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6V能压制歼-20”,这标题明晃晃地挂在那,我差点以为自己看错了年份。这种论调隔三差五就冒出来,好像念叨得多了,那条代际的鸿沟自己就能填上一样。
可惜,现实总不爱按剧本走。就在那边还在热议F-16V的IRST系统怎么“破解”隐身时,解放军这边直接把歼-35A的照片亮了出来。这一下,整个争论的背景板都换了,之前说的那些话,瞬间就显得有些苍白。
很多人看空战,还停留在两架飞机在天上绕圈格斗的画面里。但现在早就不是那个时代了。我们不妨把这事儿摊开看看,F-16V作为一架四代半战机,它的雷达反射面积有将近5平方米,这在现代战场上是什么概念?就像黑夜里一个打着手电筒走路的人,生怕别人看不见。
而歼-20的雷达反射面积,官方没给具体数字,但外界普遍估测在0.027平方米左右,差不多一个金属高尔夫球的大小。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歼-20可能在四百公里外就锁定了那个“手电筒”,从容地在一百八十公里外发射霹雳-15。整个过程,F-16V的雷达告警器可能都不会响一声,飞行员甚至不知道危险来自哪个方向。
至于那个被吹得神乎其神的IRST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确实能探测到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可问题是,现代隐身战机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智能温控加上机身特有的吸波涂层,已经最大限度地抑制了热信号。更何况,超视距空战的核心是雷达隐身,等你进入红外探测的距离,战斗可能早就结束了。
而且,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歼-20在设计之初,就不是一个独行侠。它更像一个“隐身前锋”,身后跟着挂满导弹的歼-16“导弹卡车”,头顶还有空警-500预警机这个“指挥大脑”。这是一个高效的作战体系,一个“隐身突击-导弹卡车-指挥中枢”的三位一体网络。
歼-20S双座型的出现,更是把玩法带到了新的层次。前座飞行员专注于驾驶和空战机动,后座的武器官则专心指挥无人机僚机群,渗透、侦察、攻击。这种“有人机-无人机协同”的模式,已经不是传统空战逻辑能理解的了。
反观F-16V,即便它能通过数据链和预警机联动,可它本身那个非隐身的设计,在体系对抗中就是最先被拔掉的钉子。整个防空体系,会在它被发现的那一刻,就出现一个巨大的漏洞。
数量上的幻想也站不住脚。台军那一百四十多架F-16V,面对的是已经列装超过两百架、并且年产能还在不断爬升的歼-20机队。这还没算上刚刚正式官宣的歼-35A。
歼-35A的列装,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双隐身战机时代”。作为一款中型多用途战机,它的隐身性能不俗,更关键的是成本相对更低,可以大规模部署。未来,歼-20和歼-35将形成“高低搭配”,一个负责踹门和高危任务,一个负责大规模控场和多用途打击。这种组合,在亚太区域构建起的是一个密不透风的反介入屏障。
说到底,所有关于战机性能的争论,最终都会回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上:飞机从哪儿起飞?解放军的火箭军不是摆设,东风系列导弹能在冲突开始的几十分钟内,就让岛内所有机场跑道失去作用。F-16V性能再好,飞不起来又有什么用呢?
即便是美国愿意出售F-35B这种可以短距起降的战机,在饱和打击面前,几块临时平整出来的空地也无济于事。当对抗已经从平台对平台,升级为“杀伤网”对“杀伤链”的降维打击时,沉迷于一两件武器的性能对比,已经失去了意义。
从涡扇-15发动机让战机实现超音速巡航,到航空工业不断迭代的创新,背后台海制空权的较量,早已是综合国力的比拼。真正的强者,从不需要靠口号来证明自己。那些沉醉在“F-16V神话”里的人,或许只是不想醒来而已。那么,你觉得当现实的钟声敲响时,第一个破碎的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