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文革风波中,粟裕为何能平安?
新闻动态
文革风波中,粟裕为何能平安?
发布日期:2025-11-24 14:10    点击次数:78

在“文革”动荡时期,尽管粟裕将军的名字上了“黑名单”,他却奇迹般地避开了这场风暴。在庐山会议上,他选择了沉默,对江青的质询充耳不闻。这种冷静和智慧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修养,也引发人们猜测:是否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暗中保护他?究竟是谁在背后支持他?他对“文化大革命”有何看法?他与林彪、江青等人的关系又是怎样维持的?

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县孕育出的英才,从一名普通士兵起步,历经风雨洗礼,终以卓越的军功荣登十大将军之首(实则其功勋足以荣获元帅军衔)。他的辉煌战绩,几乎无一例外地源自战场上的赫赫战功。在我国共和国的开国之战以及随后的朝鲜战争中,粟裕、林彪、彭德怀三位将军的战功尤为显赫。尤其是在1946年至1950年期间,军中能与粟裕并驾齐驱的将领,唯有林彪一人。

自1958年起,粟裕不幸遭遇了不公正的指责,自此之后,他渐渐退出了军队领导的核心圈,直至生命的终章。在他离世十年之后,他的冤屈方才得以昭雪,这一事实不禁令人感慨万千,心生惋惜。粟裕曾言:“勤恳作战,兢兢业业为人”。这位谦逊的将领在军事领域展现了卓越的才华,但在政治的磨砺中,他的表现相对显得略显不足。

一、建国后,路途艰辛。

当上倒霉的总长

1952年,粟裕荣登副总参谋长之位,次年,即1954年,他再次晋升为总参谋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粟裕凭借其坚定不移的洞察力,在军事领域屡创辉煌战绩。然而,在政治氛围浓厚的总参,这位不喜迎合他人、始终坚守己见的将领,因坚持原则,与聂荣臻、彭德怀等同仁之间产生了分歧。这些冲突为他未来的职业生涯埋下了不幸的隐患。

“你这是擅自越级行事!”

总参谋长与彭德怀主导的国防部间关系紧张。为确保国防事务的顺畅推进,深谙帝王之术的毛泽东不得不在二者之间作出抉择,留下其中一人。彼时,毛泽东在聆听多位中央领导人针对粟裕的评价后,显然已下定决心,必须舍弃粟裕。

陈赓将军私下与粟裕坦诚相告:“自古至今,最易招致祸端的,莫过于两类人物:一类是功勋显赫却足以震慑君王的,另一类则是难以取悦上级的。兄台似乎兼备了这两种特质,难怪会引起诸多非议。”

1958年遭批

1958年,刘伯承、叶剑英、粟裕、肖克等同志在军委的扩大会议上,不幸遭受了不公的指责。

最初,针对粟裕的指责主要聚焦于他“持续违背领导意志”,且与其时的陈毅、聂荣臻、彭德怀等领导层的关系显得紧张;继之,有人对他进行诬陷,指责他“向党组织索要权力”、“向国防部争取权力”,意图“篡夺军队的领导权”;最终,他被无端指责,诬称其“诋毁国家形象”。

在此种情形下,粟裕在深入反省的同时,亦尽力作出客观公正的辩白。昔日主理军委工作的彭德怀曾明确表态:“务须将粟裕彻底批倒批臭!”在会议现场,彭德怀、聂荣臻、黄克诚(均为大将军衔)以及谭政(亦为大将军衔)等纷纷对粟裕提出严厉的指控,而林彪、罗荣桓亦未能秉持公正之心。

粟裕明确表态,自己并无权力之欲,并力荐陈毅接任华东野战军司令一职。彭德怀随即反驳:“恰恰相反,这恰恰彰显了您的机智!”聂荣臻亦严肃地指出:“若身为总参谋长,竟深陷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泥沼,这已非单纯的盗窃行为,而是堕落为企图篡国的巨盗!”

