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关岛,大部分人脑子里冒出来的,可能还是杜梦湾沙滩上懒洋洋的游客和万里无云的天空。但在五角大楼,这个太平洋上的小点,在地图上却烫得吓人。九月中旬,国防部副部长史蒂夫·芬伯格第一次正式审阅那个代号“黄金穹顶”的计划时,我敢说,会议室里所有人的视线,都像被磁铁吸住一样,死死地钉在这个点上。
从关岛到中国海岸,那1800公里的距离,在地图上曾只是个冰冷的数字。如今,它更像一根越拉越紧的弦,你几乎能听到它快要绷断的声音。更让人睡不着觉的是,解放军火箭军的导弹数量在短短几年里翻了三倍。这个事实,让所有纸面上的评估都像个冷笑话。这意味着,岛上安德森空军基地的跑道,以及那十七万在这里生活、工作的美国公民,每天都活在别人的瞄准镜里。
这份几乎能压垮人的焦虑,最终落到了迈克·盖特林将军的办公桌上。他接到的任务再明确不过:十一月中旬之前,必须拿出一份细致到每一颗卫星、每一套地面设备部署的完整方案,呈交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签署。这已经不只是一份军事文件了,它代表着一个承诺。
在五角大楼的语境里,关岛只有一个定义:本土。句号。这个词的分量千钧,它意味着岛上的十七万美国公民,理应享受和亚利桑那州或俄亥俄州居民同等级别的保护。任何对安德森空军基地的打击,都会被视为珍珠港事件的重演;任何射向杜梦湾的导弹,都等同于直接攻击美国本土。
当然,关岛不是毫无防备。岛上早就部署了先进的雷达和“萨德”系统,导弹防御局也一直在给这里的宙斯盾系统打补丁,想让它能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弹道导弹,甚至是高超音速武器。但这感觉就像拿着一个水杯去扑灭一场森林大火。印太司令部的将军们几乎是在咆哮: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顶住饱和式攻击的360度防护罩,一个能持续监控方圆千里空域的“天眼”。
这听起来是有点科幻,但技术上并非做不到。它需要更先进的超视距雷达,需要一个由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大脑,把TPY-6这种S波段雷达、分布式的宙斯盾、萨德、爱国者,甚至新增加的IPFC导弹发射器,天衣无缝地整合起来,变成一个反应快如闪电的整体。
夜深了,想这些事有点耗神。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华盛顿永无休止的预算博弈和战略摇摆中,关岛会不会成为那个可以“酌情考虑”的选项?说真的,每当我在华盛顿的防务圈子里,听到有人说我们的重心应该回到西半球,去对付俄罗斯或是拉美的毒贩时,我就觉得不可思议。把印太地区的优先级往后放,这和自断臂膀有什么区别?
所以,无论盖特林将军的最终方案是什么样子,哪怕短期内无法给关岛一个完美的“穹顶”,也必须先把它的传感器网络——天上的和地上的——完全接入整个本土防御架构。要让关岛的“眼睛”和“耳朵”,成为美国防御体系最警觉的前哨。逻辑很简单,保卫关岛,就是在保卫本土。
当这一切实现时,关岛就不再是一个需要航母战斗群轮流过来“看场子”的前哨了。它本身,就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母,一面时刻擦亮的太平洋之盾。华盛顿必须做出决断,这不只是为了一座基地,更是为了那里的军人、家属,以及所有把关岛称为家的人,让这面盾牌,真正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