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华北剿总怪现状:中央军大将都不来,三个杂牌司令意外顶住聂荣臻
新闻动态
华北剿总怪现状:中央军大将都不来,三个杂牌司令意外顶住聂荣臻
发布日期:2025-11-21 04:54    点击次数:176

从这篇起,我会一个一个地给大家讲国民党军队四大剿总的那些事儿。

国民党军设立的剿总,是战时最灵活、效率最高的指挥部门,作用比之前任何国民党高级作战指挥机构都大。但这个专门应对战局危机的机构,也没能逃过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阴影,闹出了不少奇葩事。咱们先从最离谱的华北剿总说起。

一、从李宗仁过渡至孙连仲

抗战结束后,那个后来成为华北剿总的北平行辕就成立了。

行辕其实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派出的办事机构,直接听命于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它负责管理当地军队、政治和党务的一切事务。按常理,该由地位显赫、与蒋介石私交甚好的中央军高层来担任负责人。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紧接着,第一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就来了,北平行辕的负责人竟然换成了桂系的李宗仁。

桂系和蒋系争斗多年,在国民政府各派系里算是根基深厚、战斗力顶呱呱、内部最抱团的第二大势力。可蒋介石却让李宗仁去管华北的军政要务,他最直接的打算,或许是想向天下展示自己的大度和仁慈,借李宗仁这个政敌来收买人心。

要是真把表面功夫做到极致,倒也不算坏事。以李宗仁的能力,在晋察冀部队还没完全掌控平西刚收复的解放区时,趁机出兵统一华北军政,局面肯定大不一样。但蒋介石对李宗仁极度不信任,从未把实权交给他。

北平行辕的几大要害权力中,军事指挥权归孙连仲统管,他负责协调第十一战区的所有部队。人事任免权则攥在南京手里,行辕里处长以上的职位,还有河北和平津两地的主要官员,都由南京直接点将。北平原来的市长何思源被换下时,李宗仁是最后才得到消息的。情报这块,戴笠早早就派人过来,建起了北平情报站,这个站既当南京的耳目,又负责接收工作的现场调度。电视剧《潜伏》里出现过的北平站长马汉三,没少让李宗仁头疼。

李宗仁虽身居华北要职,但在军政要务上却插不上手,自嘲处境尴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十分憋屈。1947年12月蒋介石决定组建华北剿总司令部,李宗仁更觉难以立足,于是1948年3月借竞选民国副总统之机离开南京,并向蒋介石提出辞去北平行辕主任一职。蒋介石顺势应允,同时也把这个有名无实的职位给撤销了。

孙连仲身为西北军的重要将领,被蒋介石委任为第十一战区的司令长官,同时负责河北省的政务和党务。那时,傅作义是第十二战区的司令长官,掌管绥远和察哈尔两省。这样的布局,其实将北平行辕一分为二,让李宗仁成了有名无实的空架子。不过,孙连仲自己过得也并不舒心。

孙连仲原本打算调他的老部队第31军过来,但蒋介石觉得,第11战区已经有马法五、孙殿英、高树勋这些老西北军部队了,再增加西北军不合适。于是,他又把胡宗南的第16军调进了第11战区。关于第31军,这是李宗仁回忆时提到的,但查查国民党军的历史,1945年西北系的第31军就已经被撤销了,李宗仁说的可能是挂着老番号但已经完全中央化的新第31军。这个军不是孙连仲的老部队,调过来也没用。可能是李宗仁回忆时记错了,他说的应该是西北军第30军,这支部队在邯郸战役中大败后被调到了关中,成了胡宗南的部队。

胡宗南派16军到第11战区,心里打着小算盘,想趁机把亲信安插到河北,还在河北设了第1战区办事处,想插手河北事务。孙连仲气得不行,向蒋介石提出辞职,蒋介石也觉得胡宗南做得太过分,就下令撤销了这个办事处,但16军还是留在了河北。