“此次会议,我们务必紧密围绕彭老总的身边凝聚力量!”此语方落,大会的气氛即刻被彭德怀澎湃的激情所感染,粟裕的失误被无限放大,几至无任何可取之处。在会议的强大压力之下,粟裕不得不屡次承认那些毫无根据的指责,并持续进行自我反省。

“自始至终,我伴随粟总长南征北战,岂会不知粟总长并无扩张之志?”有人直言不讳,“我对军委的决策深感疑惑!”即便是同样遭受指责的叶剑英元帅,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粟裕将军并无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倾向,我认为他只是稍微有些自大而已。”

毛泽东曾向被自己封为终身海军司令的萧劲光(大将)征询对粟裕的看法。萧毫不犹豫的说“粟裕为人正直,心地纯良,乃一好人。”毛泽东闻言,点头表示深以为然。

此后,尽管原本意图彻底削弱粟裕,毛泽东仍发表了公正之言:“粟裕同志在战争时期,战斗出色,全是为国家利益。来到北京后,其动机是为公还是为私?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全是私心。”随后,在周恩来、陈毅、叶剑英等军委成员的积极努力下,粟裕的批斗事件最终未升级为敌对冲突。

不过,粟裕并没有因此得到解脱。军委扩大会议虽然于7月2日结束了,仍有人继续在中央领导中施加影响,把粟裕诬为“里通外国”。这就使毛泽东对粟裕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毛后来说过:“非叛国则可补救。”

不久之后,在一场中央会议上,毛泽东竟将粟裕公然称为军队中的“不良分子”。随后,于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通过决议,宣布“免除粟裕总参谋长一职”,并决定将他的所谓“错误”以口头形式传达至军队团级单位和地方地委。

九月,粟裕顺利地完成了总长一职的移交。随着会议的圆满结束,总理立刻将他叫到身旁,语气坚定地强调:“无论你选择何种事业,任何人都不得擅自做出决定,将你粟裕从北京调离,这必须得到我本人的明确许可!”这样一来,粟裕得以留在军委,避免了其他同志的进一步排挤。实际上,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得益于周总理的保护,粟裕承受的冲击相对较小。此后,他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的领导,成为了叶剑英的得力助手。

错批后的苦日

一年前,粟裕不幸遭受了不公的指控与免职之灾,彭德怀、黄克诚等同志亦在庐山会议上被冠以“反党集团”的罪名。粟裕亦不幸被卷入其中,出席了这场会议。在此关键时刻,刘少奇同志竭力促成将1958年他遭受的不白之冤纳入议程,以供讨论。

粟裕坚定地表示:“在彭德怀同志遭受批判之际,我绝不愿将个人私事与之交织。我绝不会利用党内政治的风浪来谋取个人利益。我坚信,我数十年的革命历程已充分证明了我的立场与信念!”堪称光明磊落的一代英才!若彭老总听闻此言,心中想必会泛起何种波澜,是否会有一丝愧疚之情油然而生。

1960年1月,粟裕受邀请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议中,毛泽东在发表讲话时,特意回过头来对粟裕说道:“粟裕啊,你的事情可不能怪我啊!那是在彭德怀等人主持的千人大会上发生的。”

对此,粟裕心情激昂,坚信这等同于毛泽东代表中央为他洗清了冤屈。然而,中共中央在此之后并未就此事项作出任何指示或定下决策,这是因为部分元帅对粟裕仍抱有疑虑与不信任。

1965年,继粟裕、黄克诚两位总长遭受了不公正的指责之后,罗瑞卿大将同样不幸地成为了众矢之的。这位在政治才能上独树一帜的罗将军,竟以跳楼自伤之极端方式,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他的经历,从“将军百战身名裂”到“将军一跳身名裂”的巨变,无不深刻地揭示了担任总长这一岗位所承受的艰辛与挑战。

1966年,文化大革命烽火初起之时,周总理目光如炬,提议让粟裕肩负起国防工业的重任。遗憾的是,到了1970年,粟裕却不幸遭遇江青等人无端的排挤。不久之后,周总理再次独具慧眼,将粟裕推至前台,委以交通与港口事务之重任。这一举措,最终帮助粟裕在文革的汹涌浪潮中得以保全。

1972年,周总理身边的部长们对江青等人怀有敬畏之情,对向总理汇报工作心存忌惮。唯独粟裕同志毫无畏惧,每月都毅然决然地向总理汇报工作。总理曾在公开场合高度赞扬:“各位的行为应当向粟裕同志学习!”时至今日,当我们翻阅文革时期的众多会议记录和外宾会见影像资料时,眼前浮现的总是粟裕同志与总理并肩而坐的画面。

1972年,在陈毅同志的追悼仪式上,毛泽东同志紧握粟裕的手,感慨地说:“井岗山岁月的战友们已所剩无几。”粟裕将军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番话语无疑是毛主席给予粟裕将军的一份深情慰藉。

