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比赛看完,我真是有点无语,又有点想笑。你说奥沙利文,就他那个样子,赢个泰勒都6比5,晃晃悠悠的,结果一堆人就开始分析什么“孙子兵法”了,这是真没把观众当外行是吧?
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每次他打得稍微挣扎一点,就有人跳出来说他是在“迷惑对手”,在“养精蓄锐”。搞得好像他每一步棋都是算好了的,赢个资格赛都得上升到战略层面,这到底是谁给谁下套呢?
我倒是觉得,他要真想迷惑,也得打得更像样一点。就那天,他那几杆球,看着真没那么稳当。我寻思着,就这状态,还兵法呢,别是自己先把自己给“迷惑”住了吧。
我看他那状态,与其说是什么“牛刀小试”,不如说他自己还没找到准头呢。老了,总归是老了,再厉害的火箭也得降落。不是说他不行,是竞技体育规律摆在那里,谁都得服老。
你再看丁俊晖,人家国锦赛首战6比0,打大卫·格里斯,四杆过百,那叫一个干净利落。格里斯也不是无名小卒,人家世锦赛也进过半决赛的。丁俊晖那手感,看着就舒服,不犹豫,不纠结,这才叫“蓄势待发”好吗。
我记得2019年英锦赛,丁俊晖就是拿下了冠军,那年他打得就特别好。那之后,他又在2023年的斯诺克巡回赛总决赛上,和奥沙利文交过手。当时的中国台球协会数据中心也显示,那场比赛丁俊晖的进攻成功率和安全球成功率都相当高。这才是真正实力和状态的体现,不是靠什么虚头巴脑的“兵法”。
说真的,每次看他打球,我都感觉他那气场确实还在,能唬住一些人。但他这几年,你仔细品品,赢球靠气场的时候是不是越来越多了?那些关键时刻,手上的活儿是不是没以前那么扎实了?
以前的奥沙利文,那真是球杆一挥,行云流水,一泻千里。现在呢,有些球处理得,就差一点点,让人看着心惊肉跳的。那种掌控力,那种稳定性,确实不如巅峰时期了。
我就搞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揪着他这些“玄学”不放。说什么他是在“调整状态”,是在“小火慢炖”,为了“避免过早进入状态”。这话说得,好像打得好还成了缺点了?
照这么说,那所有赢球多的选手,是不是都应该学他,先放水几局,或者先输一盘,然后再发力?这不成了在自欺欺人吗?竞技比赛,谁不想一开始就拿出最好的状态,谁不想多赢几局早点结束战斗?
我只能说,有些人的滤镜确实是厚。看谁都是带着光环,看谁都是在布局。殊不知,有时候赢球就是赢球,输球就是输球,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而且,你看看他这几年拿的冠军,和之前比起来,含金量和数量都在下降。这不是空口无凭,2022年他确实拿了世锦赛冠军,但2023年的斯诺克大师赛和球员锦标赛,他也没走到最后。世界斯诺克巡回赛官网的数据,明明白白摆在那里。
火箭不可能夺冠,这话虽然有点武断,但至少现在看来,他的竞争力确实在被削弱。不能老是靠着过去的光辉形象,来硬撑现在的场面。
那些说他“一直很狡猾”的,我真想问问,他狡猾在哪儿了?难道他打比赛,还能跑到你身后悄悄给你球杆动动手脚吗?竞技体育,光明正大,凭实力说话。
至于那些把丁俊晖抬出来说他“抢先手”、“绝对完美”的,我倒是觉得,丁俊晖现在确实状态不错,但要说“卫冕冠军成功”,也得看他接下来的发挥。这还没打呢,就开始预言冠军了,是不是有点太早了?
我有时候觉得,我们这些看球的,真的比场上的运动员和教练都“懂”。动不动就是战术,就是兵法。其实呢,不就是看个热闹,图个乐呵吗?
我就是看不惯这种,把一个运动员的正常起伏,硬生生拔高到“大智慧”的层面。他打得好,就夸他厉害;他打得不好,就承认他状态下滑了。就这么简单,不行吗?
那些硬要扯什么“夺冠决心”,说什么“一击必中”的,我真是听着就来气。还什么“一种直观感觉,火箭要夺得冠军了”,你这感觉是跟哪儿买的?要不然就是我跟你看的不是一个比赛。
下次再看到这种分析,我真要翻白眼了。能不能别那么想当然?能不能有点实事求是精神?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