孙连仲手下的部队里,高树勋带着新8军起义了,马法五的40军没撑多久就在邯郸战役里被彻底消灭,都没啥用。11战区里真正能打仗的全是中央军,孙连仲指挥不动,心里很憋屈。后来11战区改成了保定绥署,还是让孙连仲挂个名当指挥。

但让人惊讶的是,就这么一支拼凑起来的队伍来统领正规军,第11战区和保定绥靖公署居然还打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二、三角制衡竟意外取得成效

1945年年底至1946年10月间,晋察冀军区的部队打仗情况不太理想,接连在绥包战役中受阻、大同集宁战役中败北,还丢失了张家口。具体战斗过程就不细说了,我军失利的原因也分析过很多次。这里主要从国民党军队的角度简单谈谈。

从华北的整体情况来看,其实是三方相互制衡的局面。西北方向有傅作义领导的第十二战区和张垣绥靖公署,西南方向则是阎锡山掌控的第二战区、太原绥靖公署以及国防部太原指挥所,而东面则是第十一战区和保定绥靖公署。

从抗战结束到1948年初华北剿总建立,这三个区域始终没能真正统一起来。

蒋介石一开始也打算搞个统一行动,机会就出现在平汉路打通的那场战役里。

蒋介石让参谋总长陈诚亲自去北平,负责制定作战计划,还要求他在三个月内打通平汉路。陈诚到了北平后,觉得这事儿挺难办,因为北平的国民党精锐部队不多,远比不上华东和东北的部队。五大主力部队一个都不在北平,只有两个美械军,其中13军主要在热河对付东北方向的敌人,只有一个94军能派上用场。

傅作义和阎锡山的部队都自成一派,陈诚惯用的靠改番号、安插自己人来吞并别人的手段,在过去军事局势混乱的时候还挺管用,但对付阎锡山、傅作义这种根基深厚、有自己的班底且经营多年的军阀,就没什么用了。陈诚原本想着能在这儿大捞一笔,结果希望落空,军事上他又没什么真本事,只好找光有头衔没实权的李宗仁帮忙,让李宗仁牵头给蒋介石发电报,请求宽限些时间。蒋介石也没办法,陈诚就趁机撂挑子,跑到东北去证明自己,结果在东北栽了个大跟头,这事儿咱们讲到东北剿总的时候再细说。

然而陈诚并不明白,他白白放走了一个大好机会。

孙、傅、阎这三个势力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却也有其独到之处。他们各自的地盘都守得滴水不漏,阎锡山擅长布下严密防线,傅作义不仅守城厉害,还擅长在防守中找机会反击。北平有个装备精良的美械军,像颗硬核桃,让我晋察冀的部队陷入两难,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这是两边都没好好利用本地资源、没找到最佳策略时,靠着比较自然、随机、接近实际情况的兵力对比,打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大家胡乱行动,场面挺热闹,但就是没个章法,也没个出色的指挥。

要是国民党军队也能像朱老总那样,提拔杨得志,重新整合晋察冀野战军,对华北的军事力量进行最佳调配,那华北的局势到底会怎么发展,可就真不好说了。

那蒋介石当时又是如何行事的呢?

李宗仁、孙连仲还有陈诚都撂下担子不干了,那中央那些大人物,像何应钦、顾祝同、白崇禧他们,自然也是没什么好办法,就算换上程潜、李济深这些人,也压不住场子。阎锡山挺有能耐,不过当年阎锡山和冯玉祥联手,差点把中央军打得顶不住,要是让他坐镇高位,掌控华北,以后恐怕剿灭了一个聂姓将领,又会冒出一个阎锡山来,这是蒋介石不能接受的。

但整合这事又不得不做,老蒋顺着形势,把傅的第十二战区改成了张垣绥靖公署,接着又提了级,成了华北剿匪总司令部,这么一来,华北剿总就正式成立了。

傅作义刚当上张家口绥靖公署主任那会儿,心里乐开了花,毕竟能把势力扩展到富裕的河北,这可是他多年来偏居塞外想都不敢想的美事。可当他升任华北剿总司令,掌管晋、冀、绥、察、热五个省的大权,势力远超从前时,他却犹豫不前,这又是为啥呢?