重回军营荣光

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突遭波折,我国深受战争阴影的笼罩。鉴于粟裕将军在烽火岁月中展现出的非凡军事才华,已成为众人传颂的佳话,因此,一股强烈的呼声逐渐在民间兴起,呼吁重新启用这位杰出的军事将领。

“你必须倾尽全力,为肩负重任做好准备,而不仅仅是填补某些小职位的空缺,将院所的日常事务委托给其他同志。展望未来,战争将迫切需要你卓越的才华,务必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文革时期未受波及。

毛主席赞粟裕:战功显赫

1958年,我国军队内部掀起了一场对教条主义的坚决反击。在这场运动中,粟裕将军不幸受到了不实之词的诬陷,无奈之下,他卸下了总参谋长的重要职位。随后,他被调往军事科学院,肩负起了副院长的重要职责。

这实际上是个闲职,也就是没有了在军事第一线工作的权力。到了“文革”中,在有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只“死老虎”,斗争的锋芒主要不是针对他了。更重要的是,毛泽东说“粟裕有战功”。

1967年三月,周恩来总理在与他的交流中,曾如此评价:“毛主席曾对粟裕将军的赫赫战功给予高度赞誉,称其短时间内难以被击败。”此言出自最高指挥官之口,却在“文革”期间,给他带来了非同寻常的屈辱与沉重压力。

1967年,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二月逆流”发起了猛烈的反击,与此同时,在国防工办内部,亦有人高举口号,力主将粟裕拉下马,声称他乃“二月逆流”的参与者之一。正是在这一紧张关头,周恩来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

于国防工业办公室召开的造反派集会上,周恩来总理紧握毛主席语录,以坚定的口吻追问:“究竟何人诬陷粟裕同志涉嫌‘二月逆流’?敢于担当者,请勇敢现身!”他接连三次高声呼喊,“究竟是谁,请大胆站出来!”会场上陷入一片寂静。在如此压抑的气氛中,粟裕同志幸免于难。

1970年伊始,当粟裕所领军的国防工业军管小组宣布解散之际,周恩来总理特地单独召见了粟裕,与他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谈。总理对粟裕言道:“军队已非你所宜重返的领地,那么,就请留在我的身边。在国务院担当一些职务,继续发挥你的专业才干。”于是,粟裕便得以留在国务院的业务组,再次得到了保全的机会。

毛主席并未遗忘那位被誉为“淮海战役第一功臣”的粟裕。1967年7月,毛泽东亲自下令,任命粟裕兼任中国科学院的代表职务。

在1972年陈毅同志的追悼仪式上,毛泽东主席深情地紧握粟裕将军的双手,感慨道:“井冈山岁月的战友们已经为数不多。”毛泽东的这一番话,让正处逆境中的粟裕将军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慰藉。也正因有了毛泽东同志对粟裕将军的持续关怀,“四人帮”才不敢轻易对他下手。

军委林总赞粟裕。

粟裕将军的安危,或许亦与林彪元帅对他军事天赋的极高赞誉紧密相连。林总的赏识,早已成为世人传颂的佳话。在解放战争岁月里,林总对其他战区的战况报告关注不多,但每当华东野战军的战报呈上,他总是倾注满腔心血,细致入微地研读,其专注之情,可见一斑。

在豫东战役胜利的欢欣时刻,林总忍不住对刘亚楼赞叹:“粟裕总能运用出令人惊叹的战法。”平日里林总极少轻易地表扬他人,但唯独对粟裕,他却破例地给予了极高的赞誉,把粟裕的用兵策略比喻为出尘脱俗的神仙之术。

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针对对粟裕同志的指责,挺身而出为其辩护的,主要是林总麾下四野的将领们。至1965年10月,担任军委会议主持人的林总特地亲赴上海,探望正休养的粟裕同志,并与其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您目前的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请您务必安心静养。待身体康复如初,希望您能常至军营一游,亲自感受军队的最新发展。若您有任何宝贵意见,可直接向我提出。”粟裕对林总的诚挚话语深表敬意,并随即提出了一些建议,林彪亦对此表示强烈共鸣。

1969年,中苏边境的紧张气氛如临薄冰,一触即发。在林总的亲自指示下,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政治委员纪登奎携手策划,特地邀请到粟裕大将军,以期他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贡献卓越的智慧和策略。

