速滑队如今的问题,并非一日而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面对这样的低谷,两种态度都是一厢情愿。太悲观的时候,我们容易忘了那些仍在拼命坚守的年轻人;但空喊希望的口号,同样会让人误以为眼下的困境只是摁下暂停键,未来随意就能重启巅峰。
运动有兴衰,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对中国短道速滑来说,与其放大遗憾或迷信奇迹,不如踏踏实实做好对后备力量的培养,这可能才是重回顶尖行列的唯一钥匙。届时,若有那么一天重返高光舞台,我们再回头看看今天的低谷,或许才能真正感受到体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