三、能力弱却担重任

傅作义最先碰上的棘手人物是阎锡山。

1938年,傅作义离开了阎锡山掌管的第二战区,这让阎锡山的晋绥派系一分为二。老西儿对此非常生气,甚至一度召集了“讨傅大会”,打算用武力对付傅作义,把绥远地区重新夺回来。但后来因为日军逼得太紧,老西儿吃了大败仗,躲到八路军后方去了,自然就没法再打绥远的主意了。

傅作义并非薄情寡义之辈,在绥远掌权期间,从未对阎锡山说过半句不敬的话。抗战结束后,傅作义升任第12战区司令,与阎锡山地位相当,但他念及旧情,不愿与阎锡山彻底闹翻,总想着找机会修复关系。直到1947年10月阎锡山六十五岁生日,傅作义借祝寿之名亲自前往太原探望,两人关系才有所缓和。

1947年11月下旬,蒋介石把李宗仁、熊式辉(当时是东北行辕的主任)、傅作义、孙连仲等人叫到北平开会,讨论谁来做华北剿总的头儿,孙连仲推荐傅作义,但李宗仁、熊式辉和傅作义自己都不同意。蒋介石不顾众人反对,坚持要傅作义上任,傅作义又跟蒋介石提了山西的问题,说自己指挥不动阎锡山。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双方决定采取个折中的方案,把太原绥署给撤了,改成国防部太原指挥部,这样阎锡山就能独自掌控山西的军事大权了。至于山西其他的政务、党务,傅作义一概不插手,于是傅、阎之间的矛盾就这么稀里糊涂、不明不白地搁下了。

把矛盾先放一边,在政治方面或许能暂时应付过去,但在军事上可就行不通了。晋、绥、冀这三个地方相互制衡本就有天然的优势,成立剿总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整合力量、统一行动,进一步挖掘三角制衡的潜力,逐步压缩晋察冀解放区的空间。山西是一个整体,可阎锡山从未好好配合过华北剿总的军事行动,这就好比剿总自己砍断了自己的一条胳膊,剿总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

有人可能会讲,徐向前带着晋南那边的一部分兵力进行牵制,贺龙又在晋绥军区天天给阎锡山施加压力,阎锡山想出山西去支援河北,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会打仗的人都是掌控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掌控,要是能和傅作义齐心协力,或者学学傅作义部队灵活机动的战术,说不定就能把三面牵制的优势发挥出来,让晋察冀野战军不敢肆意行动。

把阎长官的事儿处理妥当后,傅作义这才开始认真着手解决剿总内部的问题。

傅长官一上任,就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剿总长官部的办公地点有多个备选方案,人们普遍猜测傅作义会继续使用北平行辕原来的地方,即便考虑到李宗仁还没完全卸任,也可能会挑原11战区长官部或外交部大楼等地。但傅作义对这些地方都不感兴趣,他选了北平西郊的“新市区”,这个区域是日军占领时期建的,原本是想让驻扎的日军军政人员和家属、侨民都搬到这里,防止他们被中国人同化。但直到日本投降,这里还没完工,现在已经逐渐荒废了。

傅作义对这里稍作整理,把司令部安在了此处,还下令部队不许进城。他自己在内城虽有住宅,却很少回去,日常起居和办公都在司令部解决。这体现了他从绥远带来的简朴作风,不想让部队被京城的繁华奢靡所侵蚀。后来,东北野战军入关,北平城外变得不安全,司令部这才迁入内城。

可树要静时风却不停,傅作义本想躲开那些麻烦事儿,哪知麻烦却一个接一个找上门,把他卷进了一个巨大的旋涡里,给他带来的压力,比晋察冀野战军给他的还要大。

故事还在继续,敬请期待后续。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