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在林芝举行了隆重的开工仪式。这个项目的体量是惊人的:计划总装机容量接近8000万千瓦,年发电量预计4000亿千瓦时,相当于3.5个三峡大坝的能量。
人类社会的进步,本质上是一部能源利用方式的进化史。
从钻木取火到驾驭蒸汽,再到今天的电气化与信息化,每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都由一种新的主动力源掀起。直到今天,驱动世界运转的核心引擎,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化石能源——煤炭和石油。
但是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化石能源是地球亿万年积累的财富,但终究有被采尽的一天。这条路,走不到永远。
一些发达国家曾经高喊“碳中和”,后来又因为现实利益而摇摆不定,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自己的节奏。我们不仅提出了明确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更在用实际行动铺设一条通往未来的能源新路。
这条新路,就是彻底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在旧能源的余晖彻底熄灭之前,完成向清洁、可持续能源的全面转型。
这并非一句空话。看看中国的能源版图,你会发现一场深刻的变革早已在发生。
中国的光伏装机规模,已经占据了全球的大半壁江山;巨大的风车叶片,贡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风电产能;在水电领域,全球新增的水电站超过一半都建在中国;而在核电方面,中国在运、在建和已核准的机组总规模,也达到了世界第一。
根据《中国能源数据报告2025》的数据,2024年,中国的总发电量突破了10万亿千瓦时大关,其中超过三分之一都来自清洁能源。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背后是天量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攻坚。从将西部充沛电力无损耗送往东部沿海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到解决新能源“看天吃饭”问题的储能设施,这些默默无闻的基础设施,才是能源转型的底气所在。
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凑起来,一幅宏大的战略图景便清晰浮现:中国正倾尽全力,抢占下一次工业革命的能源技术制高点。
未来的世界竞争,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必然围绕着能源展开。谁掌握了稳定、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谁就拿到了通往未来的船票。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雅鲁藏布江下游的这个超级工程,它的意义就豁然开朗了。它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几千亿度的发电量,更是这个宏大战略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动力源。
当然,如此巨大的工程也引来了邻国,特别是印度的担忧,炒作所谓的“水资源武器化”。这种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雅鲁藏布江下游河段的落差高达两千多米,这种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只能是“径流式”发电,也就是水流过来就直接发电,根本不具备建设一个巨大水库来蓄水的能力。
小时候在小溪边玩过筑坝抓鱼的人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想把一条奔腾的河流彻底截断,凭人力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真正能威胁下游水源的,是像德崇扶南运河那样,直接开凿一条新河道,把主流的水引走。雅鲁藏布江这个项目,显然不是一回事。印度的担忧,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的操弄和舆论宣传,我们不必为此自乱阵脚。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开工,是中国能源战略落下的又一枚重子。它所承载的,远不止是电力的生产,更是一个国家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深思熟虑和坚定决心。
这不仅仅是一座大坝,更是中国自立自强,逆天改命,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