粟裕的勤奋精神,可见一斑。他带领数位军事参谋,历经数月,穿越中苏、中蒙边境的险峻山岭,倾心打造了一套精妙的防御作战方案。该方案经过军科院等权威机构的严格审核,收获了极高的评价。或许正因为这些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显著的成绩,林集团在“文革”期间对粟裕的打压与迫害并未过于激烈。

庐山会议“静默”。

1970年8月,庐山会议在缭绕的云雾之中隆重开幕。对于那些未曾亲身置身于那场会议现场的人们而言,或许难以深切地领略到当时山中所弥漫的那份沉重而独特的氛围。

在那个充满艰辛的岁月里,无数历经沧桑的老同志纷纷通过粟裕转递信件。在处理这类事务时,粟裕始终坚守的原则是:对于要求将信件转交给周恩来的请求,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予以转交。然而,面对一些军队干部希望他向林彪及其亲信转送申诉信的恳求,他却断然拒绝。当时,他未能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于是以婉转的口吻婉拒道:“我与他们鲜少见面。请相信党组织,问题终将得到妥善解决。”粟裕以军事科学院中央委员的身份参与登山活动,他们被分配至西北组。

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林彪的言辞透露出强烈的火药气息。他针对那些主张废除国家主席职位的声音,尖锐地强调道:“毛主席所占据的领导地位,无疑是引领我们走向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领导地位,早已得到国内外绝大多数人的广泛认可,唯有那些极端的反革命分子才会对此予以否认。”

第二天,就有人开始串联了。吴法宪要求全会听林彪的讲话录音,还说,有反对毛泽东当国家主席的人等等。

8月24日午后的时分,陈伯达、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代表相继在华北、中南、西南及西北各小组中发表言论,力挺林彪的观点。尽管他们并未直接点明张春桥等人的姓名,但在言辞中却巧妙地指向了他们。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会议的气氛也愈发紧张。

此时此刻,粟裕洞悉了其中的深层含义,实质上,这乃是一场两大集团暗中较量的博弈。对于这两大集团,他心中早已有了清晰的把握。对于林彪、江青所采取的一切行动,他始终保持着敏锐的警觉。

国内呼吁设立国家主席职位的呼声不断高涨,军事科学院的一些中央委员正面临着一个关键的决策。他们似乎需要明确表达立场。有人便向粟裕征询意见:“粟裕同志,我们应该发表一些观点吗?”粟裕回答:“不必急于作出判断,我们先保持观望。”尽管作为军方代表,他本应站在林彪一边,但他选择了保持沉默。

他敏锐地察觉到此事必有玄机,果不其然。当天午后,他参与了由各组组长出席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勃然大怒,明确指出陈伯达等人的发言存在问题。

会议决议:即刻休会,中止对林彪言论的进一步讨论,并撤销六号简报。至此,与会者方才深刻领会到粟裕的深思熟虑。他们不禁由衷感慨:“幸亏有您在,否则我们恐怕将误入迷途。”

江青装聋作哑

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恰逢此时,粟裕同志被指派为解放军代表团的最高代表。然而,这一阶段正逢政治斗争异常激烈。江青及其支持者在权力角逐中遭遇挫折,他们又岂会轻易放手?

对此,粟裕心中自有一番明悟。他既邀请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全体代表,又对“四人帮”一伙企图插手军队、拉拢部队代表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

会议开场之际,江青便提出了参观军队代表团的强烈愿望,粟裕闻言并未立即作出答复。江青并未因此放弃,便自行前往解放军代表团的驻地进行探访。面对她的坚持,粟裕无奈之下,只得应允了她的要求。当时,现场除了几位副团长外,代表们正分散在各自的房间中审阅文件或相互闲谈。一位副团长似乎被江青那威严的气场所感染,他转身对粟裕同志说道:“粟裕同志,或许我们应当召集全体代表团成员,邀请江青同志发表一次演讲。”

“粟裕同志,我们即刻召开全体代表会议,衷心期待江青同志发表富有指导性的重要讲话。”

外界误以为粟裕已心领神会,但他仍旧与那位同志交谈,对此置若罔闻。此时,江青已看穿了粟裕的真正意图,愤然起身离去,脸上满是怒色。有人质疑,鉴于粟裕一向听力超群,为何没有察觉到有人试图邀请江青同志发言的暗示?

事后,江青未能对粟裕采取任何具有实质性的措施。于是,几位资深同志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向粟裕提议:“假装不知情,这或许也是对付江青的一种策略。”粟裕只是轻轻一笑,对此并未做出任何回应。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